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特刊。”
上海
“多措并举”支持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化解融资难题
自2019年起,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市委金融办、市财政局、市版权局、上海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部门,从构建体系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形成“市级有保障、区级有支持、银行有动力、企业有收益”的全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推陈出新,有效帮助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化解融资难题。
一、主要做法
(一)凝聚部门合力,高站位推进知识产权金融工作
一方面是加强业务指导,明确目标任务导向。上海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指导意见》《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的工作方案》《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业务专项方案》《上海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试点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促进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上海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工作文件,在产品创新、绩效考评、尽职免责、银企对接、资金扶持、风险补偿、融资担保等方面,持续完善体系机制、明确绩效目标。
另一方面是优化风险补偿,推动银行敢贷愿贷。上海建立市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开发担保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保证金”产品,试点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模式。前者是在上海融资担保基金中创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坏账‘保证金’”专项产品,支持合作银行在贷款不良发生满2个月后提出担保补偿申请,无需核销,即将净损失的约80%划拨至“保证金”账户,作为未来核销完成后的兑现保证。后者是在财政风险补偿资金池中单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前补偿”资金池,支持试点银行在贷款不良发生满90天后提出“前补偿”申请,无需核销,即补偿净损失的25%;2024年10月,上海市政府办公厅还专门印发《关于加强本市中小企业融资支持的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前补偿”机制,取消不良贷款风险补偿的不良率门槛,并提升补偿比例至55%。
(二)激发银企动力,高效益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实现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降低融资难度。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会同市财政局推动上海各区面向中小企业制定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保险贴费的扶持政策。同时,充分调动各方工作动力,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分别纳入各区党政领导班子年度绩效评价、各区营商环境测评、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推荐等工作,还推动了部分银行将专利商标质押贷款业务纳入了对分支机构的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和绩效奖励制度。
二是完善评估体系,提高业务效率。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指导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技术交易所基于全国专利技术历史交易数据,构建形成“专利确权、估值、预警、处置”的一体化服务机制;推动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与市融资担保中心加强合作,市融资担保中心采信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出具的知识产权评价结果,作为向合作银行提供政策性融资担保的估值依据,形成流程更加简化、评估更加便捷、成本更加优惠的知识产权质押模式;主导开发并推出公益性免费商标品牌评估模型;联合上海金融监管局推送了27家银行开展“专利质押线上全流程无纸化办理工作”;还在9个区知识产权综合服务窗口开通了商标质押登记点。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畅通对接渠道。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联合相关金融主管部门认定125家“上海市银行机构专利商标质押贷款特色网点”;搭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免申即享平台,牵头将上海各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政策、银行金融产品服务信息及相关联系方式汇编成册,向全市发布;每年开展“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需求调研,组织银行定向对接;定期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领航人才”培养项目,累计对218名银行营销及风控人员开展培训;推动各区2019年以来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银企对接”“入园惠企”等活动超过300场。
(三)注重创新活力,高质量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
2019年,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牵头成立“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联盟”,迄今已有银行成员20家;2023年以来,又联合市委金融办、上海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等四部门认定15个“上海市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中心”,持续推动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更好适配中小企业需求。一方面,是围绕知识产权转化运用的各项环节,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许可收益权质押贷款、知识产权并购贷款、知识产权跨境交易贷款等新模式,如上海银行专利商标许可收益权专项贷款、上海农商银行知识产权跨境交易贷、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建·沪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方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专利开放许可质押贷款等。另一方面,是持续推动银行将知识产权要素纳入企业授信评价体系。如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知识产权要素占重要评分指标的“科创企业专属授信评价模型”、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推出的纯线上信用类贷款“智慧知产贷”、兴业银行上海分行推出的“科技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
此外,上海还深入探索市场化推进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推动首单全市场化增信的“国金资管-徐汇漕河泾开发区知识产权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于2024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发行。同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信托新模式,联合上海国际信托公司探索以专利权作价入股等为标的物的信托新模式。
二、工作成效
一是全市质押融资规模显著提升。2019-2023年,上海近30家商业银行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累计实现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490.7亿元,年均增长70%;登记项目2299笔,年均增长86%,惠及企业约两千家;2024年,上海累计实现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约320亿元,涉及项目2223笔,分别同比增长40%和62%,2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贷款项目占比约九成。
