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从临床到管理:跨界与突破
清晨七点半,程蕾蕾已经准时出现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门诊。作为一位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她凭借二十多年的从医经历,每年接诊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心脏病患者,为这些遭受双重打击的病患竭尽所能排忧解难。而在她办公室的电脑屏幕上,跳动的专利数据默默揭示了她另一重关键身份——医院科研处副处长。十六载光阴荏苒,她成功将中山医院的年专利转化量从寥寥数项提升至每年超过100项的壮观规模,实现了创新思维“来自临床、再回归临床”的华丽转型。
回顾2009年,程蕾蕾接手这项科研管理任务时,这家中国人自己创建的大型医院全部有效专利仅80项、转化工作几乎从零起步。“临床医生的创新火花不应被繁琐流程所束缚,”她坚定地开启双线作战模式,凭借临床与管理并行的独特视角,积极探索破局之路。
PART 02
专业防线:铸就质量管控坚盾
医疗领域是专利非正常申请的重灾区,但凭借卓越的前瞻性,在医院党政领导的支持与指点下,程蕾蕾带领团队早在十多年前便为中山医院构建起坚实的专利质量防线:医院与多家代理机构建立长期合作,通过"三年一考核、授权率定去留"的竞争模式,有效杜绝了非正常专利申请率。"专业的事必须交给专业的人做",她强调,"我院给到代理机构合理利润空间,请他们为医院守住质量底线"。
PART 03
专利赶集:激活构建自由创新生态
在构建医院创新生态的过程中,程蕾蕾将“兴趣驱动”的理念延伸至管理实践。这种管理智慧,源自她作为母亲的深刻反思。“我曾犯过典型的实用主义错误”,她提及孩子初中选修第二外语的经历时,眼中流露出遗憾。当时,女儿因喜欢动漫想学日语,却被引导选择了“应用更广”的法语,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如果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支持她追随兴趣,让她充分自由选择。就像专利转化,真正的内驱力永远源于热爱而非功利。”
这种认知深刻影响着她的管理哲学——医院每周三的“专利赶集”日,她坚持打造零门槛的开放平台,努力为所有人创造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创新者像孩童般保持好奇,我们负责将繁琐的流程变成顺滑的轨道。”在这里,医务人员带着灵光乍现时紧急记下的手绘草图、自制的手术器械原型,与来自社会的企业人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展开热烈的思维碰撞。坚持“零考核、全开放”原则,程蕾蕾带领团队持续打造超过八个、规模接近3000人的专利社群,通过实时播报转化动态,用“隔壁科室成功案例”点燃群体创新热情。这种“滚雪球”效应使中山医院专利转化量实现不断增长,2023年和2024年转化项目更是突破百项。
PART 04
流程革命:为临床生产力松绑
程蕾蕾带领团队主导的专利转化流程改革,精准靶向医护人员的痛点,致力于简化冗繁流程,使医护人员能够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临床工作与创新思考中。其提供的保姆式服务最令人称道:医院直接统一支付专利申请及维护费用,发明人无需再经历繁琐的报销流程;她将专利申请简化为"填一页纸、拍一张图"的极简流程,由医院签约合作专业机构24小时响应发明人需求,并提供全方位的制图协助、查新协助、价值评估等全流程配套服务,尽可能地为医护人员的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PART 05
价值平衡:专利价值的“量子坍塌”理论
程蕾蕾提出一个独到见解,认为专利的价值犹如“量子坍塌”,即在你关注它时,其价值得以显现;而当你忽视它时,则其价值束之高阁。针对医疗专利这一国有资产定价的棘手问题,她设计了灵活且富有创新的应对策略。
首先,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一方面,全面量化研发成本,涵盖人力、设备等各项细化指标,以此作为谈判的坚实依据,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通过供需双方自主协商细节,形成契合市场规律的转化价格,借助市场无形之手促成转化。
其次,打造市场化协作网络。大胆开放与全国第三方转化机构的合作,坚持“贡献决定分成”的原则,只要对专利转化有所贡献,即按贡献大小给予合理回报,此举极大激发了外部资源与渠道的积极参与,有力推动了专利转化的实现。
PART 06
知识共享:泛起临床到行业的涟漪
程蕾蕾的跨界实践不仅活跃于知识产权领域,更致力于将自身的专业医学知识从临床一线传递至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她精心打造了超过1500个医学答疑短视频,微博平台粉丝数突破30万,抖音平台粉丝数超过10万。此外,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并出版了心血管科普故事书《说句心里话》系列等,其作品凭借其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荣获“健康中国十大杰出科普作品”等多项殊荣。同时,《我在中山管专利》一书也已顺利完成,拟于今年正式出版,全面分享了充满创新活力的专利生态管理经验。
PART 07
结语启示:系统创新照亮医疗创新之路
如今的中山医院科研处,创新实践已深植于日常运营的各个层面。这些耀眼数字的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变革——当临床需求通过系统化的渠道精准对接产业资源,医疗创新正从偶然走向必然,成为推动医学进步的持续动力。优秀的机制能让正确的事自然发生。程蕾蕾的实践为医疗行业带来了三重宝贵启示:
专业的事专业做:借助代理机构前置过滤、信息化系统赋能等手段,构建起坚固的合规防线,确保专利质量与管理效率的双重提升。
让临床回归临床:通过极简流程与全周期服务,切实释放医护人员的创新潜能,使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专注于临床工作与科研创新。
生态大于个体:开放协作网络,打破医院围墙,实现需求与能力的精准对接,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医疗创新。
这位依然坚守每周出诊的临床专家,正带着“中山经验”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她牵头组建并开设华东地区首个肿瘤心脏病学多学科联合门诊。在程蕾蕾看来,中国医疗创新的未来,正蕴藏在每一个诊室中尚未被充分发掘的临床需求之中,等待着被挖掘、被实现,为人类健康事业带来更多的希望与可能。
(原标题:IP人物 | 程蕾蕾:解码医疗专利转化的中山密码)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IP人物 | 程蕾蕾:解码医疗专利转化的中山密码(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