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法经理著作权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记者:王晓笛
原标题:为商业战略服务是企业知识产权终极目标——对话商汤知识产权总监高琛颢
高琛颢
商汤科技
知识产权总监
高琛颢,毕业于清华大学。拥有着丰富的知识产权职业经验, 在国知局和律所工作了六年之后,他带着雄心壮志,投身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先后任职于西门子中国、小米通讯, 并受邀加入人工智能新贵商汤科技。他带领团队建立了商汤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战略体系和制度框架,全面提升商汤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为商汤发展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 AI领域独角兽作出巨大贡献。
IPRdaily:简单介绍一下您的职业经历。
高琛颢:回到职业生涯初期,我 2005 年从高校毕业选择了知识产权行业,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担任专利实审审查员。为了从更多维度去理解知识产权行业, 4 年后我选择加入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作为专利律师负责重要客户的专利申请业务。在事务所的 2 年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职业能力和素养,更让我对职业有了更深理解。2011 年我加入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担任高级知识产权顾问,负责与工业领域业务相关的知识产权事务, 在国际大公司的工作经历让我全面理解了企业健全知识产权体系的内容和运行方式,积累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经验。2013 年国家开始推动专利运营工作,我顺势加盟了智谷公司,担任专利运营总监,在智谷以及其母公司小米公司的几年中, 我一直在专利运营、专利许可领域积累,与智谷一道在中国开创了全新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也为小米公司扫除专利风险障碍、进军国际市场保驾护航。2017 年 10 月,我受邀正式加盟商汤科技,目前担任集团知识产权总监,负责集团所有知识产权相关业务。
IPRdaily:选择离开审查员的岗位去到代理机构,当时的想法是什么?但是又从代理机构进入了企业,是出于什么考虑?
高琛颢:在国知局审协的 4 年工作经历使我积累了大量法律和专业技术知识,也取得了很多个人荣誉,应该说为我整个职业生涯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随着在国知局工作中的不断积累,我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产权领域的博大精深,意识到审查员这单一视角的局限性。我转去代理机构工作, 正是希望从多维度理解知识产权行业的自然选择,而从结果来看我觉得这个选择是有意义的。
在事务所工作期间,与大量企业客户的接触和学习中,我认识到企业才是知识产权的源头, 也非常渴望能够在企业内了解其知识产权体系的运行机制,看看我们每天接触的创新成果的起点是什么样的,于是我做出了转入企业知识产权岗位的选择。
IPRdaily:我们了解到,您在西门子公司任职时曾制定了一系列工业领域的知识产权战略, 这个战略的特点是什么?
高琛颢:西门子公司是世界上最重视知识产权的跨国公司之一,内部建立了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我本人也从中受益匪浅。但是同时,中国本地化是每个跨国公司面临的挑战。公司总部的全球战略和规则,如果希望在中国本地发挥实效, 就必须根据中国的特点来进行优化和变通,细节到知识产权领域也不例外。
因此,在担任工业领域知识产权顾问的时候, 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本土化的战略和措施。例如, 根据本地化微创新的特点布局外观设计、实用新型等侵权检测性强的专利,作为高创新度发明专利的补充,成为有效打击市场仿冒的利器;充分利用政策法规,基于本地创新为各地区子公司申请高新技术企业提供支撑,使知识产权成为公司创收工具……正是在这些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中, 我越来越深刻体会到,企业知识产权不是高大上的空中楼阁,终极目标一定是为企业的商业目标服务。
IPRdaily:北京智谷技术有限公司是您加盟的创业公司,在此期间开创了全新的知识产权运营模式,能否和我们谈谈这个模式的独特之处在哪里?