二是上海工作经验获得全国推广。上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经验先后入选2021年中国服务贸易“十三五”发展成就展和2022年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最佳实践案例。2023年,上海两案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首批20个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及保险典型案例。
三是金融机构工作氛围营造良好。上海已有30家银行、多家保险和担保机构及若干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贷款业务。部分银行在全行范围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评级授信、增信增贷的重要条件和客户营销维护的手段和工具。
三、经验启示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是化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抓手和有益补充。知识产权信息的有效运用能够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好地判断企业当前技术实力和未来发展潜力,更有针对性地为科技型企业从初创、成长、壮大、科创板上市等不同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但我们也看到,目前还存在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宣传推广需要进一步加强、融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升等问题。上海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评价企业发展潜力和市场地位的重要作用,实现知识产权普惠金融“贷”动实体经济发展功能,以更大力度、更高要求、更优举措,主动作为、奋力一跳,推进上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提质增效,有力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知识产权的经济和市场价值。
江苏
依托普惠金融风险补偿基金平台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
为贯彻落实国家“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决策部署,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的信贷支持,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江苏设立“苏知贷”风险补偿产品,并依托普惠金融平台实现企业入库、产品发布、贷款申请、银企对接、投放统计、逾期监测、风险补偿等覆盖贷款“全生命周期”的精细管理。
一、主要做法
(一)设立专项产品。省知识产权局与省财政厅联合在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项下设立“苏知贷”专项贷款产品,主要用于补偿合作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中发生的部分风险损失,代偿比例最高可达80%。
(二)优选合作银行。省财政厅会同省知识产权局优选了16家“苏知贷”合作银行。推动相关银行金融机构夯实知识产权贷款业务基础,设立专门业务管理机构,制定特殊优惠信贷政策,有效提升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极性和规范性。
(三)完善平台服务。“苏知贷”依托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服务平台对企业入库备案、产品发布、贷款申请、融资对接、风险补偿等实施线上管理。融资机构在平台上发布融资业务申请窗口,企业进入平台企业库并且在平台上提交融资业务申请。
(四)强化放贷管理。合作银行分别在“苏知贷”贷款发放、贷款归还后5个工作日内,登录服务平台并按要求录入相关信息,完成“苏知贷”发放备案和结清备案工作,并加强贷后管理,特别是将专利年费缴纳情况作为监测企业运行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二、特色亮点
在全国各类知识产权风险补偿机制中,“苏知贷”产品具有六个显著特点。一是贷款期限长。针对科技创新周期长、见效慢、资金占用时间久等特点,“苏知贷”贷款期限设定为三年期(含)以内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中小企业较为稳定的资金使用时间预期。二是使用成本低。“苏知贷”贷款利率不高于一年期LPR+80个基点。合作银行不得另外收取保证金、融资手续费等任何其他费用。此外,“苏知贷”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知识产权局,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完善本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和费用补偿机制,着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截至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和部分县(市、区)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措施体系。三是企业画像准。“苏知贷”根据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给企业进行初步画像,充分考虑了知识产权在推进企业创新发展、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更好地体现了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确定了金融机构放款的参考下限,为银行发放贷款提供借鉴。四是便利程度高。“苏知贷”设立了动态更新企业库,对于符合条件但是不在库中的企业,省知识产权局采取随时申请随时审批的模式,由银行提出申请,经省或者市知识产权局审核符合条件的,及时入库。五是不良容忍强。在贷款投放初期,给予一定容忍度,在达到不良率3%的熔断点后,其全部“苏知贷”贷款余额的30%可用于在贷业务续贷,续贷的金额在不良率计算时,按照110%比例计入贷款余额。六是责任分工清。省、市知识产权局分工协作、联合推进,其中,省知识产权局负责建立并管理企业库及相关的业务指导,市、县知识产权局负责业务推广,并建立完善本地区融资贴息和费用补偿机制,有效形成工作合力。
三、工作成效
(一)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截至2024年6月,“苏知贷”累计授信企业813家,其中首贷户39家,授信金额54.11亿元,累计放款金额43.31亿元,贷款余额42.9亿元,加权平均利率3.3836%,带动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同比增长70%以上。
(二)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16家合作银行均建立了符合知识产权特点的知识产权专属信贷产品,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推进网络,带动全省60余家银行、担保、租赁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有助于中小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三)促进中小企业信用建设。“苏知贷”产品明确对当期有逾期贷款未偿还、被列入人民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企业环评信用等级结果红色(含)以下、纳税信用评级D级的企业不予支持,推动全省中小企业增强信用意识,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四)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通过“苏知贷”产品推广宣传,中小企业了解到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明显加大了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力度,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了金融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的良好局面。
四、经验启示
(一)提高风险补偿基金运行质态。省普惠金融发展风险补偿基金按照“1+N”模式运作,按支持领域、行业分别设立若干专项子产品,极大地改善了原先各个部门单独建立风险补偿机制,进而造成的资金分散及风险承受率不高等短板。同时由财政统一基金团队负责管理,有效提高风险补偿基金运行质态。
(二)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通过“风险补偿基金”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打消银行贷款的风险顾虑,解决传统银行传统风控体系下注重实物抵押的融资局限性,打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业务的“最先一公里”,对调动银行积极性有积极意义。
(三)有效降低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苏知贷”通过对企业进行精准画像,引导企业逐步从关注押品价值转变为企业创新能力和未来经营前景,同时,积极推广“免评估”的工作方式和“线上办”的登记试点,取得了贷款风险、贷款成本“双降低”和贷款规模、惠企数量“双提升”的良好效果。
浙江
