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产业行业法院投稿诉讼招聘TOP100政策国际视野人物许可交易深度专题活动湾区IP动态职场商标Oversea晨报董图公司审查员说法官说首席知识产权官G40领袖机构企业专利律所

机器人“记者”享有著作权吗?

产业
IPRdaily11年前
机器人“记者”享有著作权吗?
机器人“记者”享有著作权吗?

 

IPRdaily 知识产权第一新锐媒体

创新|创业|连接IP变革者

 

【小D导读】  
美联社的“机器人记者”已经写稿6个月了,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使我们心生疑惑,像这样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创作物,是否可以享有著作权呢?

 

新闻背景

 

美联社的“机器人记者”已经写稿6个月了。

 

1月28日,苹果发布2015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没过几分钟,美联社的报道《苹果第一季度营收超华尔街预测》出炉。这篇行文流畅的报道是由一套自动化系统撰写发布的。这套系统每个季度能写出3000篇这样的报道,而同时,它对美联社的写作风格了如指掌。

 

财报报道是商业报道里必不可少的。但这些内容大多单调枯燥,且对准确度和速度要求很高,人工编写比较费时费力。为此,美联社在去年夏天与AI公司达成合作,使用他们的Wordsmith平台自动生产财报报道的内容。

 

AI公司的公关经理James Kotecki称,Wordsmith平台每周可以写上百万篇文章,系统每秒甚至能生产2000篇文章。他们的合作伙伴还包括美国好事达保险公司、美国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康卡斯特和雅虎,像雅虎的足球报道就是由系统自动编写的。

 

去年7月,美联社开始试行这套系统,预计能为约300家企业进行季度财报报道。在系统试行前期,每篇自动撰写的报道都会再经过人工处理润色,错误的地方会记录下来并反馈给AI公司作调整。真正不经人手的全自动生产内容在2014年10月开始。据了解,现在这套系统撰写的报道,错误比以前人工编写的更少。

 

传统著作权法理论认为,作品是作者人格的体现,只有自然人才能创作作品,特殊情况下,尤其是在反映拟制人意志时,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被视为作者;但动物和机器,无论何时都不能成为作者,哪怕其创作物具备了作品的其他特征。而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向这一观点发起了挑战——美联社的“机器人记者”每个季度撰写3000篇新闻报道,Google翻译已可提供符合基本语法规则而非仅对单词翻译的结果。

 

人工智能的进步不仅使我们心生疑惑,像这样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创作物,是否可以享有著作权呢?

 

现状:写得再完美也不是作品

 

抛开作者身份不谈,这些创作物要想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必须满足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条件。

 

积极条件是指,创作物需要具备著作权法要求的独创性,即原创且达到最低限度的智力创造高度;消极条件则是指,创作物不属于著作权法不保护的范围,如思想、与思想混合的表达、实用功能、单纯事实、官方文件等,以防止对思想、事实等的垄断。而反观人工智能的创作物,即使其具有一般文字作品的特征,却很容易因符合消极要件而被归入著作权法不保护的范畴。

 

例如机器人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往往只是按新闻六要素搭建起来的对事实的简单描述,而缺乏对事实的深度评论,只能被归于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单纯事实消息(时事新闻);而机器翻译所依凭的只有基本的词典释义和语法规则,无法与具体语境相匹配,更遑论对翻译“雅”的要求,可以说任何人依据相同规则均会得到相似结果,并不具备独创性。

 

由此笔者认为,就目前的人工智能创作物而言,即使读者无法区分其是否是真人创作,也只能证明创作物符合文体和语法要求,并不意味着可以成为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

 

未来:著作权边界可能重新划定

 

然而,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并非为了贸然否定这些创作物的可版权性。人工智能的优势即在“智能”二字,它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进化的,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也要求在分析相关问题时必须具备前瞻的视角。我们完全可以合理想象,未来人工智能在对丰富语料库进行学习后,可以撰写出对事实的评论,尽管可能不是深层评论(可以想想现在的各类申论写作模板),由此便可跳脱出单纯事实消息的范围;而通过对语境的进一步区分和对某一翻译家遣词造句风格的学习,机器翻译的结果甚至可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技术爆炸使这一目标离我们并不遥远,到那时著作权的边界是否又该重新划定呢?

