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原标题:贝纳·维内×罗峣岚:艺术家的工作是推倒艺术领域的墙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出生在顺德的年轻艺术家罗峣岚看着满墙的数学公式,想起她在研究生时期某位同学也做了类似的作品,用了许多图表和公式呈现概念,但老师让这个学生摒弃这些数学模型,重新创作,原因是:这不是艺术。
《上方带有数字23的金色饱和圆》贝纳·维内布面丙烯(抛光)φ 214.5 cm2011© Bernar Venet Studio
这场展览呈现的是法国国宝级当代艺术家贝纳·维内(Bernar Venet)中国首次大规模个展——“贝纳·维内:单义游戏”。他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了这批创作,并成长为公认的艺术大师,那是艺术形态无限释放的年代,现代艺术摆脱审美的桎梏,走向观念。
那位被老师要求重做作业的同学,和贝纳·维内形成了跨时空的命运交叠。在今天,我们对艺术的评价系统,似乎还不够客观和全面。
《弧线》,贝纳·维内,2012
《带有“Quantification”的金色圆形画》,贝纳·维内,2012 ,©和美术馆
罗峣岚的创作虽然也经常跟数学打交道,但和贝纳·维内直接运用公式不同,她运用C/C++语言进行编程,为人工智能的运转架构逻辑。有些作品看起来是机器在遵循某种轨迹画着凌乱的线条,巧合的是,贝纳·维内也有一些作品是在用双手绘制看似凌乱的线条。
今天的进行跨领域创作的艺术家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贝纳·维内又是在怎样的思考中成长起来?艺术形态瞬息万变的世界,什么是作为艺术家不变的初衷?
《齿轮、齿根及轮齿厚度设计草图》,贝纳·维内,炭笔、钢笔、纸上拼贴,52× 62cm,1966,© Bernar Venet Studio
我们邀请罗峣岚以采访的形式与贝纳·维内通了一封信,于是两个年代相跨半个世纪、地理位置相跨半个地球的艺术家之间展开了对话:
贝纳·维内
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法国艺术家之一。1963年,维内正式开启了职业艺术家的生涯。1966年,他前往纽约旅行,受到了一批极简主义艺术家影响。回到法国尼斯后创作了其经典的“钢管”系列,这是维内首次在创作中引入数学几何概念。随后,维内开始了更为激进的尝试,将科学图表或数据用手绘制于画布上,甚至将讲座录音或现成的数据图表以照片形式放大直接作为作品展出。
罗峣岚
罗峣岚(Yaolanluo), 青年艺术家、策划人。先后在中山大学、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荷兰埃因霍温设计学院求学。回国后,联合创办了“除零 Division By Zero”,一个常驻于珠三角地区的当代文化及艺术孵化器。她专注研究跨媒介,以技术作为切入点,在科技、媒介、机器改变时代的大背景下,借助艺术,拼凑真相,发展与自然、情感、意象符号和声音之间的关系,不断提出疑问。
Q=罗峣岚
A=贝纳·维内
Q:如果不做艺术家,您会做什么职业?您会做数学家,还是金融经济师?
A:肯定不会,因为我在这些领域都非常糟糕。在学校里,我对数学没有兴趣,也从来没有理解过金融或经济方面的东西,只有艺术能让我一生都在忙忙碌碌。我也会对摄影,特别是时尚摄影感兴趣,但对我来说,这个学科的潜在创造力还不够高,大多都依赖商业了。
《带有“负数”的金色三联画布面丙烯(抛光)》
贝纳·维内,2011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 HEM
《带有“书写”的饱和珍珠白》,贝纳·维内,2009
《带有“数量级”的铜色绘画》,贝纳·维内,2011
《带有“大括号”的饱和金色绘画》,贝纳·维内,2007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 HEM
Q:数学在深刻影响着您的艺术创作,反过来,您的艺术创作可以怎样去影响数学?
A:数学一直在影响着我的创作,但反过来说,我不认为我的作品被那些想象我很擅长数学的人真正理解。我不懂怎么去破译一个稍微复杂的数学文本——即使很初级,我也无法做到。我是一个艺术家,我的工作是去推倒艺术领域的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寻找新的灵感来源。
你也必须在其他学科中去寻找丰富艺术领域的方法。公众看到我把科学引入艺术,都感到很惊讶,认为我在做数学,而不是艺术!
难道,人们说埃尔·格雷科画的宗教场景不是艺术而是神学吗?他们有没有对画农民生活的勒纳恩兄弟说,他们所做的不是艺术而是社会学?他们有没有对在西斯廷教堂天花板上画裸体的米开朗基罗说,这不是艺术而是解剖学?他们有没有对库尔贝说,他画的是由树木和岩石组成的风景画,这不是艺术而是自然科学?他们有没有对画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马列维奇或画圆形和直线的罗斯科说,这不是艺术,而是几何学?为什么神学、社会学、解剖学、植物学、矿物学、几何学以及我所忽略的这么多其他学科,都能被艺术家们使用呢?
