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圈儿碎碎念】
在工作最是忙乱的时候,收到徐总监的采访稿,一下子就被“换一个陌生的场景,遇见一个未知的群体,给自己一个期许,说不定是一场奇妙之旅”这句话击中,有人情愿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也有人会像徐总监这样不断到新的环境挑战自己,不管怎样,我们总是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欢迎各位圈儿友在9月11、12日相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在第五届“中国专利信息年会”共同学习!
【演讲人简介】 徐伟锋,2002年从华东理工大学毕业并获得材料科学学士学位,同年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材料发明审查部担任专利审查员。后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合作司从事外事联络及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之后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承担专利复审、无效和行政诉讼相关工作。
2004年取得司法职业资格,200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法学研究所师从李明德教授获得知识产权方向的法律硕士学位。
2011年进入中粮营养健康研究院,同年取得专利代理人资格,参与中粮集团研发创新基地的筹备工作,并组建了一个知识产权团队。
2013年怀着对移动互联网的浓厚兴趣进入小米公司,从事知识产权许可、专利包评估、知识产权诉讼、专利无效、专利分析、专利预警、反垄断、商业秘密保护等相关工作。
【专访内容】 请问您当时想要加入知识产权行业的原因是什么?您在最初加入知识产权行业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加入知识产权行业有很大的偶然性。最初听说知识产权行业是在大学刑法课,老师举一个案例时告诉我们,作为律师纯文科背景在把握技术性细节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我们理工科背景的同学有很大的优势,以后还可以从事新兴的知识产权行业。毕业前夕,专利局的领导带队去学校招生,当时领导们给人的感觉特别舒服、亲切、坦诚,不由得对专利局的印象特别加分。我毕业那会儿好像没有魔都和帝都之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魔都学校毕业的同学基本都想留在魔都或长三角。而我愿意去帝都,也是想切换一下一直浸泡的江南水乡,换一个陌生的场景,遇见一个未知的群体,给自己一个期许,说不定是一场奇妙之旅。
困难谈不上,因为专利局有完整的培训体系,时间长达一年半,而且当时有很多同级的伙伴们可以讨论、交流,住集体宿舍,坐班车,食堂吃饭,就如同在大学一样。这样的工作、生活很惬意,然而也衍生了一个问题,延长了大学与工作角色的换档期。第一年最大的问题是迷茫,不知道定位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是适合沿仕途走下去,还是沿技术路线发展。第二年,刚来北京的新鲜劲儿过了,可能生活还是需要目标来充实自己。零敲碎打利用业余时间提高知识结构的宽度和深度,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发宏愿未必能成大事,人的状态需要逐渐的调整,点点滴滴的提升,能让自己坚持在一个方向上持续耕耘。
您后来取得了司法职业资格和知识产权方向的法律硕士,在这些学习过程中,您是如何将自己原来的理工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融合的?
广义的知识产权包括了专利权、商业秘密权、商标权、著作权、邻接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植物新品种权、商号权、地理标志权、反不正当竞争权。其中专利权是技术和法律结合最紧密的一类。理工科背景是基础,理解专利技术方案的基础,但专利制度本身隶属于法律框架内的一个分支,借助法律体系内的工具、方法论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专利的保护范围、存在的瑕疵等,例如法律的解释方法、法律的思维方法、法律的分析方法等,而法哲学的内容对于理解专利法的立法背景和价值取向也有很大的帮助。当我在专利复审委员会工作时,对此感受更加深刻。复审委的合议制度、定期研讨,以及复审、无效案件中碰到各种类型的疑难案件,大家讨论到最后发现很多习以为常的专利法术语,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深究的地方,例如“特定技术特征”、“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这些基础概念、基石性术语的理解,将会影响实体性判断,而这些术语、概念的理解有些情况下还需要借助对立法背景的了解、立法本意和立法价值的探究、还原,才能更好的理解和适用。
十余年的知识产权从业经验,可以说您见证了中国知识产权行业的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您认为中国知识产权行业最重要的提升或者突破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我决定去专利局工作那会儿,首先就跑到书店准备买一本TRIPs协议中文版来看看,后来真去了书店发现这类书还挺多,但似乎从英文直接翻译过来,读起来特别拗口、生硬,索然无味,最终放弃。
