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著作权法》中三条行之有效的代笔者们的维权路径。”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樊云滨 江苏国颂律师事务所

目录
一、基于劳动关系的职务作品代笔
二、基于委托关系的委托作品代笔
三、关系不明的代笔创作
四、存证关键
近日,王家卫导演身陷“录音门”风波,事件一经曝光便引发舆论海啸。据当事人“古二”控诉,其在未签署合约、未获稿酬的情况下,为王家卫的《繁花》写了三年剧本,最终却未获署名。自2023年起,古二多次公开控诉,却始终石沉大海。直至2025年8月底至9月初,他以“自爆”形式公布了数段关键录音,才终于点燃了公众的怒火,将行业潜规则推至台前。可以说,事件的起因正是代笔潜规则产生的纠纷。
然而,潜规则构筑的剥削高墙并非坚不可摧。我们可以从《著作权法》中至少为代笔者们构建三条行之有效的的维权路径,捍卫其合法权益:
Part.1
基于劳动关系的职务作品代笔
若代笔者与出品方或其关联方存在劳动关系,且创作属于本职工作范畴,则该作品应被认定为“职务作品”。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由作者本人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在作品完成两年内,未经单位同意,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这意味着,在此情形下,代笔者依法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仅在其行使权利时受到单位的合理限制。
Part.2
基于委托关系的委托作品代笔
若代笔者是基于委托关系(无论口头或书面)进行创作,则著作权的归属首先遵从双方约定。若未作约定,著作权依法归属于作者——即代笔者本人。即便合同约定著作权归属于委托方,根据法律规定,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等人身权利,依然不可转让地仍归于代笔者。
Part.3
关系不明的代笔创作
若双方关系模糊,既非明确劳动关系,也非典型委托关系,则可根据具体情况,将此类代笔行为认定为 “版权许可” 或 “委托创作” 。若被认定为前者,代笔者保留全部著作权,被代笔方则应支付相应的许可费用;若被认定为后者,属于约定不明的委托,著作权同样应归属于实际创作者。
Part.4
存证关键
事实上,此类维权的核心难点,往往不在于 “署名权”——因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署名权作为一项人身权利,都天然地、法定地归属于创作者。甚至业内“不签约、不说破”的潜规则,有时反而会成为剥削者的枷锁:他们不仅无法合法获得署名权,连复制、发行、改编等财产性权利也可能因其行为不规范而落空。
维权真正的关键在于作者身份的认定,在于代笔者如何证明自己是作者。
《著作权法》规定:“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是作者“,司法解释规定”底稿、原件、合法出版物、著作权登记证书、认证机构出具的证明、取得权利的合同等,可以作为证据。“具体到本案的情境,古二和秦雯谁能拿出底稿谁就是作者,谁的底稿完成时间更早谁就是作者。如果古二把底稿用微信、邮箱等媒介发给过秦雯,留下发送记录就可以证明古二是作者。如果没有,保存好电脑里的原始文件,更保险的做法是每完成一部分工作立即上传到第三方储存,网盘、邮箱甚至是文件传输助手。
上述存证工作一旦完成,作者的身份就已经通过证据完全锁定,古二们距离拿回本属于自己的荣誉,只差一场摧枯拉朽的诉讼。
樊云滨作者专栏
(原标题:从王家卫“录音门”事件,剖析“代笔”维权的三条路径与存证关键)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樊云滨 江苏国颂律师事务所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从王家卫“录音门”事件,剖析“代笔”维权的三条路径与存证关键(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共发表文章
120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