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附图文直播

行业
纳暮2025-08-27
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附图文直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图文直播: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8月2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办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陕西强化保护运用、护航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的有关情况。


4.1

新闻发布会现场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提到,强化科产教融合,加快转化的速度。通过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以及我们知识产权领域的赋权改革,三年来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转让专利1.2万余件。


附新闻发布会图文直播:


4.2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主持发布会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 衡付广: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系统新闻发布厅,参加我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去年10月,我们邀请媒体朋友前往陕西,向大家介绍了西部12个省(区、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整体情况。近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各省(区、市),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条件,“一省一策”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取得新的成效。截至今年6月,西部地区有效发明专利量达到53.1万件,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700.6万件,累计认定地理标志产品978个,核准以地理标志注册集体商标、证明商标2399件,数量均保持稳步增长,这充分表明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成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打造行业标杆,西安等7个西部地区城市及12个西部地区县(市、区)积极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市、知识产权强县建设示范县,打造了一批知识产权强市强县建设的样板。二是优化创新环境,在宁夏、新疆以及广西柳州、四川绵阳等地新建4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一站式”服务,护航当地企业创新发展。三是促进转化运用,构建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西部地区2361家高成长性企业入选,占全国四分之一;在陕西西安、内蒙古包头、新疆乌鲁木齐等地举办多场跨区域专利转化对接活动,签约金额近2.1亿元。四是扩大对外开放,去年,第十八次中欧两局局长会议在四川成都举办,今年,第十六届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将在陕西西安举办。

为了更好地展现西部地区深入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今天,我们邀请到陕西省有关部门来到现场,介绍“加快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的“陕西答卷”。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女士,陕西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嘉辉先生,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魏重光先生,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杨佐涛先生。我是发布会主持人,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衡付广。

首先,请沈黎萍局长介绍陕西“强化保护运用、护航创新发展、加快建设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的有关情况。


4.3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沈黎萍答记者问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局长 沈黎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在知识产权系统新闻发布厅介绍陕西知识产权工作。借此机会,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给予陕西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陕西的时代使命和战略定位。我们深刻领会总书记对陕西的殷切期望,深入贯彻总书记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坚定信心、敢于创新、主动作为、奋楫争先,加快推进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全力将陕西打造成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

近年来,陕西创造活力持续迸发。截至今年6月,全省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2.5万件,有效商标注册量87.9万件,地理标志产品96个。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释放。实施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灵犀计划”,着力破解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盲区”,有效促进知识产权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高效转化。同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着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在西部地区率先完成知识产权综合立法,加快建设西安市知识产权强国示范城市,以及汉中仙毫、富平县、眉县猕猴桃、横山羊肉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行政执法、司法保护“攥指成拳”合力致远。管理服务同步优化升级。积极融入全省深化“三个年”活动、打好“八场硬仗”的生动实践,建成全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引进先进专利转化和交易机构,百名知识产权特派员下沉产业一线,开展“面对面”服务。

我们着力把良好工作基础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绩,不断激活知识产权赋能产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对外开放的更大能量,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赋能产业攀高向新。发挥陕西科教资源富集、工业体系完整的优势,聚焦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拓展陕西省、西安市2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专利预审产业领域,增强陕西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深化全省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专利赋权,盘活存量专利,贯通“确权评估、交易对接、金融支持”服务闭环,做优转化增量,架设专利成果转化的“跳板”,全省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盘点存量专利近9万件,其中6.3万件进入全国可转化专利资源库。推动数据知识产权制度性突破,建立多场景牵引、多行业融入、多主体支撑的生态试点,打通数据要素流动“通道”。我们积极探索“专利+地理标志”“数据资产+商标”组合质押模式,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工具箱,引导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做大知识产权金融“蛋糕”。

二是助力培养发展环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优化全省知识产权领域营商环境。省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常态化协调解决打击知识产权违法犯罪行为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持续推进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程序衔接、标准统一等“一张网”协同保护。我们布局建设了省级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项目17个,在英国、哈斯克斯坦建立我省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联合法院、检察院建成技术调查官队伍,与省贸促会共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机制,成立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协作体,实现了涉外知识产权“多个点”的专业保护。全省各级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不断强化对创新成果和创新生态的保护。2023年以来,公安机关共侦办相关案件1773起,涉案金额20.8亿元;检察机关办理各类侵犯知识产权案件1065件,法院系统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75万件,市场监管系统办结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1404件。