中国加入WTO是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从此中国经济逐步深度融入全球化进程。TRIPs协议的规则要求中国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后发国家而言,山寨是一个必经的阶段,曾经的后发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韩国无不例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各种形式山寨的冲突,带来了知识产权行业的不断提升和繁荣。首先是商标、版权,然后是专利,中国经济的腾飞带动了知识产权行业快速发展。
标志性事件,我觉得应该是2008年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正式成为国家战略。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体带来了大麻烦,但对于中国知识产权行业而言,反而是迎来了春天。知识产权战略、科技兴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国家层面的重视,带来了政府大量资源的投入,以及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快速修订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很大提高。知识产权行业的相关从业者都是受益人。尽管有人诟病,政府资源的巨大投入也催生了行业的泡沫。但这些投入对于普及知识产权意识,培养知识产权行业人才,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促进知识产权在保护和推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也的确实现了应有的价值。
从您的职业生涯中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您每次的职业选择都是偏向于全新、富有挑战性的领域,为什么您会这样选择?您有什么愿景展望吗? 不敢说有很大挑战性,选择的原因多方面,每一次选择需要还原到当时、当地才能解读。如果抽象剥离开来无外乎这么几条主要原因。一是好奇心,不同岗位、不同合作人群、不同工作文化会吸引我;二是岗位瓶颈,职业发展空间受限、缺乏提升的潜力;三是收入待遇不足以对抗通涨和大都市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四是与谁共事,良好的团队可以带来个人的更大提升。这四条在不同的选择当下,权重会相应调整。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舒适区间,差异在于舒适区间的宽度。舒适区间宽的人容易适应各种环境,能很快进入不同的角色;舒适区间窄的人就不太能够融入新的环境,这种不适感会破坏工作效率和心态,导致不能进入良性循环。就我的经验来看,舒适区间本身也会随着自身状态的改变而改变,需要关注的是在选择的当下考虑自己的舒适区间范围并超过自己的舒适范围,但若采用蛙跳式超越,可能需要慎重。
作为一个IP从业者,最大的愿景就是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能够彻底融入企业核心战略,知识产权能够为企业带来真金白银的收入。知识产权货币化在未来几年应该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如果企业借助于知识产权获得核心竞争优势或容易转化为货币财富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那我的愿景应该就是一种现实。
手机行业内的专利许可,通常会伴随着“垄断与反垄断”等话题出现,您怎么看待这一现象?行业内部是如何应对这种“垄断”的?未来手机行业专利许可会呈现出一个怎样的态势?
华为与Interdigital的反垄断官司具有开创性意义,紧接着今年发改委对高通的反垄断调查,又激起了大家对破解所谓“专利霸权”和NPE“骚扰”新工具的热切想象和讨论。手机行业内专利相关的“垄断与反垄断”现象还是应当放到中国反垄断法行政和司法保护层面的新趋势来解读。《反垄断法》2008年颁布实施以来,无论是行政机关和司法机构都需要一些典型案子来提升实务经验,检验立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破除经济领域中影响产业健康发展和消费者利益的重大垄断行为。从2013年以来,我相信从司法和行政机构的层面应该对于理论认识、人才配备、实务操作和业务流程方面已经具备足够能力来强化发垄断措施,才会带来这两年令人振奋的变化。
专利权本身是一种法定的垄断性权利,反垄断并非反对专利权的垄断属性,而是基于垄断地位的滥用问题。专利权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种“霸权”,只有对专利权的滥用才能构成“霸权”。手机行业垄断与反垄断的根源在于专利的标准化,以及基于标准必要专利的路径锁定效应的滥用行为,这种行为才是反垄断法应该规制的对象。
对于这种“垄断”,应当区别合法的专利垄断行为和不合法的滥用专利垄断属性的行为,合法的专利垄断行为就应当交由市场来解决,许可也好、并购也好、战略合作也好,有竞争力的企业总能找到应对之道。对于滥用专利垄断属性的行为,当然应该交由行政或司法机构来解决。
中国反垄断法的新进展,确实已经给手机行业的专利许可带来了积极的变化,例如一些许可方主动调整了许可条款和费率,许可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滥用垄断地位的行为在反垄断法的压力下减少和弱化。对于无法避免不寻求专利许可的手机行业而言,这些都是积极的变化。
有观点认为,海外的专利壁垒或将成为小米进军国际市场的软肋。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您认为小米应该如何应对西方专利持有人的挑战呢?
