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局专利局专利局中国法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记者:吕冰
原标题:“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对话奥迪奥迪(中国)知识产权总监许北一
许北一
奥迪(中国)
知识产权总监
许北一,毕业于德国汉诺威大学电气工程及信息工程专业, 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曾在德国专利局和德国专利法院实习,曾先后任职两所德国专利律师事务所。拥有德国专利咨询师、德国专利律师、欧盟专利局代理师等认证资质。2013 年,创建欧洲华人知识产权微信群,为欧洲知识产权华人圈建立强关系。现任职奥迪中国知识产权总监,为奥迪在中国乃至全球进行知识产权布局。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又总在山顶重逢。”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跨界,各个学科分布在山脚下,当你达到一定高度时,一定会在山顶重逢。
IPRdaily:当初您在德国读完电气工程及信息工程专业后,为何会选择从事专利相关的工作?
许北一:最初,上网找工作时,我发现律师事务所在招电气工程师,出于好奇就去了解了一番,才知道有专利律师这么个职业。后来经过潜心的研究, 我发觉这是一个不错的跨界行业,当时是 2007 年左右,中国正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发展,一方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另一方面,我可以将自己的理工科专业背景作为跨界的基础。虽然我也犹疑过, 德语不是母语的情况下,自己能否应付专利等法律术语对母语要求极高的挑战,在得到律所领导的肯定后,我选择了相信自己。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艺术与科学在山脚下分手,又总在山顶重逢。” 我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跨界,各个学科分布在山脚下,当你达到一定高度时, 一定会在山顶重逢。
IPRdaily:可否分享一下您考取德国专利律师证书的过程?考取流程和注意点有哪些?
许北一:德国专利律师是有一本专利律师法规的,其中严格规定了什么条件可以申请专利律师培训,并规定了如何经过培训成为专利律师以及成为专利律师之后的责任与义务。首先成为专利律师的一个基础硬性指标是理工科硕士毕业并在所学学科专业积累至少一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完成这两项基本要求后我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考取德国专利律师证书的征程。
德国专利律师资格的考取流程是: 需要由一位持有五年以上专利律师资质的师父带着你学习,师父要向专利局申报徒弟的专利律师培训计划,并每年按要求提交汇报徒弟各项情况的报告,包括专利撰写、答复审查意见、参加庭审、无效诉讼及专利侵权等各方面培训情况。规定的师徒培训时常至少 26 个月,但一般实际上都会比这个规定时间要长。比如我在事务所的培训时间为三年,当各项情况合格之后,师父会为徒弟向专利局写推荐信。
三年期间,除了在师父的培训下学习,还必须并行的在大学进修两年的相当于本科专业的基础法律课程,师父的推荐信和大学法律专业证书都获取后, 才能被允许进入专利局及专利法院实习。在实习的一年时间里还需要经过各种相关的业务考试、参加庭审、帮助法官出具判决书等。如果在此期间,成绩通过率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则可以参加最后的大考。大考包括笔试和口试, 笔试共两天,成绩良好则可参加口试。口试以五人一组,口试时长五个小时,以平均每人一小时的形式进行,口试没有知识点范围和考纲,内容涉及各个方面,我当时还被问到了有关中国的问题。
在德国专利局及专利法院实习期间是没有工资的,这也是很多人没有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记者:您当时为什么能坚持下来?)由于和培训我的律师事务所洽谈好,他们将会以贷款的形式为我预付一年的生活费,之后再慢慢偿还。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德国专利律师,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并且整个培训过程及考试都是用德语进行的。这也是考取德国专利律师资质的华人数量极少的原因(少于 10 人)。相对于欧洲专利师资质考试可以选择用英语,德国的专利律师资质只能用德语考试确实对华人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当然欧洲专利局的考试也是非常难考的,现在持有欧洲专利局资质的华人数量也是很少的。
IPRdaily:国外的留学经历给了您一种怎样的体验?
