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daily 知识产权第一新锐媒体
创新|创业|连接IP变革者
【小D导读】
一部分支持“救命药”不能突破专利保护底线的观点是:如果诺华这样的公司不研发新药,一旦患者对“格列卫”产生了耐药性,我们能指望仿制他人药品的公司去研发新药吗?患者又该拿什么来救命?您认同吗?欢迎留言发表见解
下文是在南报网上发的文章,作者认为“救命药”不能突破专利保护底线。
中国慢粒白血病患者近10万人,每年新增患者约为1.3万人;胃肠间质瘤患者年发病率约为1/10万-2/10万人,高于前者。这些昔日被判为绝症的病人,如今有了瑞士 诺华研制成功的“救命药”—格列卫。但是在中国这种药物一个月的服用费用是2.35万元,印度仿制的“格列卫”药价仅有几百最高不过一千余元。很多患者希望中国向印 度学习,强制诺华实行专利许可,实现中国药厂的仿制。(1月26日环球时报)
相比瑞士诺华研发的格列卫,印度仿制的“格列卫”的确价格低廉,患者为了救命、冒着买“假药”的风险从海外代购也属正常。在代购印度仿制“格列卫”涉嫌违法 的情况下,患者寻求将其纳入社保报销目录、降低药品中间环节费用等解决途径,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积极行为。但将解决途径放在中国也像印度一样仿制“格列卫”、突破 专利保护底线上,恐怕是个饮鸩止渴的短视之举。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投入大、风险高。研究显示,一种新药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摆放到药柜销售,平均要花费12年时间,需要投入66.145亿元人民币、7000874 个小时、6587个实验、423个研究者。面对如此之高的投入和风险,依然有很多公司研发新药,因为新药的收益同样巨大。以南京的一家药企为例。该公司历时近10年、先 后花费几亿元,研发出一个国家一类新药。但这个新药专利期内,仅在国内就可以为公司实现100—200亿元的销售额。正是有着这样的回报,才激励很多药企不惜耗费巨资投入到新药创新和研发中。也因此,格列卫这样的救命药才得以诞生,并成为患者的福音。
如果我们像印度一样,不顾诺华公司的专利权仿制“格列卫”,的确可能为患者提供价格相对低廉的救命药。但这不仅侵犯了诺华公司的知识产权,而且稀释了诺华公司的利润。随着仿制“格列卫”的大量上市,诺华可能收不回自己在格列卫上的研发投入。如此一来,诺华还会继续投入巨资研发新药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如果诺华这样的公司不研发新药,一旦患者对“格列卫”产生了耐药性,我们能指望仿制他人药品的公司去研发新药吗?答案还是否定的。因为他们也会从诺华研发投入得不到应有回报上汲取教训的。这样一来,患者又该拿什么来救命?
因此,当诺华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专利保护的底线被仿制突破,最终吞食苦果的只能是患者。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对患者来说,不但不能突破格列卫的专利保护底线,还应该支持格列卫的专利保护,鼓励更多企业投入到相关药品的研发中,从而打破诺华的价格壁垒。同时,患者应该抱团取暖,积极向各地社保部门反映诉求,争取尽快将救命药纳入社保报销目录。还有就是要想办法推动医疗制度改革,尽可能挤掉药品流通环节的利润空间。
原标题:“救命药”不能突破专利保护底线 来源:南报网 作者:宋广玉 编辑:IPRdaily 赵珍
IPRdaily小秘书个人微信号:iprdaily2014 ■小秘书【小D】个人微信号:iprdaily2014(添加验证请说明供职单位+姓名) ■添加可获得更多实务干货分享、定期私密线下活动、更有机会加入知识产权界最大云社区【IPer社群班级】与全球知识产权优秀精英深度交流。
点击阅读原文来知识产权第一个云社区“知云社区”互动!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