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导读】
9月19日,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下称版博会)在成都落下帷幕,创新的版权交易方式吸引了版权主管部门、摄影界、收藏家等各方关注,成为版博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9月19日,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下称版博会)在成都落下帷幕。为期3天的版博会共签订了17个版权项目,交易金额超过2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下称摄著协)推出的限量鉴证摄影作品服务,共卖出40余幅摄影作品,成交额达到102.95万元。创新的版权交易方式吸引了版权主管部门、摄影界、收藏家等各方关注,成为版博会的最大亮点之一。
在版权交易中,引入创新思维,改变传统的交易手段,可以提高效率和收益,这已经在业界达成共识。此届版博会以“版权、创新、交流、合作”为主题,共举办了中国艺术品版权保护与授权交易会、中国音乐版权保护论坛、中国数字版权高峰论坛等多场专业论坛,版权相关产业界围绕艺术品版权交易、音乐版权交易和商业模式、版权与金融创新、版权与科技创新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层次地交流和探讨。为促进版权交易,此届版博会专设数字版权交易、艺术品版权交易、设计与作品推荐等版权推广交易活动,为版权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正如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所言,我国经过了30余年的改革开放,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工艺美术、计算机软件、信息网络等版权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部分产业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版权产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以版权、创新与发展为主题,我们就是希望借助这样一个平台,汇集海内外版权界的代表,共同探讨版权保护与运营新的理念和模式,寻求版权产业发展新的超越和突破。”阎晓宏表示。
版权交易的发展不仅需要产业界的自身努力和探索,也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在阎晓宏看来,这需要建立良好的机制来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比如北京的首都版权产业联盟、上海的张江数字出版园区、江苏的南通布艺市场、福建德化的陶瓷产业园区、广东东莞的松山湖高新区等,都已经开始了有益实践。
“国家版权局开展的作品版权登记工作,可以让公众了解智力成果的创作状况,以进一步推动智力成果的推广使用,推动版权交易的发展。”阎晓宏表示。
摄影作品 限量鉴证 实现增值
突破摄影作品单次买卖形式,推出限定数量并配有唯一编号和证书的摄影作品,图片单价从6000元至5万元不等……由摄著协推出的限量鉴证摄影作品交易展,成为此届版博会最热闹的展台之一。在版博会期间,摄著协总干事林涛马不停蹄地向每一位来展台咨询的参观者介绍摄著协此次推出的摄影作品创新交易方式。3天交易中,6位摄影家的40余幅摄影作品共卖出102.95万元。
“限量鉴证摄影作品是摄著协针对摄影作品版权交易推出的一项创新服务手段,其核心在于在售作品的数量限定和摄著协的官方认证。”林涛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根据摄影家的意愿和摄著协的建议,每张摄影作品限量制作10幅至20幅不等,价格则由摄影家自己制定,每一幅摄影作品都配有摄著协颁发的鉴定证书,该证书具有同摄影作品匹配的唯一编号,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制作,能起到防伪作用。参加这项交易服务的作品和摄影家都会进行数字档案记录,收藏家或购买者可以清晰地掌握摄影作品在市场上的总量,以及作者的介绍等信息。
在谈及摄著协推出这项创新交易方式的初衷时,林涛告诉本报记者,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是摄影作品交易市场日渐成长,需求量不断增大,但缺乏良好的交易模式。近年来,大量优秀摄影作品和摄影家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投资者也开始看好这一市场。但与绘画和书法等艺术作品不同,摄影作品具有可复制性及缺乏唯一性等特点,购买方在交易时会普遍担心作品日后的流通数量过多,造成收藏作品的贬值。“摄著协作为国内摄影作品集体管理组织,有义务帮助摄影家将作品推向市场进行交易,并将作品的版权价值实现最大化。”林涛表示,经过数月准备,摄著协在征求多方意见,以及借鉴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版权交易方式后,推出了限量鉴证服务。