《关于“冠状线强度”》贝纳·维内,布面丙烯,195× 146cm,2002
公众第一次看到我的作品时,都觉得很难懂,我并不惊讶。他们不理解,觉得很陌生、深奥,就因此立即把我作品的艺术性拒之门外。他们认为眼前看到的东西,显然不是艺术。但这种显性特质恰恰就是我们需要去反思的。这种即时反应出来的显性特质,并不是真正的真理,而是需要克服的障碍。第一印象,也就是即时的判断,会让我们远离艺术作品的本质。
我的艺术表达只是这个领域中其中一种方式。艺术必须要在持续的差异化过程中,有着多个朝不同方向演化的轴心;在这样丰富的多样性中,艺术才能保持活力。
《190°和136°两个角的位置》,贝纳·维内,1977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 HEM
Q: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哲学和艺术的发展一直和数学紧密结合,到了推崇个人自由表达的现代,艺术中的科学却不再被推崇,您的作品是想要再去复兴这种理性主义吗?
A:在20世纪60年代,我开发了一套被称为 "概念"的作品,它使用了语言和数学的形象。现在,我回到了这一点,但有不同的野心。
我选择使用数学符号的原因,与纯粹的艺术问题直接相关,因为这涉及到艺术作品的身份及其特殊性——它是艺术中的一种革新的语言,一个符号系统,包含那些尚未开发的形式和概念结构,而这些结构和形式,至今仍是被压制的。那些新奇和未知的维度,会让我朝向更多的可能性和潜能,而非我已经熟悉的事物,姑且可以称它们为表象和抽象。在数学的世界里,我发现的这种原始的语言,即符号和形式结构,是由一连串方程式去描述的。它是一种视觉的陈述,跟以往使用过的语言都非常不一样。通过采用这种拥有丰富潜能的语言,我目前正尝试去开发一套作品的表现方式,让他们去寻找自己的身份系统。
要欣赏数学符号的美,就需要清晰地去理解这种冷酷的非表现性美学。如果想要深入细品这个美学系统,就必须去适应这种新的语言方式。它们在形式上并不亲近友善。我们都曾在学校教育里被训练过、被教育什么叫做美,导致我们重新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时,很难再去欣赏制约之外的美学价值。
《关于“张力测量时刻”》贝纳·维内布面丙烯(抛光)208.3× 162.6cm2001
数学之美,如同诗歌之美。它来自于一种纯粹的简练,如爱因斯坦的E=mc2(质能方程)——简化为四个符号的公式,就能实现完美表达,精确地描绘出宇宙的基本定律之一。在我的作品里,我非常着迷于画面中方程式所蕴含的厚实内容和经济学方法。我经常觉得,每幅画都可以是一个方程式,甚至是一幅杰作,因为它们能用标准的方法解释了原始的猜想,图像和概念完美无瑕地结合在一起。
那么,为什么我选择了这种语言,而非其它呢?缘于我会被跟我产生巨大差异的事物所吸引。我不会选择去画几何抽象这类型的绘画,哪怕会跟数学符号的表达有轻微的相似。我所喜欢的是这些语言符号的激进和创新,以及随之而带来的思想概念。
我怕是不能很好地回答你的问题了——因为你在我身上或许看到的是一个科学家或科学哲学家,但我明确地告诉你,是我选择了一条理性占主导地位的艺术道路——这是对表现主义被滥用的抵抗。
《关于带有离散线段的形态学字符》贝纳·维内,布面丙烯,183× 243cm,2001
© Bernar Venet Studio
《不确定的线》,贝纳·维内,2012
© Bernar Venet Studio
Q:21世纪之后兴起的机器艺术和电子数码艺术,到后来的人工智能艺术等等,背后的逻辑都有着数学原理支撑,那么,您觉得您的作品是否从客观层面上提早预示了这个未来呢?
A:在我的作品中,我感兴趣的是它们呈现出符号和方程式的抽象程度,这种抽象程度与平常去讨论抽象绘画或雕塑毫无关系。
如果将世界简化为数学公式,会怎样?这是霍金,以及其他重要物理学家的野心,也是个迷人的课题。于科学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它是可以相信的未来吗?那还要等多长时间,才能论证这个猜想有漏洞呢?纵观世界,所有的宏伟理论都有其局限性——在某种语境下是成立的,然而换了环境就失效了。
早在1930年,数学家库尔特-哥德尔就在科学界播下了怀疑的种子,他严格地证明,从逻辑序列到逻辑序列,理性会导致灾难,因为它们会推导出两个完全矛盾的定理。比如说,同一个物体同时是全黑和全白的,是不能成立的。由此,作为艺术家能学到的,就是必须认识到我们思想的相对性和局限性,以及其有限、短暂的本质。在矛盾的坐标轴上,我们应当把轴上的两个极端领域,包括跟自身相反的一面都去理解。当代艺术史,不正是一个有着无数条发展坐标轴的场域吗?
我们应当永远保持无知。那些我并不了解的方程式和数字,我对它们充满迷恋,却抓不住其中的的数学意义,即使它们就在自身的语境中已被无数解读。这些数学符号,不正是目前人类智慧所能达到最复杂、抽象的推理吗?我无意美化科学,也无意用科学来取代长期以来为艺术家提供灵感的《圣经》主题或宗教场景。例如马蒂斯,他对主题的选择无疑只是去绘画的借口而已。人们总是尝试去解释人类的起源和历史因果,但不一定是对的;我的建议是尽量避免落入这种观念的陷阱。
《三条不确定的线》,贝纳·维内,2007
和美术馆展览现场 © HEM
《不确定的线》,贝纳·维内,2012,展览现场摄影:刘相利,©和美术馆
贝纳·维内:单义游戏
展览地点:广东顺德·和美术馆
展览时间:2021.10.1-2022.1.3
来源:艺术商业
作者:岳岩
编辑:IPRdaily王颖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艺术商业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