三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全省“关中协同创新、陕北转型升级、陕南绿色循环”区域定位,加强分类指导、突出产业特色,推动工业强市、农业大县、特色小镇运用知识产权增强发展动力。专利支撑创新型经济提质扩面,聚焦全省34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深入开展专利导航,促进创新资源高效整合,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商标、地理标志赋能县域经济发展,打造助力乡村全面振兴重要引擎,“柞水木耳”地标变“金标”,全县木耳总产值13.3亿元,“小木耳”成为托起乡村振兴的“大产业”。实施“地理标志+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注重品牌化运营和文化价值挖掘,延安市推出“延安苹果花海观光+红色研学”文旅线路,既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又让红色土地上的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全省地理标志深加工产品及其带动的红色文旅产业总规模达到2500亿元。

四是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我们与粤港澳大湾区、黄河流域九省份等建立跨区域、高层次知识产权协作机制,把知识产权的“小生态”变成了开放发展的“风景线”。连续4年举办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知识产权合作交流活动。今年创新举办丝路(陕西)国际地理标志产品交易大会,引领国际地理标志贸易合作新风向,大会现场成交330万元,意向采购金额1.38亿元。我们还密切协同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等平台,支持“陕西制造”“陕西品牌”走出去。与西安多所重点高校开展合作,携手打开“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对话发展的新天地。

下一步,陕西知识产权工作将抢抓机遇再争先,切实增强各个方面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在“没有先例”的方面做出“典型示范”,在“普遍在做”的方面多培养些“独门绝技”,在“个性特色”方面更突出一些“比较优势”,为深化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陕西新篇章贡献更多力量。谢谢。 

衡付广:谢谢沈局长的介绍。现在欢迎大家举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4.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


总台央视记者:陕西丰富的科教资源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优势,请问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将科教优势转变为发展活力方面,知识产权部门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沈黎萍: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陕西知识产权系统锚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目标任务,加强部门间协同攻坚,加快专利转化运用。重点突出 “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提供转化的支撑。制定《企业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申请前评估》两个地方标准,支持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等企业和院所牵头组建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助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问题。同时我们推出了知识产权特派员制度,为重大科技项目提供一对一的服务。企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自2020年以来累计提升13个百分点,企业创新内生动力持续增强。我们省知识产权局启动了“黑马企业”培育计划,按照“分级分类、按需服务、匹配政策”模式,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五链”资源精准滴灌,助力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强化科产教融合,加快转化的速度。深化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刚才我也提到,我省83家高校和科研机构的6.3万余件专利已纳入全国可转化资源库。西北工业大学李贺军院士团队“2个月孵化估值2亿元企业”的案例,成为了我们陕西科技成果转化“陕西速度”的最新注脚。陕西是首批开展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试点,我们在供需双方交易环节和许可成本上做减法,在资源整合与服务支持上做加法,激活高校和科研机构“沉睡专利”,匹配中小企业创新需求。通过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三项改革”,以及我们知识产权领域的赋权改革,三年来全省高校和科研机构向中小微企业转让专利1.2万余件。“西北工业大学以‘三项改革’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成功做法入选2024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

三是强化渠道畅通,提升转化的效率。创新推出“灵犀计划”,打造专利转化对接平台,打通“需求挖掘—智能匹配—资源对接—金融赋能”的服务链条。目前,我们已聚焦氢能、数控机床等重点领域举办四期活动,梳理技术需求340余项,匹配2000余件五星专利,促成包括西安交通大学车载氢燃料电池用超高速空气压缩机专利等56件专利对接成功,转化金额2.8亿元。建成氢能、钛及钛合金2个产业专利池。陕西已经连续三年举办“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以赛助研、以赛提质、以赛促转,推动7个获奖项目落地实施。

四是强化专业服务,打造转化的生态。建设陕西省知识产权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推出公益性专利智能检索分析系统“灵琐”,全省重点产业链专利资源实现实时更新,用户数达1.2万,访问量319万次,为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供有力数据支撑。我们还引进专业技术交易机构落地陕西,组建“西安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完善转化服务链条。开展知识产权职称评定,打通知识产权人才的职业晋升通道。依托西安交通大学技术经理人学院,培养“知识产权+技术转化+产业运营”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运营实务人才。