据林涛介绍,为提升限量摄影作品的公信力,增加买家或收藏家的投资信心,摄著协对申请这项服务的摄影作品除数量限制外,对作品类型也有明确规定,比如,同一摄影家或其他摄影家相似题材、类型的摄影作品均不能申请这一服务,这就保证了题材的唯一性。
摄著协此次推出的限量鉴证服务,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知名摄影家李志良是享受这一服务的第一位摄影家,他的作品在版博会上被多位收藏家购买。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创作一幅优秀作品并非易事,有可能延续数月或更长时间才能拍摄出满意的作品,但由于摄影作品的可复制性等特点,摄影作品很难卖出高价,数量失控是制约摄影作品交易市场发展的瓶颈。作为官方鉴证机构,摄著协推出限量鉴证服务,对收藏家、投资者和画廊都是值得庆祝的事情,一方面可以维护他们的权益,繁荣摄影作品版权交易市场,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摄影家更大的创作热情,创作出质量更高的摄影作品。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文化与创意产业部版权发展司司长高航对摄著协提出的“著作是有权利的,照片是有价值的”理念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这是对摄影版权保护和交易最完美的解读。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副主任暴淑艳则表示,著作权管理的创新必将进一步促进摄影作品交易的规范,推动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不断健全社会诚信制度也是有益探索。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限量鉴证摄影作品得到了广大摄影家的支持,除李志良外,王达军、李刚、金平、姚思成等多位著名摄影家也推出了限量鉴证版摄影作品。
音乐作品 网络平台 创造“钱途”
长期以来,互联网曾被认为是音乐产业衰落的“祸根”,侵权盗版、免费下载和传播,给音乐产业带来巨大伤害。然而,伴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音乐产业的不断融合,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逐渐显现,音乐作品的交易从最初的硬件设备和媒介销售,逐步演变为免费或付费下载。如何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和新渠道,加快音乐作品版权交易,为音乐产业创造新“钱途”,成为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版博会期间举行的中国音乐版权保护论坛上,上海新汇文化娱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新汇)副总裁臧彦彬分享了他眼中的网络时代音乐版权交易模式,即付费网络直播。在他看来,网络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音乐产业的生产、制作、传播和盈利方式,网络音乐直播就是一个不错的尝试。虽然它还是个新鲜事物,但从上海新汇举办的“雅尼克涅杰瑟贡与费城交响乐团音乐会”网络直播,以及乐视集团8月份尝试的“汪峰个人演唱会网络直播”效果来看,都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以汪峰个人演唱会为例,虽然付费观看直播的费用不高,但由于网民数量大,也给乐视集团带来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这并没有给现场门票销售带来冲击,仍然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网络直播音乐会可以同现场演出实现互补,让乐迷在电脑前也享受到高品质的直播服务,这种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给音乐人带来收益。”臧彦彬表示。
此外,臧彦彬还介绍,要完善网络音乐直播业务,也要建立配套的商务平台,比如上海新汇成立了云播客网络演出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国际音乐版权资源、国际艺人曲目编辑及录音制作团队,具有音乐作品管理、艺人经纪、作品版权监督、作品审核报批、商业演出服务、直播技术支持、付费管理等功能。“在盈利模式上,既能实现付费观看,也能吸引广告投放等。”臧彦彬表示。
中国音乐集团总裁谢国民认为付费下载或收听模式应当成为音乐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他介绍,在音乐产业较为发达的美国,很少看到免费音乐产品,大多要付费下载,虽然也有广告模式,但付费是主流。但在中国,虽然腾讯音乐和百度音乐也尝试了高品质作品的付费下载,但从市场表现来看,免费收听和广告收入仍然是主要盈利模式。“根据国际唱片业协会统计的数据,2013年,该协会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音乐版权收入不到1亿美元,但在美国的版权收入高达43亿美元,这充分说明,如果付费模式得以推行,可以明显改善整个音乐界的发展现状。”谢国民表示,要推广付费模式是个长期过程,音乐制作公司不应单打独斗,应联合运营商和网络商,协调好利益分成,让整条产业链上的从业者都从中获益。”谢国民表示。
