#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制造只是起点,真正的较量已经转移到专利与规则的赛道。”
来源: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作者:泽识
近年来,受益于轻量化设计和共享出行模式的普及,全球电动滑板车市场迅速膨胀。尤其在欧洲,政策扶持与基础设施完善,使其成为未来市场份额增速最快的地区。然而,市场扩张的同时,中国企业却不断遭遇专利壁垒。
根据中国贸促会2025年《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白皮书》,今年1至8月,全球电动滑板车相关专利诉讼同比增长超过40%;其中涉及美国337调查等知识产权争端,已使中国企业的平均出口成本上升约18%。换言之,在加速出海的赛道上,企业同时驶入了专利设置的“减速带”。
出口曲线与风险曲线
过去几年,中国电动滑板车出口额持续攀升,欧洲和美国已成为最重要的目的地。跨境电商和海外零售渠道上,“中国制造”的身影比比皆是。表面看来,这是供应链与成本优势带来的市场回报。
但随着规模扩张,海外市场的门槛正在快速抬高。欧盟要求产品符合EN 17128:2020 安全标准,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则强制执行 UL 2272 等电气安全认证。与此同时,折叠机构、把立锁止、电子控制等关键部件,逐渐成为专利布局的核心目标。在欧美市场,跨国竞争者长期占据发明专利的优势地位。
出口曲线一路上扬,但另一条隐形曲线——专利纠纷,却在几乎同速攀升。
诉讼暗礁:337与UPC的双重考验
近两年,微出行领域的专利维权仍然集中在美国ITC的337途径。2025年,美国骑乘玩具公司 Razor 与被誉为“独轮车之父”的 Shane Chen 发起了针对自平衡设备的新一轮调查(案件号337-TA-1440)。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随即立案,并将包括东莞赛博坦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陀螺仪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列入调查。尽管案件在8月通过和解终止,但这足以说明:这一赛道的专利争夺并未降温,反而愈发激烈。
一旦纠纷进入法庭,风险被无限放大。美国ITC与欧洲法院对专利侵权一贯持“零容忍”态度:诉讼常常伴随高额赔偿与禁令,足以让企业失去整个市场。平衡车行业的前车之鉴已经验证了这一点,而电动滑板车正走上同样的轨迹。
在欧洲,2025年电动滑板车相关的外观设计侵权案件显著增加,其中超过一半的案件被告是中国企业,平均每案赔偿金额达140万欧元,较2024年增长15%。然而,真正能在争议中提供坚固防线的核心发明专利依然稀缺。相较之下,许多中国厂商的海外布局仍集中在外观设计层面,例如 OKAI、雅迪、小牛(NIU)等近年在美国和欧洲的申请多为外观设计。这类权利的确具备注册门槛低、获取速度快的优势,但这种“形式上的便利”在维权或应诉时难以转化为真正的防御力,在诉讼中往往因缺乏实质审查而更易被质疑稳定性。
展会现场的风险同样不容低估。近年来,欧洲各大展会的执法力度明显升级,尤其在德国,执法人员在权利人申请下可以当场清理涉嫌侵权的展品。对于企业而言,为筹备国际首秀所做的长期努力,可能在几分钟之内付诸东流。对中国制造商来说,这类“展会突袭”往往比诉讼更具即时杀伤力,也成为继337调查与UPC诉讼之后的另一道隐形关口——这一点,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进一步展开。
从意识缺口到技术壁垒
在不少企业的思维里,”先把车造出来,再谈专利“ 似乎更实际,甚至有人觉得不申请专利反而更安全,至少不会被同行“抄思路”。但在海外市场,这种做法无异于主动放弃最基本的防护。一旦竞争对手先行注册,企业就可能立刻转入被动,面对侵权指控而毫无还手之力。
更复杂的是,即便企业意识到补课的必要性,真正要绕开核心专利,往往也意味着漫长的研发周期与高昂的成本。结果,许多厂商只能在外观设计或局部改良上反复尝试,却始终无法在关键发明专利层面建立起牢固的防线。
症结并不在于制造能力的不足,而在于缺少把专利当作“先手棋”的战略眼光。在国内,依靠成本与产量还能赢得市场;但一旦跨出国门,竞争舞台早已转移至专利棋盘。而如果在研发前端没有准备,不仅可能在诉讼中遭遇致命打击,还会在展会现场这种最直观的场合中被立刻阻击。
九号机器人:后发优势的专利防线
并非所有中国企业都处于劣势。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NineRobot Limited)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突围案例。通过自研与收购相结合,九号公司在欧美市场陆续拿下折叠机构、把立锁止等关键部件的发明专利,逐步织就了相对完整的防御网络。
根据捷孚凯市场研究集团2025年报告,九号公司在德国的市场份额从12%跃升至28%。这一增长背后,正是专利布局带来的护城河。对九号而言,专利不仅是一种防御,更是一种进攻的资本——让它能够在欧洲市场稳步扩张,并逐渐具备影响行业规则的潜力。
九号的经验提示我们:合理的专利战略既能成为护盾,也能转化为利器。但需要强调的是,这条路径未必能被所有厂商直接复制,其真正的价值在于为后来者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思路。