加速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 多元化金融产品助力“知产”落地生金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全国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浙江省加速构建知识产权金融服务体系 多元化金融产品助力‘知产’落地生金”案例入选。
一、基本情况
浙江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积极开展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支持金融机构持续研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保险、证券化、上市服务、专利密集型产品融资等多元化金融产品,促进资本要素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有效融合,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坚持高位推动,绘制“施工图”。2024年4月省政府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浙江贯彻实施意见,将“争创知识产权金融综合试验区”作为“培育知识产权要素市场”方面的六项举措之一予以重点部署。省知识产权局联合发改、金融监管部门围绕四方面16项任务持续开展全省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行动,并先后出台知识产权保险、证券化等领域的4个专题文件,全方位推进。
(二)坚持激励先行,丰富“政策库”。一是加强资金激励。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财政厅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保险、风险补偿等金融服务作为中央服务业资金和省财政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方向。全省11市、95%以上的县(市、区)均出台了贴息、评估费用补助、惠企奖励等地方性支持政策,推动金融机构“能贷”“敢贷”“愿贷”。二是落实风险补偿。杭州、宁波、绍兴、丽水等地因地制宜建立专利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覆盖1622个贷款项目、2.59亿元放贷资金。目前各风险补偿机制共发生6个代偿项目,总体代偿率低于1%,有效促进了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增长。三是优化公共服务。全省域推广专利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实现国家事权本地办、线上办,办理周期缩短至1个工作日,有效提升质押贷款发放效率。
(三)坚持需求导向,搭建“共富桥”。一是开展入企服务。面向省属企业、专精特新等类型企业及高新园区、产业园区等创新活动集聚区域,设立知识产权服务专员开展需求调查,“一对一”上门摸排企业初期融资需求2.1万家,形成需求数据库。二是实施精准宣传。依托“浙江知识产权在线”数字化平台,对22.4万户注册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员进行政策宣传,提供融资扶持政策查询申请、金融产品推荐展示、产权流转对接等服务,提高政策知晓度和惠及面。三是推动“上市加速”。省知识产权局会同省委金融办等单位,围绕科创企业上市期间面临的专利价值不明、稳定性不强和侵权诉讼等潜在风险问题,建设科创企业上市知识产权加速器,为企业上市提供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一揽子综合服务,有效提高科创企业上市的效率和效益。
(四)坚持改革破题,形成“新路径”。一是开展知识产权保险创新。设立“浙江省知识产权保险创新支持中心”,创新研发PCT国际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费用补偿保险等5款知识产权保险创新产品。鼓励保险机构提供多元化的保险支持,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环节提供有力的风险保障。二是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建设知识产权证券化服务综合体,打通银行、券商、资产评估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服务“全链条”,探索由商业银行开具银行融资性保函为科创型中小企业担保增信,形成100%市场化销售的发行模式。持续推动创新要素与资本要素有效融合,做大效用。三是开展专利密集型产品金融创新。与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合作,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探索建立专利产品价值评估模型,对全省415件专利密集型产品进行价值评估,并开发了以价值评估结果为依据的金融产品。
三、工作成效
全省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已涵盖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多个门类,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生态进一步多元丰富。探索推出专利实施失败费用损失保险、高校专利申请费用补偿保险、银行间市场知识产权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以数字人民币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等,2023年专利、商标质押登记项目10456件,担保金额3028.07亿元,持续位居全国前列;为2641件专利、商标及金华两头乌、千岛湖鱼头等35件知名地理标志产品提供风险保障10亿元;帮助80家拟上市企业解决400余个知识产权问题,支持鼎龙科技成功上市;落地12个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帮助258家科创型企业获得融资11亿余元。
四、经验启示
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是推动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围绕创新主体的客观需要,提供多元化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可以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发展阶段、不同行业领域创新企业的实际融资需求,用好、用足、用活金融货币政策,实现金融要素集聚、融资渠道拓展、金融服务提升与金融环境优化,精准支持实体经济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广东
探索创新 形成多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模式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是创新型中小企业获取银行流动性支持的便捷途径,为解决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广东省持续推动各地市先后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充分调动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积极性。目前,广东省已实现21个地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全覆盖,全省风险补偿基金规模约58亿元,补偿基金池可承担风险约580亿元,入池银行近220家,入池企业超过1.5万家。2021-2023年,广东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突破3500亿元,达3719亿元,惠及企业超过7000家。2024年1-11月,广东省知识产权质押金额2761亿元,质押登记5215笔,惠及企业4387家。同时,广东省不断探索创新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模式,形成三种各具优势的补偿基金运作模式,较好地分担了银行坏账风险。
一、独立运作的知识产权风险补偿基金模式
政府、银行、服务机构等多方按照约定比例共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坏账损失,由地市局根据基金管理办法直接管理补偿基金整体运作。例如中山市风险补偿机制,由风险补偿基金、银行、保险和评估公司按54:26:16:4比例共担损失;珠海市风险补偿基金承担比例为银行60%、风险补偿基金40%;广东省大部分地市按这种模式运作管理。
二、纳入全市整体风险补偿基金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
深圳、东莞、梅州、河源等地市,按照市政府统筹要求,全市整合设立单一的风险补偿基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纳入全市基金统一管理。譬如深圳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纳入深圳市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基金规模由原3000万元增至50亿元规模,风险补偿基金、银行按1:1的比例共担风险,但单笔不超过200万元的坏账补偿。东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纳入东莞市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基金,基金总规模为10亿元,首期为2亿元,对符合风险补偿条件的贷款本金总额按4%比例计算风险补偿限额,对符合风险补偿的贷款金额实行分等级补偿制,补偿标准分别为80%、60%、50%、30%。
