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突破“常规选择”的壁垒——化学专利答复中的创新思维与实战技巧

投稿
纳暮2025-11-05
突破“常规选择”的壁垒——化学专利答复中的创新思维与实战技巧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本文通过多个具体案例,系统分析了如何基于技术动机缺失、实施难度提升及技术效果的不可预期性构建有效答复路径。同时提出将答复策略从‘实验主义’转向‘系统逻辑建构’的思维转型建议。”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赵阔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目  录


摘要
一、问题背景与研究视角的确立
二、“常规选择”认定的典型特征及误区分析
三、基于技术动机与实施难度的突破路径构建
四、借助间接数据构建技术效果的“不可预期性”
五、从“化学经验主义”向“系统工程逻辑”转型
六、结语


摘要


“常规选择”是化学领域专利审查中高频出现的创造性审查理由之一。其审查逻辑通常基于“可预见性”与“技术手段的常规性”,对申请人提出较高的论证挑战。本文从专利代理实务角度出发,聚焦成分替换这一常见场景,剖析“常规选择”认定中的审查逻辑与常见误区。通过多个具体案例,系统分析了如何基于技术动机缺失、实施难度提升及技术效果的不可预期性构建有效答复路径。同时提出将答复策略从“实验主义”转向“系统逻辑建构”的思维转型建议。


关键词:
化学专利;常规选择;创造性判断;技术动机;不可预期性


PART 1
问题背景与研究视角的确立


“常规选择”是化学领域专利申请过程中最常见也最难缠的审查障碍之一。根据《专利审查指南》的规定,如果所申请的技术方案只是对已有技术的常规组合或常规技术手段的替换,通常会被认定为不具备创造性。面对这类审查意见,许多申请人往往陷入“说不清、绕不过”的困境。作为一名长期代理化学领域专利的从业人员,在与审查员的交锋中逐渐意识到:解决“常规选择”问题的关键,不仅是法律层面的对答技巧,更是技术理解深度与思维方式的双重突破。本文将从一个微观切口出发——“显而易见认定中的成分替换问题”,探讨如何借助创新性思维与实务操作,有效突破“常规选择”的审查壁垒。


PART 2
“常规选择”认定的典型特征及误区分析


(一)常规选择的定义与适用情形

根据《专利审查指南》第四部分创造性判断内容的解释:“在现有技术中,当某一领域技术人员面对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时,若其通过常规实验或常规选择就能获得本申请技术方案,则通常认为不具备创造性。”在化学专利中,这种认定常常表现在:

已知A组分替换为B组分,审查员认为B组分为本领域常用替代物;

已知化合物中替换某一官能团,审查员认为属于常规替换;

已知制备方法中更换某种溶剂或催化剂,被认定为常规优化。

(二)申请人易陷入的认知误区

在实务中,不少申请人或代理人由于过度依赖已有的技术效果描述,忽视了对“技术动机”的论证,从而导致以下问题:第一,技术效果缺乏实质差异性。简单地列出替换后的效果改进数据,却未能建立与现有技术间的“技术不预期性”桥梁。第二,对审查员逻辑预判不足。未充分理解审查员为何认为“显而易见”,从而缺乏有针对性的反驳策略。第三,反应停留在“事实层面”。没有从思考问题的角度说明:申请人为何不是像别人那样去做、而是选择了不同的技术思路。因此缺乏“解决问题出发点不同”的证据,难以真正说服审查员。


PART 3
基于技术动机与实施难度的突破路径构建


(一)以“技术动机缺失”为切入点,削弱显而易见性逻辑链


在某抗菌组合物专利中,申请人以苯甲酸替代对羟基苯甲酸甲酯作为防腐剂,审查员认为二者皆为常见防腐剂,替换属于常规选择。

答复策略:通过文献调研,找出苯甲酸在低pH值体系中易导致沉淀的报道,而本发明配方恰为弱酸体系;强调申请人并未简单替换,而是基于系统稳定性考虑提出解决路径;从用户体验层面补充:“替换后产品长期储存下澄清度更高”——属于非显性技术效果。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出“替换为非常规替换,而是出于对整个体系性能的稳定性要求,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做出的“有目标、有理由”的选择,从根本上否定“常规优先选择”的推断[1]