有恒心者事必成。我们将在继续做好这四个强化工作的基础上,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深化落实《进一步提升高校院所专利转化运用效益形成长效机制若干措施》,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研发到产品到走向市场的转化落地,助力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质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谢谢。


4.5
上海证券报记者提问


上海证券报记者:做好科技金融文章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请问陕西省在“知识产权+金融”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4.6
陕西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嘉辉答记者问


陕西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李嘉辉:谢谢你的提问。知识产权金融是科技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近年来着力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运用,提升专利产业化潜能,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大三个方面工作力度:

一是强化协同,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和工作机制。省委金融办会同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科技金融50条措施,对知识产权金融作出专门安排,同时,还出台了《陕西省知识产权金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开展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强化知识产权金融政策引领。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设立“秦知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补偿金,为贷款额度3000万以内的中小微企业最高给予50%的风险补偿。构建知识产权保险补贴政策体系,2023至2024年,我省已为232家次企业补贴保费300余万元。健全知识产权金融常态化对接机制,举办知识产权金融融资对接大会和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知惠行”专项活动。

二是加大创新,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能力水平。引导金融机构围绕知识产权金融加大创新力度,落地我省首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和首单“研发保+研发贷”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知识产权质押登记无纸化办理,陕西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43家,2023至2024年,全省专利、商标质押贷款近103亿元。设立3家科技保险支公司,落地首单科技研发转化综合保险,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科技活动提供保险保障超500亿元。

三是深化运用,积极推进专利产业化和知识产权证券化。有效利用资本市场提升专利产业化潜能,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全省共有科创板上市公司15家,成为国家多层次资本市场重大改革试点均有首批企业入围的5个省份之一。2024年,全省A股上市公司中拥有1000余件知识产权的上市公司达5家,拥有100件以上知识产权的上市公司29家,占比35%。支持具有专利优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单项冠军企业纳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发布省级上市后备企业520家。2024年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深交所成功发行,两期产品为22家企业融资1.67亿元。2025年规模1亿元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型证券在深交所发行,成为中西部首单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支持的知识产权资产支持型证券。

下一步,省委金融办将有效发挥地方金融工作统筹推动职能,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深化知识产权转化运用上持续发力,争取更多更好的工作成效。谢谢。


4.7
凤凰卫视记者提问


凤凰卫视记者:知识产权刑事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请问,陕西省公安机关在保护知识产权、服务高质量发展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


4.8
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魏重光答记者问


陕西省公安厅副厅长 魏重光:谢谢你的提问。近年来,陕西公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贯彻公安部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服务促进保障经济发展、深化“三个年”、打好“八场硬仗”等工作部署,锚定“西部示范、全国一流”目标,充分发挥公安机关刑事保护职能,依法严打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取得显著成效。三年来,全省共侦办各类侵权假冒犯罪案件1773起,部省督办重大案件13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100余名,涉案价值达到20.8亿余元。

一是开展“十大行动”,维护公平竞争秩序。按照公安部“昆仑”行动统一部署,陕西公安结合实际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十大行动”,统筹运用小集群、小区域、小专题主战模式,持续优化精准打击、深度打击、规模打击、联动打击侦查策略,聚焦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难点、痛点、热点问题,先后组织开展网络侵权盗版、商业秘密“安芯”等专项打击整治活动,成功侦破一批部省督办重大案件,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和企业合法权益。

二是前移打击阵地,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提升犯罪打击能力,陕西公安积极实施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将防范、服务和侦查工作前移到企业中去,在全省推广建立公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00余个,不断延伸犯罪感知触角,从企业收集违法犯罪线索2000余条,为精准打击侵权假冒犯罪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创新警企协作模式。陕西公安依托“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深入探索企业“健康体检”、风险防控“护城河”、版权保护联盟等新举措,打造“公安+检法+行政+企业”保护矩阵。统筹整合打假资源力量,扩充警种数据资源库,创建犯罪侦查预警模型,构建“数据感知计算—智能研判分析—线索闭环处置”的三级体系,以大数据驱动侦查实战效能提升。