无线音乐基地总经理朱泓则分享了其在音乐作品版权运营方面的经验。他介绍,无线音乐基地除积极推动音乐付费下载,同权利人利益分成外,还重视对音乐版权的多元开发,比如无线音乐基地通过手机彩铃收费模式已经创造了60亿元人民币的版权价值,另外,还有1.5亿规模的特级会员群也在持续消费,极大提高了音乐作品的版权附加值。“目前,无线音乐基地已拥有400万首音乐作品,合作的唱片公司达1500家、独立音乐人超6000人。从内容提供商的接入到音乐作品的上线,搭建了闭环式管理体系,保证了作品版权不被盗版,有利于付费模式的推广。”朱泓表示。
艺术品 版权授权 扩大市场
当下,艺术品市场俨然已成为投资热门。收藏家、企业家、经纪人、艺术基金、保险公司,甚至电商平台都纷纷涌入了艺术品交易市场。投资产业链条的不断延长,使得艺术品的市场价值不断攀升,也改变了固有的交易方式,由原来的面对面交易、实体店铺交易、拍卖交易延伸到网络平台交易,交易物也由原来的实物交易转向版权授权和实物并存的交易形态,并出现金融化趋势。在此背景下,关注艺术品的交易模式显得很有必要。在版博会期间举行的中国艺术品版权保护与授权交易会上,来自艺术品市场的相关人士齐聚一堂,就艺术品交易模式进行了研讨。
当前,艺术品交易市场的主要交易形式还是拍卖和收藏。由于艺术品的稀缺性和拍卖、收藏市场的交易制度较为完善,很多中高端价位的艺术品会通过这两种交易手段在市场中流通。不过,随着市场的发展,艺术品交易形式发生了变化。据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介绍,近年来,艺术品金融化趋势明显,借助金融工具,艺术品正以各种方式被迅速金融化,比如艺术银行、艺术基金与信托投资、艺术品产权交易、艺术品证券化交易等,以往“高大上”的艺术品也能有机会走入寻常百姓家。在西方,艺术品金融化已经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不少银行等金融机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银行服务系统。收藏家可以将艺术品交由银行保管,以艺术品为担保领取资金对其他领域进行投资,或者将艺术品交由银行进行展览获取收入,甚至还可以将藏品“租借”给银行举办展览等,获取额外收入。在国内,艺术品金融化起步较晚,2007年6月,民生银行推出“非凡理财艺术品投资计划”理财产品,成为内地第一家涉足艺术品投资领域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此后,其他形式的艺术品金融产品陆续推出。
不仅如此,在雅昌文化集团总裁万捷看来,网络技术的发展也给艺术品的交易提供了新思路,比如通过建设网站,打造数据库的形式,将艺术品资源进行汇总,运用大数据对经过拍卖的作品和艺术家进行分析,形成一个指数和走势图,买家可以根据走势图以较为合理的价格在平台上同艺术家进行交易。“以雅昌文化集团为例,我们建立了全球知名的艺术品网站——雅昌艺术网,并且建立了一个拥有2500万件艺术品资源的庞大数据库,这些数据包括艺术品进入拍卖市场环节后的所有数据,如每一件作品的价格、拍卖时间等,通过数据形成一个雅昌指数,可以看到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在市场上的经营情况。当然,这样的平台也可以实现在线交易。”万捷表示。
除了实物交易外,艺术品版权授权交易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易方式。陈少峰表示,一件艺术品,尤其是具有一定知名度作者创作的作品或是大众普遍欢迎的作品类型,可以进行多元开发,比如把绘画、书法以及陶瓷制品授权给其他领域,如图书出版、动漫制作、服装玩具等,这些已在艺术界有很多成功案例。“以齐白石绘画为例,可以授权做银行卡封面,也可以开发文具、家庭用品图案设计等,既有机构授权,也有大众授权。”陈少峰表示。
对此,万捷表示认同,雅昌文化在对数据库的资源进行深加工和再授权后,制作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图书,这些读物都能在一些专业书店和网站购买。此外,雅昌文化集团还同很多厂商合作,授权他们生产相关衍生品。“这些都是艺术品版权交易市场带来的附加值。”万捷表示。(记者 姜 旭)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整理:IPRdaily 赵珍 网站:www.iprdaily.cn IPRdaily小秘书个人微信号: 各位D友可添加“IPRdaily”的个人微信号: iprdaily2014(验证申请中请说明具体供职机构+姓名) 关注小D可获更多的实务干货分享,定期私密线下活动,更有机会加入细分专业,接地气的知识产权圈实务社区交流群。 “IPRdaily”是全球视野的知识产权科技媒体,我们报道国内外最新知识产权动态,最新创业公司知识产权部分情报分析,更关注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商业模式,以及资本对本行业投融资信息,我们将客观敏锐地记录、述评、传播、分享知识产权行业的每一天,我们努力利用互联网连接知识产权&未来!
微信订阅号: “IPRdaily” IPRdaily|读懂知识产权&未来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