许北一:我很鼓励出国留学。人应该出去看看不一样的人群和文化,去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体验别人是如何思考问题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眼界才会逐渐变得开阔,经验变得丰富。其实离开父母,也就是离开自己的后盾, 你才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真正立足。
另一方面,留学只是一种地域空间以及文化环境的改变,努力学习是一个未变的真理。在德国留学期间,我在认真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参加了很多实践。例如在学校担任助教,担任学生会主席, 打工兼职,我还创办了汉诺威华仁中文学校,目前它依然运行良好。我还经常会组织各种华人活动,例如春节时,我会和大家一起组织策划规模达千人以上的晚会,我也会经常去主持这类的晚会。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诸如怎样和人打交道,怎样管理等等。这些业务以外的能力积累,会让人在职场经历中能有更多的选择机会。 国外留学可以学到和经历很多东西,但前提一定是:你想学,你想去经历。如果你只是拿着父母的钱想换一种形式去度假,那肯定学不到什么。在此,我想特别为留德华(留德华人)这个群体发个声。留德华还不同于到其它国家留学的华人。因为德国无论是学业还是职业培训难度都是非常大的,而且在德国这个规章健全,态度严谨的国家,除了认真努力之外,没有其它捷径可以选择。大家可能很少听到关于德国所谓野鸡大学的报道,因为真的没有。德国出来的都是真枪实弹干出来的。
除了留学群体,其它的留德华也大部分是靠自己打拼的。来到德国的很少有所谓的富二代和官二代,基本都是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是勤勤恳恳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未来,而且把德语啃下来真的要花一定功夫。德语本身就像德国人的性格一样非常严谨。在这种语言及文化理念的熏陶下会把人的性格磨练得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基本都忘记了什么叫投机取巧。所以,请真诚的对待每一位留德华。
IPRdaily:据了解,您在 2013 年创建了欧洲华人知识产权微信群,至今仍然是群主,当时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去创办这样一个群的?该群自成立以来,日常的运营状态是怎样的?您觉得它发挥了怎样的价值和作用?
许北一:其实,在最初我进行专利律师培训的时候我以为在德国只有我一个华人在做这个培训,去了慕尼黑专利局之后,认识了几个同样做专利的华人, 我们在不同的律所工作,于是便组建了微信群。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业务,华人之间交流起来也会更方便一些, 毕竟和德国人在学习方式上有很多的差异。逐渐有很多人入群,我们的群已经由最初的四人扩展到百人。 我们的宗旨是:由德国为核心,辐射欧洲,放眼世界。大家如果有什么业务问题,考试问题,都可以在群内提出,有经验的人会进行针对性的解答。另一方面,为了防止群变得商业化,保持其纯洁性,我们制定了很清楚的章程规则,也严格限制了入群资格。
有时候群内还会组织一些线下活动, 如聚会、线下讲座等,对于欧洲的华人专利人来说,这里是一个互帮互助的渠道。虽然我是群主。但这个群绝不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我们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变成我们所有在欧洲的华人知识产权从业人员共同的家园。
IPRdaily:您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加入奥迪的?
许北一:首先,我一直在找机会回国发展。我坚信未来的机会在中国。所以在德国律所工作的过程中,我就极力开发中国市场。当时也考虑过帮助德国的律所在中国开一个分所。但这个理念要让德国的同事认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恰逢多年尝试这个理念推广而无果的情况下,我知道了奥迪在中国区招聘专利负责人的消息。奥迪这个品牌本来就是我一直很向往的。我自己的第一辆车就是奥迪。再加上我各方面的条件与这个职位匹配度非常高。所以, 当时这个机会对我的吸引力很大。经过认真的考虑,我决定尝试一下这个职位。然后就开始和奥迪接触。因为两方面都比较匹配,所以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可以说是水到渠成。最终,我就加入了奥迪知识产权部。
IPRdaily:奥迪在进行知识产权布局时通常会考虑哪些因素?