四是实施“三个坚持”,护航产业健康发展。坚持以打促防范,夯实企业核心竞争力。实施以案倒查、以案促改,以企业暴露的风险隐患为切入点,提醒堵塞管理漏洞,帮助提出改进意见,全力推进源头治理。坚持以打促服务,维护原创产品影响力。强化问题研究和重点攻坚,不断调整优化侦查打击策略,帮助企业找准维权方向,震慑犯罪分子停止侵权活动。坚持以打促治理,激活本土产业生命力。以企业“急难愁盼”为重点,主动巡查监控,针对犯罪分子造假手段,研究反制措施,阻断犯罪产业链条,助力企业稳健成长。

三年来,全省公安机关已为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陕西知名企业挽回损失5.3亿元,以高水平安全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护航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公安力量。谢谢。


4.9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提问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西安正在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围绕这一目标任务,知识产权工作提供了怎样的支撑?


4.10

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杨佐涛答记者问


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 杨佐涛:谢谢你的提问。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国家赋予西安的时代使命,更是陕西与西安驱动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引擎。近年来,西安市努力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积极开展改革探索,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示范城市,聚力全方位挖潜、全要素支撑、全链条保护、全过程服务,不断夯实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知识产权沃土。

一是统筹要素资源,持续激发自主创新“源动力”。制定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加快专利转化运用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引导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30余家;发布9个硬科技产业及19条重点产业链专利导航图谱,引导资源向优势领域集聚;布局建设5个“IP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国家和省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89家、专利密集型产业13个、备案专利产品2508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发布的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中,西安位列第18位,居中国上榜集群第7位。

二是畅通市场机制,持续强化赋能发展“驱动力”。为解决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价值评估、技术交易等问题。我们依托同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共建机制,采取“外引内联”建设模式,引进国家级技术交易平台,系统整合我市优质资源,合力共建“西安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打造集专利、商标、版权、技术成果等要素于一体的交易枢纽与成果转化平台,推动我市“好技术”获得“好身价”、找到“好出路”。目前,各项筹建工作正在加速推进,计划今年10月正式运营。

三是打造示范高地,持续提升辐射带动“牵引力”。以高价值专利为引擎、以专业化服务为纽带、以创新生态为基石,构筑西安知识产权“四园两区四带”。高新区作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落地国家先进技术运营平台、专利导航基地和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聚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603家;获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6家、高新技术企业超6000家。

四是夯实人才基石,持续汇集创新发展“支撑力”。将专利运营人才纳入“西安英才计划”,优化“人才—专利—产业”协同链条,近三年知识产权高端人才数量年均增长超过20%。推进知识产权学科专业建设,创立全国首家技术经理人学院,获批知识产权专业学位授权点。在全国率先开展知识产权经理人培训,打造出“科技红娘”转化运营金字招牌。举办“秦创原·知识产权强市大讲堂”等品牌培训活动,累计举办40余场,覆盖创新主体超千家。建立“公益特派员+技术经理人”服务模式,累计为1019家企业提供精准“点滴”式服务。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发挥西安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坚持把知识产权的全要素融入到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全过程,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经验,形成一批彰显西安特色的标志成果。谢谢。


4.11
人民日报记者提问


人民日报记者:“数实融合”正在重塑传统产业格局。作为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地方之一,陕西是如何推动数据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服务数字经济发展的?

沈黎萍:谢谢你的提问。数字经济发展作为全省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主攻方向之一。我们知识产权系统主动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鼓励创新的作用,通过制度供给激活数据要素,全力开展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知识产权与数字经济的双向奔赴,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书写了全新的答卷。

一是构建规则激发数据开放动能。会同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等9部门联合印发《陕西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管理办法(试行)》,与省法院、省检察院签订了《数据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备忘录》,建立了数据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共商、共享、共治机制,以强化数据权益保护激发高质量数据供给动能。建成上线“陕西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服务平台”,截至目前,平台用户量达到536家,提交登记申请939件,发放登记证书472件

二是打造生态释放数据价值势能。围绕贯通服务链做优价值链,推动建设“一中心为主体、一平台为载体、一联盟为实体”的数据知识产权生态体系,建成“陕西省数据知识产权运营中心”“陕西省数据知识产权生态服务平台”“陕西省数据知识产权生态联盟”,通过这个体系整合链接数商、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各领域的服务资源。已实现数据知识产权质押增信金额1200万元、资产入表2250万元、被侵权保险保单100余万元,创设了“公开许可”模式,推动数据精准匹配和快速授权,有效促进数据高效流通。

