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在由IPR Daily及IPR Daily GLOBAL联合主办的亚洲知识产权人才盛典上,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德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陶鑫良以‘中国,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驱’为题,论述了中国是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驱,回顾了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提出了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展望与建议。”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1月4日,在由IPR Daily与IPR Daily Global主办的亚洲知识产权人才盛典上,从业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服务已四十年的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上海德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陶鑫良教授以“中国,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驱”为题,论述了中国是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驱,回顾了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历史进程,提出了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展望与建议。
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德恒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陶鑫良
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热烈庆祝亚洲知识产权人才盛典隆重举行,衷心祝贺获奖的各位知识产权精英。有幸参加亚洲知识产权人才盛典,感谢赐予我这一发言的机会。我的演讲题目是《中国,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驱》。
一、中国已是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前驱
2023年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从业人员总计86万人,其中服务业人员有35.5万人,行政知识产权人员有3.4万人,企业知识产权人员有45.4万人,高校知识产权人员有1.7万人。我推测,2024年年底我国知识产权从业人才应该已达近百万人。
在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三十年来先后建立了66所各类知识产权学院,十四年来建立了26个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基地,二十年来设立119个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华东政法大学首个推出法学专业知识产权方向)。2024年前后,有23所高校招收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研究生,数百所高校培养涉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几十所高校培养涉知识产权博士研究生。可以说,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格局主要分为知识产权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学历层次,学硕、法硕、专硕三个类别并举,“法硕”与“法博”实现相连。
这就是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相关情况。我们再来看亚洲其他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情况。
日本十分重视知识产权以及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大纲》比我国早了六年,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法律到科技、从国内到国际全方位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日本在大学阶段特别强调知识产权教育,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大阪工业大学、北海道大学等均设置有旨在培养具有实战能力与国际视野的高级专利人才、知识产权人才的课程和专业。有数据称,目前日本的知识产权人才已有六十万余人。
韩国在1987年成立了国际知识产权学院,在2003年设立了国家发明教育中心,在2009年启动知识产权人才网络整合系统,通过国际知识产权研修院安排培训计划和系统性开设知识产权定制课程,在高校引入知识产权硕士学位教育并实施相关支持性政策,从早期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国内到国际合作的全方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
印度工商部于2002年设立知识产权培训学院,提供各种层次的高质量知识产权培训教育。迄今印度已有近百所大专院校设有知识产权法律硕士(LLM)课程。
越南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提出了制定总体规划培育知识产权高质量人才、注重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组建各类知识产权培训机构提供个性化培训项目等措施。近年来越南通过教育合作项目、国家战略规划、国际合作培训、人力资源发展研讨、知识产权活动与培训以及增强知识产权意识等多方面措施,积极培养和发展知识产权人才。
新加坡的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及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处于较高水准,但因为国土面积小削弱了其影响力。近年来,新加坡知识产权局积极联合我国苏州工业园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开办知识产权国际人才培养项目。
二十年前,行业内经常讨论海外归来与国内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稀缺,我们该如何应对?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本硕毕业生尤其是法学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反而慢慢成了瓶颈。但不管怎么样,对比亚洲各国情况,中国已然成为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驱。从时间看,中国起步稍晚,急起直追,臻后来居上。从规模看,中国知识产权从业人数近百万,且持续增加,属于相对领先。从构成看,中国现在以法律人才为主,越来越考虑应用人才,正在向法商融合并进。从层次看,我国本科富溢、硕博荟萃,正全力推进知识产权专业硕士。从发展看,中国继往开来,厚积薄发,为亚洲前驱。
二、中国培养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历史进程
1984年我奉命筹建上海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1994年又奉命建设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是我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最早的见证人之一。据我观察,迄今我国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的历史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1984年3月我国《专利法》颁布,国家教委直属高校与其他高校相继建立了专利事务所。一部分高校理工科包括科技情报教师与研究人员经过短期专利法培训,形成了我国高校内第一支知识产权专门队伍,1985年成立了中国高校知识产权研究会;开始为本科生、专科生开设《专利法》《工业产权法》等知识产权选修课程。当时的师资基本上是专利管理人员和专利代理人,课程教材自主编写。此时各高校的法学和其他专业的教学、研究人员还未能大量能动地参与知识产权教学研究。
