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创新创造,或许成为了产业发展与城市腾飞的密码。”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许丽思
逃港,是改革开放前在广东涌动的一股暗潮。彼时,广东不少地区缺乏关键的支柱性产业,经济到了难以为继、一穷二白的地步,数以万计的人想方设法偷渡去香港,全民健身学游泳甚至成为了一股热潮——人们的目标是游过深圳湾、深圳河,到对岸过上更好的生活。1978年,深圳农民年收入134元,一河之隔的香港新界农民年收入却高达13000港币。
但自改革开放开始,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让逃港成为了一段远去的历史,一场亘古未有的大变革拉开帷幕。一个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崛起,广东成为了全国制造业第一大省,也成为了“世界工厂”。制造业,是广东经济腾飞、创造出“珠江奇迹”的支撑力量。
如今,广东更是推动着制造业从早期的低端、初级、劳动密集型向着集约化、高端化、智能化跨越。2021年8月,广东出台《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及广东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产值超万亿元的产业集群,未来将持续巩固提升包括这三大产业在内的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增强重点领域中高端产品供给能力。
这是一段从“制造”向“智造”的迈进。根据今年9月发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我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6.9万家,占全国1/6,连续7年全国第一,研发人员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
回溯广东制造业的变革史,可以看到,珠江东岸的城市,从0到1成长为全球信息产业重地;众多的家电名城,从过去的低技术型生产转变涌现出智能家电名牌;汽车之城从“引进来”日欧美系汽车生产,到推动本土汽车品牌“走出去”.....产业变化之中,不变的是众多城市对技术创新与高质量知识产权的追求。创新创造,或许成为了产业发展与城市腾飞的密码。
part 01
从0到1,全球信息产业重地的成长
华强北、手机、山寨,这大概是在上个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的十年里,许多人提到深圳就会想起来的关键词。
改革开放后,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除了政策支持外,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也至关重要。许多深圳的手机厂商利用自己代工厂多余的产能,创造了所谓“贴牌机”,即在原有基础上稍微修改、更换logo,就变成了自己的手机。同时,在大批国外旧的或几近报废的电子产品,会经过香港这一中转站流入深圳华强北,经过翻新后重新流出。
虽然山寨机也会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如支持反向充电、升降式摄像头、五颜六色的跑马灯等,但其本质上,还是“拿来主义”的产物。对消费者来说,山寨手机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物美价廉的选择,不过随着越来越多人入局并选择通过降低成本博取更多利润,手机质量不断下降,品牌的口碑不受重视,导致许多的手机品牌走向了消亡。
转机出现在2010年10月。深圳印发了《深圳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突然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特别针对手机进行专项打假整治,杜绝集中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的问题。
这对当时发展得“如日中天”的华强北山寨手机产业链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行动一出,市场立刻被大清洗,近3600余商户退出手机市场。
如今,一提到深圳、华强北,人们往往想到的不再是遍地横行的假冒伪劣产品,是腾讯、神舟电脑等一大批全球知名企业在这里实现了从0到1的成长,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全球信息产业重镇。据统计,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在2022年产值达2.48万亿元,占全国六分之一、广东省二分之一,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超过4100家。
如果说当时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是推动深圳信息产业变革的关键节点,现在深圳依旧持续在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服务等多方面发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圳不仅已具备先进院、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先进电子材料创新研究院等科研主体,还建立了企业联合实验室和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促进成果转化和产业协同创新平台形成的创新网络群,并依托集群跨领域覆盖和粤港澳大湾区区位优势,探索跨领域创新新路径。以华为为典型,华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权专利超12万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权人之一。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深圳不仅出台全国首部综合性知识产权保护地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及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还开展数据知识产权和“区块链+版权”试点、出台全国首个数字经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实施意见、建立新兴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新机制等综合改革试点。
另外,深圳还建成专利、商标、版权等“全门类”服务大厅,在全国首批试点开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等业务,引导行业协会、商会专门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成立了15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
除了深圳之外,广州也是广东又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在超高清视频显示、5G通信、半导体等领域成效显著。为推动信息产业“知产”加速向“资产”转化,广州在知识产权金融化方面下足功夫。