三是拓展场景做强数据应用效能。联合省工信厅开展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知识产权试点工作,在拓展数据知识产权创新应用,促进数实融合发展方面,持续放大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助力我省产业数字化转型。按照场景牵引、数据赋能的思路,会同省工信厅、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省文旅厅开展了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典型案例征集评选工作,以典型示范带动数据知识产权创新场景向发展实景转化。正如这位记者讲到的,“数实融合”正在重塑传统产业的发展格局。大家都很所熟悉,我们西安有西安城墙,他们就登记了72项数据知识产权,用以守护这一千年城垣的数字新生,基于其开发的MR体验项目《金甲卫城》,就是让数据动起来催生了让城墙活起来、也实现了文旅热起来的效应。再比如,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登记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相关数据集,为移动车载、低空飞行终端的研发应用,搭载了强劲的“数据引擎”。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我们将继续努力,着力数据知识产权的制度供给和要素供给上双提升,在权益保护和交易流通上双促进,在场景应用和产业融合上双拓展,持续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助力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为陕西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4.12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


中国日报记者:“千年古都”与“现代新城”的交融是西安的鲜明特点。知识产权是如何助力传统与新潮齐头并进的?


杨佐涛:谢谢你的提问。作为千年古都,西安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作为创新名城,西安拥有富集的科教资源和创新基因。在推动传统与新潮融合发展的实践中,我们将知识产权制度保障贯穿于历史文化焕新传承、焕新表达、焕新发展的全过程。

一方面,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的全链条保护体系,筑牢传统与新潮共生基石。目前全市有244个维权援助服务站、12个规范化市场,刑事司法、行政执法、仲裁“三协作”机制高效运转,为“首店”“首发”等创新型经济保驾护航。以保护毛绒潮玩“绒馍馍”为例,去年,根据西安特色美食肉夹馍为原型的这一原创设计一经推出便火爆“出圈”,市场监管、知识产权、版权、文旅等多部门协同织密保护网,对侵权假冒产品联合整治,正版“绒馍馍”的销售额半年内增长超50%,有效维护了“首发”利益。

另一方面,通过发挥“专利技术+商标品牌+版权创新”的叠加效应,促进传统与新潮融合发展。我们综合运用知识产权“组合拳”,推动传统文化以知识产权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遗产”变“资产”。西安可视可觉公司《兵马俑VR影院》项目,用数字化手段让千年兵马俑“活起来”,荣获“第二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奖”。鄠邑区深挖民间艺术版权价值,让农民画、剪纸从民俗变成商品,成功入选全国2024年民间文艺版权保护与促进12个试点地区。“唐妞”“壹秦”等把唐俑、秦俑元素融入潮玩文创,靠专利、商标构建起保护网。“大唐不夜城”“长安十二时辰”等以商标品牌整合文化资源,让散落的历史符号形成集群效应。

传统文化是创新的富矿,现代技术是活化的利器,而知识产权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下一步,我们将以务实的举措推动专利、商标、版权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培育出更多时代特征鲜明、地域特色浓郁、商业价值突显的“西安品牌”。

一是架高保护创新的“护城河”。聚焦传统与新潮融合,强化对新业态、新领域、新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明确传统元素的使用边界,系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闭环,大力营造保护创新的最优生态。

二是探索跨界融合的“新路径”。推动各类要素和资源向有能力、有潜力的企业聚集,支持和鼓励企业大胆创新,用品牌思维激活文化IP,用数字技术唤醒文物记忆,用版权保护护航创意表达。

三是打造品牌建设的“金名片”。持续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将汉风唐韵等文化元素和兵马俑、大雁塔等文化符号融入到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中,不断提升西安品牌的辨识度与影响力。谢谢。

衡付广: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示陕西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成效,陕西方面在发布厅外专门布置了相关展板和视频展示,并安排了工作人员现场讲解,欢迎大家移步参观。谢谢各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原标题:图文直播:国家知识产权局2025年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推行以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制度、横向科研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附图文直播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今日报名截止!寻找2024年“40位40岁以下企业知识产权精英”活动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news_40481.html,发布时间为2025-08-27 10:59:23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