 

在满足著作权法要求、即前文所述两个条件的情况下,人工智能创作物至少从内容上是足以成为作品的,此时又会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虽然创作物“看上去很美”,但机器知道什么叫“人格”和“个性”吗,其创作物又是否是“智力创造”呢?实际上,这一障碍并非是无法逾越的,尤其是当创作物足以反映某主体的意志或个性,或将“先占”引入无形财产制度时。

 

技术发展:版权实践方式将改变

 

笔者认为,对创作物可版权性进行检验,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著作权法的基本目标:法律赋予作者有限时间的垄断权,最终是为了激励创新,增进社会整体福利;在技术变革等新环境下,对著作权法规则的解释和拓展也应遵循这一基本原则。

 

在此目标下,是否给予人工智能创作物以垄断权,其实是一个政策考量的问题,重点还是要考虑个人与社会、竞争与保护间的平衡关系。在衡量中可以考虑的是,人工智能的普遍使用会使得创作过程愈发向“微不足道”靠拢,同时创作物的内容也可能会出现新一轮的趋同,这些都会削弱给予其版权保护的正当性;而探究新闻和机器翻译等提供者的营利模式,也对分析给予版权激励的必要性有所助益。此外,法律对人工智能创作物可能提供邻接权或反不正当竞争(包括商业秘密和防止不劳而获)等保护,本文不再展开论述;笔者也无意眺望人工智能获得所谓独立意志的虚幻场景。

 

法律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新技术戏剧性地改变了知识产权的实践方式,使得法律和政策也需要随之调整,与相应领域的技术背景、哲学基础、经济学分析和社会样态交织,编织成协调自洽的瑰丽图景,完成又一次的深刻变革。

 

 

来源: 中国新闻出版网 编辑:IPRdaily 赵珍  审核:Magic

 

------------   IPRdaily为知识产权第一新锐媒体,我们努力为创新、创造、变革者提供最专业、最高效、最具价值的信息交流分享协作平台,也是市场资本在知识产权领域投融资的第一入口。   小秘书个人微信号:iprdaily2014(添加请说明供职单位+姓名)更多实务干货、私密线下活动、加入知识产权界最大班级社群【IPer班级群】与全球IP优秀精英深度交流。

 

机器人“记者”享有著作权吗?   点击阅读原文来知识产权第一个云社区“知云社区”互动!

 

IPRdaily投稿作者
共发表文章3221
最近文章
关键词
首席知识产权官 世界知识产权日 美國專利訴訟管理策略 大数据 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商标 商标注册人 人工智能 版权登记代理 如何快速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材料科学 申请注册商标 软件著作权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 专利预警 知识产权 全球视野 中国商标 版权保护中心 智能硬件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躲过商标转让的陷阱 航空航天装备 乐天 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著作权 电子版权 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专利年报 游戏动漫 条例 国际专利 商标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费用 专利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 版权商标 知识产权侵权 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法律和政策 企业商标布局 新商标审查「不规范汉字」审理标准 专利机构排名 商标分类 专利检索 申请商标注册 法规 行业 法律常识 设计专利 2016知识产权行业分析 发明专利申请 国家商标总局 电影版权 专利申请 香港知识产权 国防知识产权 国际版权交易 十件 版权 顾问 版权登记 发明专利 亚洲知识产权 版权归属 商标办理 商标申请 美国专利局 ip 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商标 融资 驰名商标保护 知识产权工程师 授权 音乐的版权 专利 商标数据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法 专利小白 商标是什么 商标注册 知识产权网 中超 商标审查 维权 律所 专利代理人 知识产权案例 专利运营 现代产业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http://www.iprdaily.cn/article_6886.html,发布时间为2015-02-13 11:27:55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回复
    还可以输入 70 个字
    请选择打赏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