三、纳入地方年度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保障的运作模式
广州市于2023年修订的《广州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管理办法》规定,每年从广州市知识产权工作专项资金中安排不超过5000万元专项经费,对合作银行不良贷款本金损失给予不超过50%的补偿。广州市的风险补偿机制由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保障后,以发生坏账后向财政申请坏账代偿模式,解决传统补偿基金财政资金沉淀问题。同时,引导各地制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扶持政策,在质押融资推广阶段,通过贴息、费用补贴等手段,抵消因多方参与导致知识产权融资成本增加问题,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用款负担。
四、经验启示
一是要聚力共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借力广东省金融监管局、深圳市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联合中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及建设银行等国有龙头企业,带动地方性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同时,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线上全流程登记,降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成本,持续提高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授信额度和业务开展范围。
二是要探索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模式。广东省不断引导各地市调整现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模式和扶持补贴政策,扩大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额度。支持和指导地市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运作模式,推广以发生坏账后向财政申请坏账代偿模式,释放补偿基金中财政资金的流动性。同时,简化现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程序,压缩坏账赔付程序,提高风险共担效率。
三是要统筹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水平。广东省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深入园区,设立园区知识产权金融工作服务站,梳理企业“白名单”,并提供给相关银行。积极开展面向金融管理部门、银行、企业等不同对象的专题培训,提高银行和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意识,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影响力与覆盖面。
北京海淀区
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专属产品 完善全链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浪潮下,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推动科技进步与经济转型的关键力量,然而,融资难题却是企业创新发展道路上的困难阻碍。海淀区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精神,推出“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产品——“智融宝”,设立风险处置资金池,通过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体系,为企业破解困局、注入发展动能。
一、政策引领,搭建服务基石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广泛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等要求。2016年,海淀区知识产权局在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成本补贴政策的基础上,与北京知识产权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IP”)联合设立中关村核心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风险处置资金池(以下简称“资金池”),成为服务体系的关键支撑。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为海淀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质押融资贷款服务160家次,盘活近千项知识产权,贷款金额放大系数达18.94倍,远超预期标准,为后续一系列服务铺就稳固“跑道”。
二、产品创新,升级服务内涵
传统金融模式与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质押诉求存在脱节,为打破僵局,海淀区创新金融服务。2016年,联合北京IP推出“智融宝”这一纯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产品,去除冗余捆绑条件,聚焦“知识产权运营+投贷联动”,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刚需,将知识产权的潜在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资金流,为企业创新提供及时快捷的金融支持,赋予服务更深层次的价值与活力。
三、风险共担,稳固服务保障
认识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高风险性,2016年,区政府联合北京IP、建设银行中关村分行共同出资设立规模4000万元的风险处置资金池,专项用于“智融宝”项目风险应对。各方携手投入,构建起坚固的风险防护网。截至2024年底,5笔风险项目平稳处置,给金融机构吃下“定心丸”,激励银行踊跃参与知识产权金融创新,让企业不再担心资金断流,保障服务的连贯性与稳定性。
四、成效突显,见证服务效能
一是处置模式革新。海淀区支持北京IP依托中关村平台,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闭环,打造知识产权处置交易平台IPonline,从了解企业知识产权价值的关联方、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入手,挖掘企业周边关联方的渠道优势,打通处置渠道,大大提高了知识产权处置变现的可能性,保障企业融资的循环畅通。
二是企业全面受益。截至2024年10月底,资金池服务企业160家次、涉及金额超7.5亿元、盘活知识产权超900项。服务覆盖的企业类型丰富,初创核心技术企业、亏损企业、首次贷款企业占比均超3成,且集中于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九成处于初创或成长阶段、七成收入规模小于1亿元,凸显服务精准触达、广泛覆盖的效能。
三是深化入园惠企。通过与中国银行海淀支行、海淀留创园战略合作,一系列务实行动落地,从“白名单”精准筛选到组织金融机构对接海高赛参赛企业融资服务需求,再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便利性、惠及范围与业务规模同步提升,为企业营造出更优渥的创新发展生态。
四是纾解融资困境。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多为轻资产类型,抵押物匮乏是融资路上的“拦路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及资金池的助力,改写了局面。通过补偿贷款风险,提升金融机构积极性,降低企业融资门槛与成本,切实缓解海淀区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老大难问题,为区域科技产业腾飞注入“燃料”。
五是点燃创新引擎。“智融宝”开辟的低成本、便捷融资路径对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意义重大。借助风险补偿、多方参与分散风险,融资成功率大幅跃升,企业后顾之忧减少,点燃自主研发投入的热情与信心,激发创新活力动力。
五、经验沉淀,指引服务优化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债权融资过程中往往面临实物抵押物不足的情况,质押融资能够有效解决科技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实物抵押物不足的问题,风险处置资金池能够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风险,增加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可操作性,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的营商环境水平。
海淀区总结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经验,一方面,强化对金融机构的引导力度,鼓励创新产品与服务,在严控风险的“缰绳”下,驱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走向普及、迈向规模化;另一方面,聚焦培育专业知识产权运营机构,激活各类交易运营平台效能,联合金融机构深挖知识产权处置流转良策,持续打磨服务细节,为企业创新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宁波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倍速增长 撬动企业创新“杠杆”
