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此次论坛吸引了100多位内地与香港的学者、学生、从业律师与其他专业人员与会。”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从保护到运用:2025知识产权运营论坛在港大成功举办
汇聚多元智慧,共塑高效生态
2025年10月15日下午,由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黄乾亨中国法研究中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联合主办的“2025知识产权运营论坛”在港大郑裕彤教学楼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从保护到运用”为核心议题,旨在弥合知识产权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落差,探索如何将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创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产。
论坛包括主旨演讲、专题讨论、实务分享与圆桌对话,邀请了来自内地、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的二十余位知名学者与业界代表,涵盖法律、经济、科技、政策多个领域。与会嘉宾围绕“知识产权如何真正运用起来”这一核心命题展开深入交流,体现出高度的现实关切与前瞻性思维。
论坛在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傅华伶院长的欢迎致辞中拉开序幕。傅院长指出,在当前国际格局快速演变与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角色正经历从单一法律工具向国家战略支柱的深刻转变。随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首席营运总监林芷君女士发表开幕致辞,介绍了生产力局如何统筹各类政府资助机制,推动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特别是在中小企业和新兴行业中建立知识产权转化生态。
在香港大学法学院李亚虹教授的主持下,论坛第一场主旨演讲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人大代表马一德教授担纲。他以《知识产权运用的战略转型:理论重构与中国实践》为题,系统阐述了知识产权从私权保护工具向国家治理中枢角色的跃迁。他指出,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存在供需结构性失衡、权利“武器化”、政策碎片化等多重困境,并提出应构建“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现代治理体系,以制度重构支撑国家创新能力提升。马教授特别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应发挥制度创新与跨境协作优势,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知识产权金融化与交易机制,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运用高地。
第一场专题由香港城市大学何天翔教授主持,主题为“知识产权运用的重要性”。演讲嘉宾新加坡管理大学刘孔中教授以“专利商业化必须与商业秘密同步进行”为题,指出如台积电这样的企业,其约九成关键技术采用商业秘密保护。专利构建了企业的防御边界,而商业秘密则是推动技术真正“起飞”的驱动力。北京大学张平教授则从市场机制与产业政策角度,分析了知识产权如何服务国家创新体系。她指出,企业在IP运用中的每一个决策,既是市场行为也是政策信号,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模型、开源软件等新兴领域,法律的边界正在重绘。台湾政治大学冯震宇教授分享了台湾在应对“专利流氓”诉讼方面的制度创新,以LOT产业联盟的建立为例,提出通过平台化的战略合作防御外部侵权,展现出知识产权集体运用的新路径。
第二场专题由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关韬睿教授主持,围绕“知识产权运用的成功模式”展开。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深圳河套)国际转化试点平台主任范士亮博士介绍了他领导的平台如何通过数字化工具重构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他提出,应将技术知识模块化、数据化,构建可重组的“技术数据包”,并通过跨境数字平台解决交易中存在的效率与信任瓶颈。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及知识产权委员会主席王象志教授提出,香港应善用其在法治与金融上的“双引擎”优势,打造知识产权的价值认定体系和流通机制。他主张构建一个可为硬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双向赋能的IP资产平台,使香港成为全球IP交易的结算中枢。香港大学技术转移处副处长陈庆忠博士分享了高校在科研成果商业化中的经验与挑战,指出技术成熟度不足、投融资障碍和制度激励脱节仍是全球共通难题。他强调,技术转移不是单向许可行为,而是需要连通学术、企业、投资者与服务机构的系统性生态建构。华为公司法务部副总裁重大项目部部长沈弘飞先生则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专利运营应聚焦具有商业规模的重点领域,采取标准化许可、合理定价和多元保护机制相结合的策略,在全球复杂环境中实现知识产权的可持续转化。
晚间环节在刘孔中教授主持下开始,由华为副总裁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先生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知识产权许可》为题,展开论坛第二场主旨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IP许可必须兼顾技术扩展性、交易便利性与制度适应性。他提出构建AI训练数据共享机制,利用商标制度塑造产业集群认同,推动形成开放兼容的新型知识产权生态。
接下来的论坛第三主题聚焦“香港作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角色与前景”,由原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谭惠珠大律师发表演讲,她指出“十四五”规划已明确提出支持香港建设区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估值认证体系、拓展融资渠道,并争取中央设立“内地专利香港许可平台”,为国内创新成果对接海外市场搭建制度化通道。香港大学协理副校长邓希炜教授从经济数据出发,指出亚洲知识产权增长迅速,但香港在IP收入方面仍存在逆差,表明香港具备发展空间。他主张香港应深化税收优惠、建设IP金融工具库,并推动科研成果落地产业。北京智专北斗知识产权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军博士指出,中国创新资源充沛但收益能力不匹配,香港凭借其法律制度、专业服务和金融通路优势,可成为中国科技出海的价值桥梁。
最后,圆桌讨论由李亚虹教授主持,讨论嘉宾包括邓希炜教授、樊志勇先生、范士亮博士和国际知识产权商业化理事会理事江颂恩先生,他们围绕知识产权的估值机制、争议解决与区域协同等关键议题对知识产权运用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展望。
论坛在李亚虹教授的闭幕总结中圆满落幕。她指出,今日的讨论充分展现了知识产权制度正从单一的“保护导向”迈向以“价值驱动”为核心的复杂系统。一个成功的知识产权体系,应使权利可见、可用、可转化、可流通,真正服务于创新与发展。本次论坛不仅汇聚多元主体、激发思想交锋,更关键在于搭建了一个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的高水平对话平台。在“从保护到运用”的时代命题下,该平台已凝聚起合作共识,推动区域协同与国家战略深度融合,共绘知识价值释放的新蓝图。
此次论坛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吸引了100多位内地与香港的学者、学生、从业律师与其他专业人员与会。他们积极参与提问及讨论,表现出对论坛主题的高度兴趣,并希望今后有更多此类的主题探讨。
相关信息:会议|2025知识产权运营论坛(2025 IP Utilization Forum)(10月15日)
栏目支持,共建合作伙伴持续招募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