这个观点不够全面。欠缺了2个要素,“时间和地域”。小米的海外战略是清晰和明确的,首先小米重视海外市场,也必须进入市场,其次小米会有选择有规划的进入海外市场。雷总在接受《财富》杂志独家采访时也表示,初步计划包括进军亚洲、欧洲及拉丁美洲的10个国家。这些国家都满足三个条件:智能手机市场即将抵达临界点、社交网络服务高度成熟、具备良好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基于这些条件,我们选择了俄罗斯、土耳其、巴西、墨西哥及印度等作为扩张的下一站。
可见,小米的海外扩张并非盲目的大跃进,而是选择符合现在小米商业模式,能够复制中国市场成功经验的海外市场。扬长避短才能最大化小米商业模式的优势。华为、中兴、联想等中国优秀手机厂商在海外的成功经验也可以为小米所借鉴,通过小米自身专利实力的增强,循序渐进的海外市场策略,以及海外专利战略和实务能力的提升,再过几年小米也能如同华为、中兴、联想那样跨越海外的专利壁垒。
相较于欧美等国,中国的专利运营还处于起步阶段,您认为中国专利运营未来的发展又将如何?
专利运营目前在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公认定义。如果专利运营是一个大一统的定义,就包括了专利的创造、应用、管理和保护的各个方面。但采用这样的定义就会让专利运营面目模糊。国外更多用“Patent Monetization”即“专利货币化”来表示可能是我们试图用专利运营表达的含义。
如果用“专利货币化”替换一下问题中的专利运营,焦点可能会更加清晰。我非常同意相对于欧美国家,中国的专利货币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专利货币化需要存在一个专利许可、转让、抵押融资等交易行为的开放、可持续、可流通性的交易市场且能够用货币或金融衍生品给专利定价并形成交易,或者存在一个通过诉讼获取足额赔偿的保护环境。目前来看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专利市场。专利资产的单独变现能力较差。已经有的案例,往往是偶发性的专利货币化的行为,并非市场的惯常交易。而当前对于专利侵权的司法赔偿实践来看,按照法定标准限额赔偿的居多。专利权人通过司法途径实现专利货币化的可能性较小、激励不足。
未来中国专利货币化应当坚持先易后难的发展路径。首先可以考虑开展专利质押融资方面的专利货币化,中国企业的融资难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专利质押融资不但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切实感受到专利的货币化价值,提升专利意识,增强研发投入,激发科研活力。而且政府在专利质押融资方面也可以起到更多的引导作用,例如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一些政府贴息和提供贷款保险的优惠政策。其次,还应当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营造良好的专利货币化的市场形成环境。最后鼓励金融企业加强创新,开发一些有助于专利货币化的金融产品,加快专利的市场流通和变现能力。
您对中国专利信息年会(PIAC)有了解吗?对于今年的PIAC,您最关注的是哪个话题呢?
一直关注中国专利信息年会,这是一个高水平、建设性的交流平台。对于今年的PIAC年会,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专利问题。中国公司在海外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凸显了中国公司文化、商业模式与海外市场理念、价值、法律体系、商务惯例方面的冲突,有不错的借鉴意义。
【小圈儿的小广播】 PIAC 2014期间,徐伟锋总监将于9月12日下午在分论坛4 “专利运营”就“专利许可谈判策略与实务”这一话题进行演讲,敬请关注~
【小圈儿声明】本微信号文章均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事先征得小圈儿同意。
来源:专利那个圈儿 整理:IPRdaily 赵珍 网站:www.iprdaily.cn
IPRdaily的个人微信号已经开通! 各位D友可添加“IPRdaily”的个人微信号: iprdaily2014(验证申请中请说明具体供职机构+姓名),关注小D可获更多的实务干货分享,定期私密线下活动,更有机会加入细分专业,接地气的知识产权圈实务社区交流群。
“IPRdaily”是全球视野的知识产权科技媒体,我们报道国内外最新知识产权动态,最新创业公司知识产权部分情报分析,更关注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商业模式,以及资本对本行业投融资信息,我们将客观敏锐地记录、述评、传播、分享知识产权行业的每一天,我们努力利用互联网连接知识产权&未来! 微信订阅号: “IPR Daily” IPRdaily|读懂知识产权&未来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