近年来,宁波充分发挥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优势,持续提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效能,围绕优化激励机制、强化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聚力构建知识产权金融良好生态体系,运用金融工具加快知识产权价值实现,有效解决创新型企业“轻资产、缺担保”的融资困境,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从2018年的15.59亿元增长至550亿元,年均增长率81.1%。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机制协同力,打好质押融资“组合拳”。2023年,宁波市知识产权局牵头五部门联合印发《宁波市强化知识产权金融赋能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3年—2025年)》,促进知识产权与投资、信贷、证券、保险等深度融合。2024年,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宁波市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金融支撑体系。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纳入国库现金管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专项评价指标体系,对质押金额排名靠前的银行机构、知识产权评估费用及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贴息等给予政策支持,进一步激发银行机构和企业质押的积极性。
二是提升改革创新力,筑牢质押风险“缓冲垫”。推动构建“保险+质押融资”的保障体系,成功落地全市首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最高可为创新科技企业提供500万元融资担保。设立宁波特色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池基金,通过“政府+银行+担保”的模式,为科创型中小企业提供单笔最高300万元的专利质押贷款。推动知识产权融资风险补偿机制覆盖全市域,目前已与4家银行机构、5个区(县、市)共建9个子风险池,基金规模共计4232.71万元,按10倍放大效果,可为企业提供4亿余元的专利质押贷款担保。截至2024年底,风险池累计签订融资项目127项,授信金额合计2.63亿元,发放贷款合计2.44亿元。
三是增强服务聚合力,跑出助力实体“加速度”。建立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机制,打造“场景化+名单制+大数据”模式,定向、精准推送商标专利优质企业“白名单”。上线全省首个可直接用于多场景的智能化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具,为专利质押、转化交易等提供有力支撑,目前已在全市18家银行和医疗机构投入应用,生成各类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报告621份,累计评估金额达5.76亿元。全面推进知识产权质押登记线上办理和全流程无纸化试点工作,2024年,全市156个银行网点通过线上形式办理专利权质押登记业务814笔,质押登记金额342.28亿元,线上办理率达80%。
二、工作成效
2023年,宁波实现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394.11亿元,同比增长139%,首次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第一;2023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累放贷款134.79亿元,位居5个计划单列市第一,同比增长102.5%。2024年,全市知识产权质押登记金额突破550亿元,惠及企业1302家,再创历史新高。成功发行以数字人民币形式投放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首期发行规模1.38亿元,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不超过2%。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力乡村振兴,镇海番茄、镇海草莓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授信额度达1亿元。
三、经验启示
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作为一种新型融资渠道,将无形资产转化为现金流,为创新型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多元化政策支持。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纳入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域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等系列政策文件,修订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知识产权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引导激励金融机构助力中小企业盘活无形资产,引来金融“活水”。二是“政银企”协同联动。建立跨部门数据协同共享机制,定期推送商标专利优质企业“白名单”。依托产业园区、品牌指导服务站、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载体,联合金融机构常态化开展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走万企 提信心 优服务”等专题活动,挖掘质押融资“首贷”需求,扩大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普及度及惠益面。三是集成式惠企服务。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模式,推动质押融资与保险、证券化、风险池基金等融合应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控制融资担保风险。优化质押登记服务,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解决价值评估难、评估贵等痛点难点问题,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
深圳福田区
深化深港合作 创新跨境
知识产权证券化综合融资模式
深圳市福田区依托外债便利试点改革,探索知识产权融资新模式,创新推出“知识产权在岸质押+跨境反担保+资本项下外债流通”的跨境融资模式,推动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单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助力“高人力成本、高研发投入、轻资产”初创型科研企业化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推动深港两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合作,为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证券化实践提供有益探索和借鉴。近三年(2022-2024年),福田区累计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231.7亿元,发行8支(合计规模14.87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500余家科创型企业融资打通新渠道,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主要做法
(一)打造服务阵地,赋能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福田区深入开展“助企行”活动,依托河套福保园区党群阵地优势,建立“区直部门+街道服务+市场机构”联动工作机制,成立金融功能型党支部,以知识产权为聚合点,统筹深高新投、工行深圳分行、工银亚洲、平安证券、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境内外机构资源,构建知识产权跨境融资全链条服务平台,创新推出“知识产权在岸质押+跨境反担保+资本项下外债流通”模式,发行粤港澳大湾区首单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
“N”指的是N家河套合作区科创企业,在境内以向符合条件的专业投资者发行的形式完成证券化募资,由深高新投将N家企业的附知识产权质押的小额贷款债权经专业化评估和信用增级后转化为金融资产进行发行,到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挂牌上市。“1”是科创企业在香港以私募形式完成证券化募资,由工行深圳分行落实知识产权“在岸”收益权受让,并通过跨境反担保与工银亚洲建立跨境“知识产权”增信,为企业在香港获取融资提供信用支撑,最后企业将所获融资在其专项外债额度内以外债形式入境,融资额度200万元,可依需分批使用。
(二)强化政策保障,激活科技创新资本策源
