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作为人类关心的永恒话题,一旦和高科技的可穿戴设备结合,可能引爆的是下一个十年规模可能超过千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如果说前期科技公司只是在商业布局以及商业模式探索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有已经面市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进入我们的视线。可穿戴医疗设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哪些新颖的玩法?
除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之外,苹果三星等巨头还在玩什么?答案是可穿戴医疗设备。健康作为人类关心的永恒话题,一旦和高科技的可穿戴设备结合,可能引爆的是下一个十年规模可能超过千亿美元的新兴市场。如果说前期科技公司只是在商业布局以及商业模式探索的话,那么现在已经有已经面市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医疗设备进入我们的视线。 今年5月份三星在旧金山发布了“Simband”健康腕带,次日英特尔也推出了智能T恤产品,而苹果则站的更高,在6月份推出了“Healthkit”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厂商进驻。除此之外,像Jawbone、咕咚等众多国内外厂商也纷纷推出了主打健康概念的可穿戴设备。 纵观市面上已有的形形色色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大多数厂商还仅限于把“健康”这个概念作为噱头而非实质,大部分产品都只是提供了诸如计步、心率检测、热量计算等少数的几项功能,并且同质化严重。你随便买到一款产品,很难说和其他产品有本质上的区别。那么,可穿戴医疗设备是不是只能玩这些浅层次的概念呢?其实并不然,笔者认为厂家们大可以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可穿戴医疗设备的玩法可以有更多。
充分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都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的还不够。对用户而言,心率也好,运动量也好都只是一个个抽象的数字,从中很难得到感性的认识。部分产品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健康管理”,比如你一段时间运动量少了会提醒你多运动。又或者连续一段时间心率不正常会提醒你注意休息,但整体而言,还很少公司能够和专业的医疗机构合作,从更专业的角度去挖掘数据揭示的身体状况。而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可穿戴医疗设备还能衍生出更多商业模式。 来自美国的CardioNet是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旗下的产品MCOT就是一种可穿戴医疗设备,它能够记录30天内患者的心电图数据,并将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到公司监控中心。基于专业医疗机构的支撑以及公司在大数据方面的研究,CardioNet的后台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诊断,并且生成报告发送给患者。同时,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异常心率,还能及时发送到监控中心供专门的医护人员记录和分析,并在侦测到生命危机时及时向医生发出警报。 因为产品的检测效果异常优异,而且往往能够在患者自身未感觉不适的时候就发现潜在的问题,CardioNet也吸引了保险公司的注意。去年6月份,该公司和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签订了三年的合作协议,后者将购买大批产品为其超过7000万的医保客户服务。 在数据价值挖掘上,也有一些公司采用了另外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他们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它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其实这并非创新,比如Progressive公司推出的驾车行为追踪器会在保费和投保人行车习惯之间建立联系,在过去5年它已经获得了超过十五万名客户,如今科技公司只不过是把这一套搬到了可穿戴医疗设备身上。 由此可见,一旦引入了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合作,冷冰冰的数据便被赋予了更大的价值。而一套完善的数据挖掘、分析机制的建立,则可以诞生形式更为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生物传感器技术在最近10年发展的速度异常迅猛,人类通过可穿戴医疗设备已经能够监控到越来越多生理数据,但是怎样把这些数据利用到极致反倒被很多公司忽略了。可穿戴医疗设备不应该单纯是数据的采集平台,后面应该有强大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去支撑。 在未来,医院、专业研究机构、保险公司、商业调查公司等都可能成为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合作方。相关公司们大可以用一种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不要局限于硬件本身。
为远程医疗提供支撑 远程医疗的概念也炒了很多年,一直不愠不火。传统的远程医疗仍然是一种局限性较大的治疗手段,依然依托于一整套需要摆放在某个具体物理地址的远程医疗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它能够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但是距离真正的随时随地诊断依然还有很大的距离。而可穿戴医疗设备的迅速发展,为真正的随时随地诊断带来了希望。 远程医疗,无非也就是把视频、声音,以及设备监测到的人体各种类型的生理信号通过网络传输到异地,让医疗人员能够远距离对病人作出诊断。在过去因为技术的限制这些检测仪器只能做得又大又笨重,所以病人还是需要到指定的地点才能接受远程治疗。但到了今天,各种生物传感器的体积已经能够做到足够小,甚至集成在一条手环内,则真正让人看到了远程医疗“随时随地”的可能性。 如果有哪一家公司能够做出这样一台机器,能够检测众多人体生理指标,还带有摄像头、麦克风等,再联合专业的医疗机构,能够为用户提供诸如定时体检、疾病远程诊断等服务,可能又是下一个上市公司的节奏。在技术上的限制应该不是特别大,关键在于资源的整合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做广之外也可以考虑做深 现在大家都恨不得把所有传感器都一股脑塞到设备里面去,让产品做的尽可能全面,但其实做广之外还有另外一条思路就是做深。与其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还不如专注一个点做到极致,有时候小而美反而更容易成功。 比如美国的ZEO,其设备只干一件事情:检测用户的睡眠状况并提供个性化的睡眠指导。人家也没有又给你建议运动量又让你多喝水,但第一轮轻松获得2600万美元的融资,商业前景相当不错。又比如WellDoc,专注于糖尿病的数据监测和治疗指导,短短几年时间便成长为美国最知名的移动治疗公司之一。对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厂商来说,大可以考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点做深,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或许反而能够更容易打开局面。 可穿戴医疗设备是一个新生事物,硬件技术、商业模式各方面都还远未成熟。在抢占先机的同时,厂商们更需要的也许是放开想象,不要让过往的惯性束缚住自己。相信在未来这个市场还会诞生越来越多不同形式的新玩法。
来源:钛媒体 作者:大南 整理:iprdaily 周海峰 网站:http://www.iprdaily.cn/
IPRdaily的个人微信号终于开通了,大家久等了! 各位D友可添加“IPRdaily”的个人微信号: iprdaily2014(验证申请中请说明具体供职机构和姓名),关注小D可获更多的实务干货分享,定期私密线下活动,咖啡馆畅饮机会,更有机会加入细分专业,接地气的知识产权圈实务交流群。
“IPRdaily”是全球视野的知识产权科技媒体,由一群长期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信徒建立,我们中有资深媒体人,有投资者,有观察者,有代理人,有律师、有IPR风险控制专家,还有创业者。我们将客观敏锐地记录、述评、传播、分享知识产权行业的每一天。 微信订阅号: “IPRdaily” IPRdaily|读懂知识产权&未来 ------------------------------------------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