广州通过优化多元互补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包括‘政银企’合作模式、‘政银企服’合作模式和风险补偿基金合作模式,为包括电子信息企业在内的众多知识产权密集的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融资方式,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前,广州就曾落地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海外侵权保险,为京信通信等一批企业投保,以“私人订制”方式为企业出海提供风险保障;广州黄埔区成功实践全国首单港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帮助广电运通凭借一件香港专利获得贷款500万元。
惠州与东莞,也是广东重要的信息技术产业基地。惠州培育了TCL、德赛、伯恩光学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在2022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东莞被誉为“手机之城”,吸引华为、OPPO、vivo纷纷设厂,成就了当下“全球每销售6台手机就有1台为东莞造”的传奇。对这些城市而言,它们也在通过持续的研发创新、全面的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体系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回顾广东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一段从无到有、从0到1的跨越。以技术为核心发展产业创新链,不断破解各种“卡脖子”技术,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在这里生根发芽。
part 02
从造风扇开始,家电名城的现代化进阶
1979年,一台吊式电风扇在佛山顺德的一个柴油配件厂成功试制。在全国,工业基础较好的上海等地早就有了电风扇厂家,但珠三角还是较为罕见。第二年,这台电风扇就实现了量产,并开始出口创汇。
电风扇技术门槛不算太高,但市场前景不错,这也使得越来越多乡镇企业瞄准这个新产品。这其中,就包括了美的前身——北滘公社电器厂,该厂此前主要从事塑料、汽车配件、电器配件的生产,在1980转向家电行业,成功生产出第一台台式风扇。
那时,没人能预料到,小小的风扇,正式开启了这个全国家电之都的传奇,为这个地方“吹”来了大量财富。以物美价廉、品种多样取胜的顺德乡镇企业风扇产品畅销国内外,并且逐渐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风扇生产基地。
渐渐地,不止于风扇,佛山开始涌现出世界首创的电子消毒碗柜、全国第一家生产分体式空调机的厂家、全国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厂家......随着佛山家电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仅产品越来越多样化,生产模式上也开始超越了过去的代工厂贴牌生产模式、以外商为主体利用内地的土地和劳力进行生产,转变为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吸收外来资金和先进技术并加强自主研发。
“有家就有佛山造”成为了佛山的一个城市IP标签,美的、海信、小熊电器、格兰仕等自创品牌的家电名企也闻名海内外。从代工贴牌到原创智能家电品牌,佛山家电产业现代化发展的背后,是整体技术实力的提升与高质量知识产权的发展。
为推动家电制造业创新创造,佛山曾出台了《佛山市知识产权局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资助办法》《关于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的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不仅提到在体制机制、财政资金、示范引领等多个方面助力佛山家电产业等制造业发展,也要筑牢佛山制造业品牌台柱子,通过启动品牌建设“1234”计划,构建“十百千万”品牌矩阵。
同时,佛山深入实施“培优工程”,支持制造业企业形成一批关键专利技术组合,培育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标杆企业;并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开展专利导航项目,尤其针对智能家居在内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开展专利导航,梳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
在佛山的制造业名企中,以美的为代表,从早期的塑料和电器配件生产厂,到后来广泛布局家电行业并成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乡镇企业,技术始终是美的的成长核心动力。在过去5年,美的在科技研发上投入超500亿元,实现了从传统家电制造企业向全球化科技企业转型,大大提升了自身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截止2022年底,美的在50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专利超过10万件,累计专利授权维持量超过8万件。
广东还有另一个“家电之都”——珠海,诞生了格力电器、双喜电器等知名家电企业。据统计,2022年前三季度,珠海智能家电规上工业总产值超800亿元,预计到2025年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
为攻关智能家电等领域的“卡脖子”技术,珠海此前出台了《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在限制企业发展壮大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上重点发力,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揭榜挂帅”等方式开展核心关键技术攻关。
同时,珠海不仅以珠海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面向家电产业开展快速授权、快速确权、快速维权等工作,还通过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制动专项政策来解决广大家电制造企业的融资难题,并且成立与家电产业知识产权相关的联盟,如中国空调产业联盟等,整合相关资源来帮助企业发展。
对于家电之都们来说,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下,需要牢牢掌握核心技术,以持续性的创新研发能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从贴牌代工到智能化趋势下的自主品牌打造,家电之都们的产业转型升级尽管历经坎坷,但也走出了一条特色的创新之路。
part 03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汽车之城的崛起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广州白云山下的黄村机场,停满了卖不出去的广州标致505汽车。露天停放的八千多辆汽车,在风吹日晒下报废了许多,俨然一个“汽车坟场”。