入池企业将高新技术专利作为知识产权资产进行质押,企业无需提供实物资产、无需转让知识产权就能快速获得融资,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对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为企业底层资产标的物,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证券化等金融手段撬动社会资本,以知识产权质押形式在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给予贷款利息及服务费的70%支持,最高300万元。
(三)完善跨境合作机制,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发展
为进一步完善跨境融资合作机制,福田区政府会同深圳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深圳市地方金融管理局、深圳证券交易所及深港两地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成立深港知识产权证券化专项工作组,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协调推进和监督管理。建立深港知识产权证券化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知识产权评估、法律咨询、融资对接等全流程服务资源,强化入园惠企宣贯,提升企业对知识产权证券化的认知度,提升了港资企业参与知识产权证券化的积极性。
二、工作成效
(一)知识产权服务企业发展作用突显
跨境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的成功落地,有效促进外资企业在深实施专利布局。通过项目合作,福田区成功吸引10家外资企业入驻,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各个领域,其中8家企业已在深完成专利布局,涉及专利数量达60余件,有力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利用深港两地金融资源,推动境外资金为境内企业发展服务,累计引入境外资金2亿元,为30余家科创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知识产权促进金融业态成效显著
截至2024年12月,福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231.7亿元;发布8支证券化产品,规模达14.87亿元,服务福田区企业52家,质押知识产权62件,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低至1.79%/年。依托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成深圳市福田区首个知识产权挂牌交易系统,挂牌知识产权数量逾2.5万项,估值超25亿元。发挥深交所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效能,服务各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和科技企业项目200余项,共促成186单技术交易,金额合计33.16亿元,培育知识产权强企30家,产出高价值专利2400余件。
(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选国家级典型案例
2023年10月,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创新知识产权综合融资模式-大湾区首个深港跨境‘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打造知识产权证券化特色品牌”作为新一批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国推广,提及福田区深港“N+1”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2024年11月,福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获中国知识产权报公开发表文章《深圳福田区:找准金融“新支点”,打造创新“强磁场”》报道。
三、经验启示
一是创新融资模式。创新推出“境内+境外”的“N+1”知识产权综合融资新模式,有效盘活企业轻资产,突破了传统融资方式的限制。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通过跨境融资手段,解决了境内企业知识产权无法在境外质押、融资资金缺乏等问题,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三是降低融资成本。依托深港两地金融资源,通过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融资效率等方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超20%,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
成都高新区
创新金融合作模式 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成势见效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成都高新区“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成势见效”案例入选。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着力构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聚焦机制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促进知识产权价值变现,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向纵深发展。2023年,省市区三级联动,发布“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企业机构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即:政府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资源驱动和桥梁纽带作用,调动企业、金融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多方协同参与,以金融模式创新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33.80亿元,同比增长148.16%,惠及企业501家次。
二、主要做法
(一)政府引导
一是建立长效机制。成都高新区是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示范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区内创新资源聚集度高,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68家、高新技术企业478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2家。在知识产权金融发展的肥沃土壤上,省市区三级联动,以打造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为牵引,出台建设方案,构建监测指标,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着力打通“技术-资本-市场”运营渠道,助力专利价值实现。
二是强化政策保障。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应,完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出台《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关于加快创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金融业建圈强链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累计支持区级知识产权专项资金3800余万元,惠及企业396家次。
三是优化工具效能。上线融资服务端口“金融通”,打造“金熊猫”创新积分体系,将企业知识产权指标作为重要参数,智能化匹配、个性化推送,实现“政策找企业”,发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类产品“高知贷”“积分贷”,帮助意向企业减少中间环节、增强融资便利性。
(二)行业协会主导
一是加快资源聚集。打造知识产权金融线下服务中心,聚集银行、担保、科贷、股权投资、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构建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生态体系。依托知识产权加速中心,打造全省首个知识产权垂直社区——知识产权金融大厦,加快引进、培育知识产权金融类服务机构。
二是提升服务质效。成都高新区知识产权服务联盟作为行业协会,发挥主导作用,整合会员单位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主动担当企业“服务管家”,常态化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融资需求调研,建立企业“一档一策”,实现区内企业网格化服务。
三是担当金融机构“翻译官”。金融机构往往因不了解科创型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创新实力、市场潜力而拒贷或降低放款标的,知识产权相关行业协会通过强化与保险、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协作,为其在客户挖掘、资产评估及贷后管理方面提供专业、持续的跟踪服务,将科创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市场潜力“翻译”为金融机构熟悉的资产、信用等金融要素,多维度支撑知识产权金融创新。