突围的路径与抉择
对大多数仍在寻找立足点的中国厂商而言,九号的路径提供了一个参照。但真正要在海外市场形成防御能力,仅仅模仿是不够的,还需要在研发、投入和战略三个层面同时发力。
研发环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却往往决定着风险能否提前化解。若能在设计阶段就完成专利检索与规避设计,许多潜在问题便能在图纸上被消除,而不是等到产品投放市场后才发现踩中禁区。折叠机构等高风险部件,就是最典型的“前端筛查”缺一不可的领域。
投入的方向同样考验企业的判断。并不是所有部件都值得高成本去申请发明专利。真正影响生死的,是控制系统、电池管理、电子锁等“命门”部位,而其他环节则可以通过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来补充防护。分层次的专利布局,才能在成本与防御之间找到平衡。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必须被提升到战略高度。如果专利事务仅仅停留在研发或法务的附属地位,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就难以稳固。那些能够在市场中立得更久的企业,往往是把专利当作生存根基,而不是合规附属的公司。
在某些情况下,合作甚至可能成为意想不到的突破口。通过与掌握关键专利的上游建立合作关系,甚至在股权层面形成绑定,中国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构建起一个“专利共同体”。这并不能替代长期研发,但足以在关键阶段争取喘息的窗口期。
这些路径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方案,但它们共同提示了一个方向:在海外市场生存,企业需要把专利视作前置的战略筹码,而不是事后的被动应对。
制造之外的较量
电动滑板车行业的竞争,表面上比拼的是产能、成本和渠道,但真正决定胜负的,往往是专利能否在关键时刻撑起防线。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出海不仅意味着更大的市场机遇,也伴随着更复杂的知识产权风险。337调查、UPC诉讼,乃至展会执法,都在不断提醒:成本优势可以让企业走出去,却不足以保证走得稳。
九号机器人的经验表明,专利布局可以从被动防御转化为主动筹码;而大量仍在观望的厂商,则需要尽快补上这道“必修课”。如果缺乏前端检索与合规规划,市场扩张和知识产权冲突就会像两条曲线一样同时上升,最终让辛苦积累的成果在一纸禁令或一次展会执法中化为乌有。
制造只是起点,真正的较量已经转移到专利与规则的赛道。如何在诉讼与展会双重风险中守住阵地,将成为中国出海企业必须直面的下一道考题。这一考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一家企业都需要尽早作答。
参考:
1. 中国贸促会2025年《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白皮书》
2.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337调查年度报告
3. 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2025年工业设计侵权报告》
4. Lucintel 《Electric Scooter Market Trends: Trends, Opportunities and Competitive Analysis (2023-2028)》
关于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是一家经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批准设立并主管的国际知识产权研究机构,由北京市民政局正式登记注册,主要致力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问题研究与咨询、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范和纠纷应对研究、案件分析与论证、国际学术会议、组织培训与国际交流,尤其是中国企业“出海”和“一带一路”中的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院由一批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和司法界知名专家和有志之士共同发起和筹建。
往/期/回/顾
锚定需求,精研实务——涉外知识产权律师高级研修班【深圳站】成功举办!
光伏出海的“硬通货”:EPO报告里的材料专利密码
UPC裁判逻辑|胜诉后的失手:费用追偿迟延与11万欧元的消失
(原标题:电动滑板车出海|专利棋局里的暗礁与突围)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
作者:泽识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电动滑板车出海|专利棋局里的暗礁与突围(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北京海通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