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IPRdaily专访2024年中国30位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杰出人才上榜人物,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工业实训中心副主任郑振兴。”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郑振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工业实训中心副主任,2024年中国30位高校专利转化运用杰出人才上榜人物。
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有位教授的身影格外活跃。他既能精准调试企业车间的齿轮传动,又能娴熟驾驭高校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既是攻克技术难题的科研带头人,又是培育未来科教型工程师的辛勤园丁。从电子机械研发到技术推广,从学术探索到产业实践,郑振兴教授作为2024年中国高校专利转化运用30位杰出人物之一,以其深厚的实践经验和独特的融合视角,构建了贯通技术研发、市场应用与人才培养的高效通道。
Part 01
扎实成长:源于实践,深耕融合
起点,扎根产业一线
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后,他直接投身电子机械研发车间最前沿。在彼时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薄弱的年代,亲身经历了产品从图纸到样机的全过程,也深刻体会到优秀技术走出实验室、服务市场的艰难。这段经历奠定了他对产业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也让他早早意识到优秀技术经理人所需的核心土壤在于深刻理解一线需求。
深化,拥抱技术前沿
国企改革浪潮中,他选择重返校园深造。研究生毕业加入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正值多项新兴技术兴起。他积极投身技术推广,带领团队深入珠三角企业,运用多种手段帮助企业将创新构想快速转化为实物样机,抢占市场先机。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深刻理解了技术落地的关键价值,更锤炼了他作为技术经理人的关键能力。他持续学习以紧跟技术迭代,密切跟踪初兴技术领域动态;他通过长期驻点服务与企业建立互信,成为可靠顾问;他擅长精准沟通,将复杂技术语言转化为企业可理解的成本效益模型。
融合,反哺教育科研
在华南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他选择扎根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他将丰富的产业实践经验与师范教育特色深度结合。课堂教学中,他引入真实企业案例;科研攻关时,他始终追问技术如何精准解决市场痛点。这成为了他团队的核心驱动力。
Part 02
十年共生:产学研深度协同的典范
郑振兴与广东汇博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长达十余年的合作,是其产学研深度融合理念的最佳注脚,也展示了技术经理人角色在实践中如何深化。
初创,从构想到实践
在汇博初创阶段,怀揣技术构想却缺乏落地路径。拥有丰富产业经验和高校资源的郑振兴主动介入,精准指出其瓶颈在于将构想转化为专利、再将专利转化为产品的方法缺失。他深入车间、打磨方案、协助梳理专利布局,从零件优化到项目申报,提供全方位支持。这正是建立信任基础和运用沟通技巧的体现。
成长,专利驱动价值创造
在郑振兴团队的持续推动下,汇博不仅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更重要的是,成功将专利技术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销售业绩。郑振兴坚信技术的价值不在于高精尖的标签,而在于其解决实际市场问题的能力。这也体现了技术经理人持续学习以预判趋势、凭借专业能力推动价值实现的作用。如今,汇博已成长为行业领军者,而郑振兴团队也从最初的技术顾问,升级为其不可或缺的深度创新伙伴,这种角色的跃迁正是长期信任积累的结果。
Part 03
校园创新引擎:破除转化壁垒
在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郑振兴致力于破除障碍,推动实验室成果走向市场应用。
助力教师,从论文到产品
他深谙高校教师痛点,实验室成果常被束之高阁。为此,在科研处任职期间他牵头搭建产学研平台,推行需求倒逼研发模式,将企业的实际需求清单转化为科研团队的攻关任务。目标清晰,转化效率显著提升。
培养学生,课堂对接产业
他的教学充满实战性。讲解技术原理时,引入合作企业的鲜活案例;指导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时,要求其方案面向真实市场需求。他所推动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强调“技术”+“师范”双修能力,学生掌握技术研发能力的同时,深刻理解职业教育逻辑。参与其项目的学生,因兼具扎实技术能力和市场理解力,毕业前即被合作企业争相预定。企业争抢的正是这种懂技术、善教学的复合人才。
Part 04
面向未来:拥抱变革,务实创新
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例如人工智能,郑振兴的见解务实而深刻,并有着清晰的价值观。
驾驭工具,聚焦创造
他坚持认为再强大的工具,例如AI,也需要善用之人。关键在于如何定位其作用,他强调人工智能的核心价值是赋能和解放生产力,而非加剧无谓的内卷竞争。他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新方法,允许学生利用AI工具辅助方案设计和推演,但必须亲手验证可行性,防止对工具产生依赖,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非替代人的创造力。他带领团队开发融合前沿技术的教育课程,致力于培养未来教师驾驭智能设备优化教学的能力。他认为未来人才既要掌握技术内核,更要善于利用新技术作为效率倍增器,将人从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聚焦于更高价值的创新和创造。
并行迭代,技术落地的法则
他对产业界和科研界的忠告直指核心,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应并行推进,相互迭代。不必等待技术完美才推向市场,也不应让市场需求空等研发滞后。如同当年推广探索期的新技术,在应用中发现问题、优化方案,让市场反馈驱动技术进化,双轨并行才是最高效的路径。
Part 05
结语:融合之力的生动印证
从工程师到教授,郑振兴的历程深刻揭示创新的生命力源于融合。当深厚的产业经验、前沿的科研探索与人才培养的责任在他身上交汇碰撞,技术、市场与教育得以高效协同运转。他的实践清晰地印证,成功的技术转化与产教融合,离不开技术经理人专业素养的持续锤炼,包括学习能力、信任构建和高效沟通;离不开对技术本质的清醒认知和驾驭,将AI定位为赋能工具而非内卷之源;也离不开技术加师范双修复合人才培养的前瞻布局。这三者的深度协同,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具生命力的技术价值生态,郑振兴的故事,正是这种融合力量的生动体现。
(原标题:IP人物 | 郑振兴:专利转化的深度实践者)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IP人物 | 郑振兴:专利转化的深度实践者(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