(三)企业机构多方参与
一是高质量举办融资对接品牌活动。与区内三大主导产业、15条重点产业链、专业化科技园区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知识产权“一月一链”投融资对接活动,发布“知产融”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计划,组织知识产权金融领域资深专家,进高校院所、产业园区开展知识产权金融产品、服务及政策宣传。打造“知产融”“知惠行”系列活动品牌,累计开展金融相关活动30余场,企业融资需求金额超8亿元,惠及企业上千家次。
二是推动知识产权金融多元化发展。依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普惠金融,着力解决科创型企业短期资金流通问题。创新知识产权金融产品,开展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协同的投贷联动新模式,解决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利用高新区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探索成立新兴产业成果转化投资基金。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市场化运作的专利保险险种,助力企业开拓产品市场。
三是完善知识产权质物处置流程。积极与成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开展资源对接,打通企业、金融机构和交易场所的闭环链路,为知识产权质物提供进场挂牌、大数据监测、评估评价、供需对接等一站式处置服务,探索通过反向许可、交易竞价、质权转股权、转移转化等多渠道实现质物处置变现,以降低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违约损失。
三、工作成效
(一)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持续增长
发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性产品“高知贷”,以企业知识产权为核心,采用“金融机构+政府”风险共担的模式,为单户企业提供最高1000万元贷款,2024年,“高知贷”放款3.47亿元,同比增长41.63%,惠及企业92家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33.80亿元,同比增长148.16%,惠及企业501家次。
(二)知识产权债权融资产品创新发展
探索发行以知识产权为担保的民营科创企业债券(CB),发行金额1000万元。创新推出“中试平台”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储架金额10亿元,首期发行规模1.4亿元,入池企业14家。
(三)知识产权垂直社区加速升级
成都高新区实现“银、证、保”持牌金融机构齐全,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478家,其中持牌金融机构(含分支机构)985家、重点科技金融企业49家。引进知名知识产权运营、评估、信息服务机构30余家,聚集知识产权服务机构800余家,知识产权从业人员超3万人。
四、经验启示
“政府引导、行业协会主导、企业机构多方参与”的知识产权金融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政府层面重在引导,让知识产权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专业优势,把“知识产权语言”转化为金融行业听得懂、看得见的“资产语言”,实现银企有效对接,加快推动构建知识产权金融生态体系。
中国银行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助力重点产业创新升级
近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指导下,中国银行依托“知惠行”专项营销活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踊跃举办各类知识产权主题活动,积极探索知识产权金融创新,持续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9月末,中国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当年累放贷款金额257.04亿元,累放户数3332户,均居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前列。
2022年7月,中国银行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开展“商标质押助力餐饮、文旅等重点行业纾困‘知惠行’专项活动”,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餐饮、文旅等重点行业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走出疫情困境,助力“烟火气”回归。专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市场口碑,其间各分行累计开展相关活动266场,惠及企业9479户,为1188户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超过75亿元。
2023年10月,借鉴首届“知惠行”专项活动的先进经验,中国银行与国家知识产权局联合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知惠行”专项活动,探索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助力重点产业强链增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活动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切入点,围绕产业链组织开展调研走访、银企对接、政策宣讲等系列活动,通过专利链视角洞察和评价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推进专利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五链”深度融合,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助力提升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活动期间,13家分行与当地知识产权部门以联合发文形式推广,开展活动87场,4519户企业参与。
各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全产业链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全社会对于专利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江苏,中国银行推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式服务方案》,重点围绕“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充电桩领域”“动力电池领域”等细分领域,向“白名单”客户提供专属授信政策、绿色审批通道、差异化利率优惠等各项政策支持。在陕西,作为知识产权宣传周重点宣传活动,陕西省分行与省知识产权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开展“知惠行”专项活动,现场向企业宣传讲解中行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与西安市汽车产业链供应链联盟签约,与企业签订综合授信协议,为陕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提供金融动能。在广东,中国银行举办企业家办公室新能源汽车主题GBIC发展论坛,开展政策分享、产业展望、企业参访、机遇洽谈等系列活动,汇聚政府、金融机构、产业链上下游等多方资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速发展注入动能。
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在构建科技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中国银行通过开展“知惠行”等知识产权专项活动,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努力做好科技金融和普惠金融大文章,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中行力量。
建设银行
首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 破解质押融资难题
一、基本情况
受知识产权技术密集、专业门槛高等特点的影响,商业银行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主要依赖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知识产权的估值,不同机构间评估结果差距较大,评估周期偏长,且评估费用较高,“评估难、评估贵、评估慢”现象普遍存在。建设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的评估痛点,在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下,于业内首创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以下简称“内评法”),试点商业银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由“外部评估”转向“内部评估”、由“经验评估”转向“标准评估”、由“人工评估”转向“智能评估”,为科技企业办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供重要依据,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更多投向科技创新领域。