第二阶段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高校建立了知识产权教学和研究机构,不再满足于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程,而开始注重培养知识产权方向的本科生与研究生。开设知识产权课程的大学与年俱增,课程也从单一趋向多元。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知识产权系、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等相继建立,逐步形成各自的知识产权教学系列课程群。各高校知识产权师资队伍组成发生重大变化:一是各高校法学学科及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人员较大量进入知识产权师资队伍,逐步成为大部分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的中坚力量或者主要成分;二是从事知识产权教学的一部分原专利管理人员和专利代理人,正式转岗至知识产权专职教学及研究岗位,成为各高校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中的骨干教师。
第三阶段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这时期我国更多大学建立了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率先进行知识产权双学位教学,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先后成立,我国有将近十年的时间基本没有再增添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但2003年以来,我国高等院校中如雨后春笋般地又增加了数十个“知识产权学院”和几十个其他知识产权名义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机构,其他高校也广泛开设知识产权通用类课程,各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也都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
第四阶段是2010年至今。2001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仅7所高校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2010年之后,几乎每年都有新设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截至目前,我国高校有119个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数百所高校培养涉知识产权硕士研究生、数十所高校培养涉知识产权博士研究生;继续教育方面全国已建26个国家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 ,省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更是星罗棋布,遍地开花。而迄今我国高校绝大部分知识产权院系隶属或依托法学院,其教学绝大部分背靠法学专业,与其他专业包括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仍偏少。
总之,当前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形势可以描述“院系建设遍地开花,培训基地雨后春芽;学硕博士三箭齐发,法律偏重法商见乏。”
三、关于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展望与建议
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可否归纳为:“为了姓商才姓法,姓法为了更姓商,商是目标法桥梁,商是本源法具象”。我认为;
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就是法商属性。在知识产权领域,法庭往往是市场竞争的延伸,诉讼常常是商业博弈的别名。尤其作为企业之间乃至于国家之间知识产权竞争最激烈形态的知识产权诉讼,则好比浮在法律海平面上的冰山,法律视线所能企及的仅是浮出法律洋面之尖角;而法律视线不能企及的海平面之下的商业利益竞争与市场份额争夺部分才是冰山的主要基体。“法律身后是商业,案件背书商博弈,醉翁之意不在酒,讼战本质是商战!”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知识产权的法商属性:权利法定,没有法律就没有知识产权;权为商用,不商用就无须知识产权。遵循其法商属性,企业在运营知识产权时就应循法律把握知识产权,进而为商业而运用知识产权。所以,尤其是培养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人才的目标:应重在不仅培养知识产权的“法律人”,更应培养经营智慧财产的“法商人”。
如今,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路径已经覆盖了本硕博三个层次。对于现状我产生了三个思考:一方面,知识产权学硕、法硕与专硕如何系统配置及其整合培养?应当专硕为主流、学硕为细流地持续合理平衡培养知识产权专业硕博士与学术硕博士。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专硕培养应与法硕(知识产权方向)培养相辅相成,各有侧重。知识产权专硕应注重理工科本科出身,宜面向企事业且多招在职人员,培养内容当重法商而非偏在法律。再一方面,建议我国现有一百多所高校的法学(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应减肥瘦身,逐步减少。否则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
展望我国尤其是我国企业当前和今后对知识产权人才之高质量培养的需求,有以下几项建议供参考:
第一,企事业需求的知识产权应用人才培养的最好层次为硕士,建议我国高校内迄今一百多所“知识产权(法学)”本科减肥瘦身。
第二,知识产权硕士培养重心不在学术硕士而在专业硕士。知识产权专业硕士应是法硕(注重非法学法硕)与专硕双管齐下的双轮驱动。知识产权法硕主要为知识产权涉法单位培养知识产权法律应用人才,知识产权专硕主要为知识产权企事业单位培养知识产权法商应用人才。我国知识产权法硕培养现已蔚成规模,更应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专硕培养。
第三,知识产权专硕的招收对象本科背景最佳应是理工农医但不局限,最好还具有一定工作实践经历。知识产权专硕培养内容应覆盖相关法经管知识,法商交融,重在应用。
第四,全面部署与精心建设我国知识产权专硕培养体系,全力争取早日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博士学位”。
我国今后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当重在知识产权应用人才的培养:形势决定方向,需求决定培养,;前瞻决定发展,整合决定质量;数量转型质量,增强应用导向,了;法律兼容法商,需求引领培养。回首过往,中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是亚洲前驱;展望将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必将厚积薄发,继往开来。
谢谢。
(原标题:陶鑫良:中国,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驱)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陶鑫良:中国,亚洲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前驱(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