(二)以“实施成本与试验难度”为论据,强化技术路径的非线性

某金属络合物配方中,替换配体L1为L2,审查员认定L2在文献中已有报道,为常用配体。

答复策略:从合成难度角度分析:L2的引入步骤在本体系中需要反应温度提高30℃,并产生副反应;提交实验数据,显示即便L2已有报道,但在该发明中合成效率降低明显,需额外纯化;引导审查员从“是否容易想到”转向“是否容易实施”。审查员最终接受“该路径虽可想到,但实施困难”之说,认可其创造性[2]


PART 4
借助间接数据构建技术效果的“不可预期性”


(一)数据不能孤立存在,需与结构或过程关联

某申请涉及新型聚合物乳液体系,使用一种新乳化剂E。审查员认为E与已有乳化剂F属同一类别,为常规变换。

答复策略:提交多个乳化剂的对比数据表格,分别列明粒径分布、稳定性、乳化速率;强调E的结构具备“链端双性结构”,使得乳液更适合低温成膜;并未简单强调“改进效果”,而是“效果与结构的独特关联”;通过将“数据→效果→结构原因”形成闭环逻辑,打破“只是替换”的印象,形成技术路径的创新解释。


PART 5
从“化学经验主义”向“系统工程逻辑”转型


在化学领域,许多答复策略仍停留在“实验主义”的层面,即强调数据、对比和显性改进。然而,随着审查员在创造性判断中日益侧重模板化逻辑与标准化流程,我们更应从系统逻辑、跨学科动机、工程化实现路径等方面,寻找差异化表达路径,进行思维突破。从应用需求倒推技术路径,答复中不应仅描述分子层面的微调,而应从“为何选择该替代物”出发,强调其背后指向的“新场景问题”或“特殊约束条件”,构建“问题—路径—解决”闭环。从技术路径多样性出发重构动机判断,围绕“是否存在多种技术路径”“本路径是否具备独特兼容性”等多角度展开[3]。例如,若能证明虽然存在多种替代选项,但只有本路径能在目标环境下实现工艺稳定或成分共容,则可否定审查员所认定的“常规优先选择”逻辑。从结构—过程—功能的整体协同展开论证,不仅要证明更换部件或成分后效果有所提升,还需说明该改进是源于结构与过程的协同作用,而非单点优化,从而强化其技术跳跃性与整体创造性。


PART 6
结语 


“常规选择”本质上不是“有没有数据”,而是“能不能讲清楚思维跳跃点在哪里”。作为专利代理人,我们不仅是“法律话术”的编织者,更是“技术逻辑”的重建者。突破“常规选择”的壁垒,需要我们深入发明源头,理解技术选项背后的原因,才能提供真正有力、有据、有视野的答复。


建议未来答复中应注意:充分沟通技术细节,建立“动机→实施→效果”的三段式逻辑;善于借助外部数据(文献、图谱等)增加“意料之外”的证据;在结构、过程、参数等多个维度建立“技术跳跃”的佐证路径。只有如此,才能在越来越依赖固定判断路径的审查机制中,为创新争取真正的表达空间与认定空间。


参考文献:

[1]袁康杰,王宁宁,陈仕洪,等. 化学化工领域发明专利补充实验数据审查标准的科学适用与撰写启示 [J]. 广东化工, 2025, 52 (06): 81-83+80.
[2]张双梅,刘群,姚芳芳,等. 基于专利数据的CO2捕集工艺节能降耗化学吸收剂的技术研发方向研究 [J]. 中国发明与专利, 2024, 21 (S1): 50-59.
[3]胡彬彬,张秀金. 浅析化学领域专利审查中数值修改超范围问题 [J]. 广东化工, 2024, 51 (15): 80-81.


微信图片_2025-11-05_115456_368


(原标题:突破“常规选择”的壁垒——化学专利答复中的创新思维与实战技巧)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赵阔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突破“常规选择”的壁垒——化学专利答复中的创新思维与实战技巧(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今日报名截止!寻找2024年“40位40岁以下企业知识产权精英”活动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news_40972.html,发布时间为2025-11-05 11:55:03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