二、主要做法
(一)以国家标准为指引,以专利许可数据为支撑,创新商业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方法
前期,建设银行作为试点单位,积极参与科技部等十部门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工作,广泛吸收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市场化评价公司等对知识产权的评价方法,在国家评估标准及市场交易数据的指导和支撑下,形成银行质押融资场景下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方法。
1.以《专利评估指引》为指导,建立标准化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2023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三部委联合编制推荐性国家标准《专利评估指引》,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操作性及可扩展性较强的专利价值评估体系,其中专门为质押融资场景下的专利价值评估设置了评估指标和相应参考权重,为银行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评估方法提供了依据。建设银行在《专利评估指引》的指导下,从专利的法律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等核心要素出发,进一步构建形成建设银行内评法指标体系。
2.以专利许可数据为支撑,形成以市场价值为参照的价值评估基准。国家知识产权局定期发布的《专利实施许可统计数据》从许可合同数量、许可费支付方式、许可费金额、提成费率等多个维度,对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信息进行了数据提取和统计分析,为内评法估值定价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建设银行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知识产权真实市场交易的定价基础,进一步保证了内评法估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二)获批首家开展试点,多方指导下着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线上办理
经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会同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建设银行作为首家商业银行开展试点工作,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办理过程中运用内评法确定押品价值,可不再依赖第三方机构出具评估报告,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效率,为企业节约评估费用。
1.精心组织推动,多位一体督导
选取科技企业较为密集、科创氛围浓厚、科创政策支持力度较大的分行开展内评法试点,有序推进试点工作。一是建立联系人机制,组建专项工作团队跟进业务开展情况,在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研究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贷流程。二是组织专项培训答疑,通过业务督导会、专题推进会等形式,围绕内评法业务要点、操作展示和经验分享等内容,组织开展培训。三是将知识产权质押纳入考核管理,试点期间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劳动竞赛,并通过设立专项奖励等政策激励客户经理积极开展业务,营造积极包容的业务环境。
2.加强机构协同,推进融合发展
积极与各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局、科技厅、工信局等相关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协作,一是及时了解最新市场情况与制度安排,汇报内评法试点情况,主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建议,及时修正并持续优化评估的方法、指标、系数和参照数据。二是从相关部门源头获取企业名单,并邀约企业进行押品评估。与相关部门合作,通过座谈交流、金融服务推介、沙龙活动等方式,走进科技企业、科技园区,推动内评法加速落地见效。
3.落实政策要求,全面推广内评法
在总结试点经验、持续完善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按照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的通知》、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五部委《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等关于稳妥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内部评估试点的政策要求,将内评法在全行全面推广。结合近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全流程无纸化办理的通知》,能够从评估、质押登记环节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时间久、成本高等痛点难点,切实提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活跃度,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三)秉承数字化发展理念,持续迭代智能化评估工具
为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内部评估效率,建设银行运用新一代信创技术,开发推出“科创雷达”平台工具,实现对科技创新金融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整合,可对科技企业产出成果、科技含量、知识产权价值等进行量化、实时的评估评价,全方位了解企业科技能力,进一步提升为科技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能力。
同时,加大前沿技术和智能工具运用,引入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前沿技术,着手构建基于大数据的知识产权评估模型,能够分析市场动态、专利文本等信息,更精准地反映知识产权的商业潜力和价值。
三、工作成效
内评法降低了知识产权评估门槛,无需客户经理人工采集额外的数据,实时评估便捷高效,在全行推广后得到了广泛应用。截至2024年末,全行运用内评法累计评估专利40余万件次,累计估值金额近3000亿元。同时,内评法为银行准确识别具有科技竞争力和市场潜力的科技企业提供了有效方法,使得信贷资金更加精准地流向“真”科技、“硬”科技,助力科技企业将隐性的“知”产变现,转化为支持企业发展壮大的现金“资”产。在内评法的辅助下,2024年建设银行科技型小微企业贷款累计发放近2000亿元。
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椭偏仪技术研发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拥有相关专利18件。为持续开展产品技术研发、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急需大量资金,但由于缺少传统抵质押物,一度陷入融资困境。建行北京市分行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上门提供服务,根据该企业轻资产、专利多的特点,制定“信用+知识产权质押”双模式服务方案,依托内评法,仅用两周时间就完成了从知识产权质押登记到贷款发放的全流程,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经验启示
(一)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顶层制度先行,为银行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提供了政策依据及创新动力。
(二)知识产权基础信息、专利实施许可合同统计数据等知识产权数据公开,为银行看懂科技、了解科技、服务科技创造了良好条件。有必要在依法、合规、安全的前提下,更大范围开放科技企业相关数据共享。
(三)数字经济时代,应当将数字化发展理念融入金融服务,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研发数据评价模型,解决资产估值标准化、准确性、时效性等质量和效率难题。
(四)价值评估仅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一环,须推动质押登记、后续处置流通等全流程在线、高效,才能最大程度促进知识产权融通变现,实现“知产”变“资产”。
(原标题:地方专刊|第二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特刊)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
编辑:IPRdaily辛夷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第二批10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典型案例发布!(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