许北一:奥迪在知识产权布局方面, 宏观上,通常会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 包括时间、地域、行业发展以及本土政策。
一、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在改变。例如,中国的政策在变化, 中国在国际上的市场地位也在变化,那么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时间的变化中国对知识产权也越来越重视。奥迪自然也会提高在中国进行知识产权布局的重视程度。奥迪(中国) 知识产权部于 2012 年成立,自此开始逐渐加强在中国的知识产权布局,中国本土的专利申请数量也在逐渐增多。
二、地域。奥迪原来的知识产权布局主要集中在美日韩等国家,随着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中国法律在案件判决上的参考度得到提升,奥迪等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布局在地域上,自然也会向中国转移。
三、行业发展。之前企业更多的是集中在发动机、转轴等机械类的专利布局上,但现在行业形势发生变革。变革的关键词可归纳为“CASE”四个字母, 取自互联(Connected): 车与车之间的联航; 自动(Autonomous): 无人驾驶;共享(Sharing):出行, 比如奥迪现在也有自己的奥迪出行APP 等;电动(Electric):新能源汽车。车企目前主要向这几个领域发展,知识产权布局的方向自然也要向这几个方面转移。
四、本土政策。如中国的政策,从申请角度,最初政府鼓励发明创造,更强调数量,但目前开始逐渐重视专利申请的质量。从法院判决角度来看,在专利权人和专利使用者的利益之间,是否能找到平衡,也是跨国企业需要考虑的因素。
IPRdaily:目前物联网正在覆盖整个汽车产业,车企与通讯企业的合作在所难免,而二者在知识产权领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在此情况下,要实现知识产权的跨行业合作,需要克服哪些难题?
许北一:在通讯领域,有一套适用于其领域的规则。但是,当通讯行业与车企进行合作时,将其规则原封不动的搬到车企中来,一定是不合理的。例如, 在专利许可费计算方面。另一方面,通讯领域的企业在发生专利纠纷的时候常用的临时禁令手段如果照搬到汽车行业,也是不太合适的。在这种境况下, 关于规则的合理性是需要更多考量的。总之我们要找到办法在山顶会合才行。
在我看来,通讯行业与汽车行业进行合作,要做到两点:一、从感情层面, 要建立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二、从实际解决问题层面,要相互理解,尝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理解对方。双方只有在不断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中,才能找到合作的契合点。
IPRdaily:您曾经提到,专利既是矛又是盾,掌握好其中转化的度是非常关键的,那么应该如何去把握好这个度呢?
许北一:如何去把握其中的度,自然不能笼统地讲。具体来说,一是由企业的类型所决定。如像奥迪等传统的生产型企业,专利更多是起到保驾护航, 保护新技术的作用,所以更强调“盾” 的作用;而专门运营专利的企业,像NPE 等以专利为生的企业,则会将专利作为“矛”,将“矛”削尖,以此去收取专利费用(许可费)。
随着企业认知的发展,从重视保护作用——“盾”的作用,到重视专利变现——“矛”的作用,最终“矛”“盾” 作用相结合,才是企业发展的归途。
IPRdaily:您曾先后供职于两家德国律师事务所。在您看来,德国律所与国内律所有哪些不同之处?
许北一:德国律所最大的特点是务实。用中国的话来说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们更加强调踏实做业务。另外, 德国律所的规模相对较小,很多优秀的德国律所都是小所,他们通常不是去一味追求规模,而是认真做业务,保持专业才是他们更重要的追求。从另一方面, 德国律所给我的感觉是:不太注重市场, 思想比较固守。比如和中国客户合作, 不大力宣传,不灵活调整价格,固守自己的标准,这对于开发中国客户是没有好处的,这也是我离开第一家律所的原因。而中国律所,律师刚开始主要是写案子,熬出来之后可能会去做管理和市场,优点是分工明确,效率更高,而弊端是谈业务的人不一定精通业务。中国律所形式更多,也会更注重规模。
IPRdaily:您是去年刚回到国内发展的。一年左右的时间,对于国内知识产权的发展形势,您有怎样的感受?
许北一: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在知识产权发展方面进步很快。如近几年, 中国的《专利法》一直在改,已经加入了很多的实施细则,具有了中国的特色。我认为,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前提下,去摸索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IPRdaily:如果请您给一些正在或即将要在欧洲进行知识产权布局的企业一些建议,您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许北一:我最重要的建议是:请教熟悉当地的专业人士。由于文化、工作模式以及语言等各方面的差异,甚至一些表达的差异都会使想法背道而驰,为了有效沟通,请教了解当地的法律人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在理论上,要是懂专利的当地法律人。另一方面,在实务上,要了解当地各项事务的操作流程。
另外,要向对方阐明自己的需求。我曾经遇到过一些客户,不清楚自己为什么申请专利,这种情况下,专利律师是没有办法帮助客户合理地进行专利申请和布局的。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吕冰
编辑:IPRdaily王颖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10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70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