谁也没能想到,曾经盛极一时的广州标致,会沦落为那样的下场。
再往前追溯十余年,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将发展汽车产业提上议程,广州被指定为“三大三小”的基地之一(三大即一汽、东风、上汽,三小即北京吉普、天津夏利、广州标致),并对汽车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政策、资金上的许多支持。
广州标致在这个背景下诞生,它是在1985年由广州汽车厂、法国标致汽车等五家企业合资成立的。广州标致推出的505系列的轿车在国内具有特别的开创性意义,也逐渐打响了国内汽车市场。但标致是市场经济初期外资驱动下以零部件外来组装为主的汽车生产,总体技术创新落后,自主研发能力弱,产品难以跟随时代需求,产销规模小,最终在1998年走向了破产。
标致的失败,让全国上下都不看好广州造车。许多人觉得,广州做点买卖可以,但是不适合发展大工业。
为了抓住造车的最后一个机会,广州引入了三大日系品牌——本田、日产、丰田,并紧接着成立了广州汽车集团,落成广汽本田、广汽丰田等多个汽车工厂,开始奠定了广州汽车制造业的工业基础,打破外界对于广州不适宜搞大工业的质疑。
但是,随着时间过去,合资车企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所谓引入技术,拿到的不过是一堆生产图纸,而非开发设计能力。实质上来说,这是一种没有技术的工业化,不过是外资品牌的代工厂。
在新的时代环境面前,广州的汽车产业亟需自主创新,需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需要掌握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踩准时代的脉搏,广州紧接着又开始了汽车产业的变革。为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知识产权创造,进而提升整体技术实力,广州加强对汽车产业的规划引领,加快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核心能力培育,不仅建设了汽车行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中心以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来提升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还通过联动广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广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等为众多汽车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知识产权服务。
如今,广汽传祺、广汽埃安和小鹏等广州本土汽车品牌呈现出异军突起之势,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百度阿波罗等以自动驾驶技术为核心的智能网联汽车也不断取技术研发突破,众多广州本土汽车品牌也不断走出海外。数据显示,2022年,广州汽车产量超310万辆,连续四年居全国城市之首。这也意味着,中国每 10辆汽车,有一辆来自广州。
在广州的众多车企中,广汽作为传统汽车行业龙头在新时代下加快转型升级的典型代表,也一直在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全方位的知识产权运用、保护不断巩固自身行业优势。
广汽建立了以广汽研究院为核心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围绕智能网联与新能源领域,持续强化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大力培育高价值专利,将每年主营业务收入的 6.8%投入到研发,2022年全年研发费用超50亿元。同时,广汽也大力促进知识产权运营转化,通过专利许可、转让,专利作价入股孵化创业团队等方式,创造收益达18.3亿元。截止目前,广汽累计有效知识产权总量超19500件,其中专利14588件、商标4000件、著作权超过 1000 件。
在新能源汽车上发力的,还有深圳。深圳是全国最早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推广的城市之一,也是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不仅比亚迪、开沃等整车企业扎根在这里,航盛电子、比克电池、大地和电机以及贝特瑞、汇川等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和核心材料企业也齐聚于此。2022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值达到2154亿元,产量突破87万辆;拥有年产值千亿企业1家,百亿以上企业7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家。
紧跟着当前汽车绿色化、数字化、无人化、平台化发展趋势,深圳近年来正在加快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其经济增长新支柱,并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深圳此前曾获批成立了首家国家级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支持该运营中心围绕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融合相关知识产权服务资源,打造成为知识产权培育、转化、评估和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导航分析、专利价值评估、风险诊断及预警服务,挖掘并培育产业前瞻性技术,助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底,深圳市在新能源领域的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08万件;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1.07万件。
这四十多年来,广东制造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家电产业、汽车产业等众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创新变革,大量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品牌崛起,彻底改变了广东众多城市的风貌,“全球电子信息重镇”、“中国家电之都”、“中国汽车第一城”......产业为城市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IP标签。
过去南下逃港,如今港人北上。制造业,终于推动广东完成了这般历史的跨越。
(原标题:城市IP故事(二):造手机、风扇和汽车,广东制造业是靠什么翻身的?)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许丽思
编辑:IPRdaily赵甄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城市IP故事(二):造手机、风扇和汽车,广东制造业是靠什么翻身的?(点击标题查看原文)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