高琛颢:智谷公司从 2012 年成立,当时确实是开创了中国知识产权运营的新模式。
区别于现在市场上广泛的服务型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智谷对于知识产权进行资产型运营,坚持“两条腿走路”,在“针对未来技术投资发明创新”和“基于高价值专利本身做专利运营” 两个方面齐头并进。一方面,智谷依托高校院所和研究机构,与发明人达成委托开发的共识,主要通过投资的方式将他们的优质创新成果通过智谷内部的价值评估等机制转化为高价值专利;另一方面,在专利市场上直接投资购买已有的高价值专利,将其转化为智谷自身的专利资产并用于今后的商业运营。通过上述投资早期创意、购买专利两种主要模式,智谷积累了遍布专利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专利资产,通过构建出一个相对完整且结构合理的专利组合,并对其进行加工、筛选、处理等,为今后的转让、许可等广泛运营做好了准备。
虽然后来智谷为了满足投资人的商业需求而被小米整体收购,但是在小米后来的发展过程中, 智谷所构建的专利资产组合在小米应对专利国际挑战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以作证这种运营模式的可贵。
IPRdaily:您觉得做审查员的工作与在代理机构、企业,以及创业公司有哪些不同?
高琛颢:回顾我的职业生涯,我很幸运能有机会在知识产权审查机关、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运营等不同岗位工作,同时也为我从不同角度审视和理解知识产权行业提供了机会。审查员的工作关注申请文件对于法律规范的符合程度,把握申请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律师是委托人的权利代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客户争取最大利益;企业内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要明确企业商业目标,以知识产权为工具服务于该商业目标;而在知识产权运营过程中,挖掘知识产权本身的价值成为了新的课题。从过去的工作经历来看,是一个个人经验不断累积,视野愈发广阔的过程,而从宏观视角来看,正是不同岗位的知识产权人在各自的细分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才确保了整个知识产权行业的顺利运行和发展。
IPRdaily:商汤科技是一家大型的 AI 创业企业,在 AI 这样一个新的领域下,您所带领的团队在知识产权的布局和防御方面曾遇到过什么样的挑战?又是如何解决的?
高琛颢:虽然几年来商汤飞速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企业,但仍然是一家年轻的创业公司。面临企业中数量快速增长的年轻研发团队,我们的知识产权团队是从基础工作做起的:从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制度体系、增强研发团队知识产权意识开始,同时狠抓知识产权资产布局和风险管控, 稳步地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正如专利的生命周期长,提升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水平也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能搞形式主义花架子,也不能急躁和冒进,需要知识产权团队耐心、扎实地工作。
我们在面临企业内部工作环境的同时,也在和行业同仁一起面临人工智能时代对知识产权领域提出的新挑战。例如,大量核心产品以软件形式体现、云计算成为重要的保护客体、产品开发中开源软件被不可避免地广泛使用等。同时,除了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传统类型,数据安全、开源软件管理,甚至是隐私保护等都成为了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内容。所以我们看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未来必须有能力去处理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这需要知识产权行业各领域的同仁们共同探索和解决。
IPRdaily:在新产品开发前后知识产权部门和研发部门都需要做什么?
高琛颢:我们一直强调,知识产权资产布局和知识产权风险管控是我们企业知识产权的两大重点工作,这两项工作也正是围绕我们企业的研发工作展开的。
一方面,我们需要在产品创新产生的时间点进行准确地挖掘和布局,及时地把创新成果转化为优质的知识产权;同时需要在产品上市之前与研发人员紧密沟通,做好风险排查,确保产品的市场安全。虽然说起来都是大家很熟悉的工作内容,但是由于商汤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产品种类繁多,涉及各个行业和众多领域,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在我们的知识产权团队中,每个同事会负责至少一个行业,需要负责这个行业中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所有事务,这样与行业的紧密结合会提升对研发团队的支持效率,同时贯穿所有知识产权工作类型的工作特点也能给每一名团队成员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IPRdaily:在一次专访中您说过,对于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法律行业的整体学习和研究,仅仅以一个审查员的视角了解知识产权行业是远远不够的,为什么这么说?又有哪些不同?
高琛颢:我首先想说的是,在国知局审协的工作经历为我整个职业生涯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我非常感恩这段经历和那时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事。
在初期的专利法律学习阶段,我便对知识产权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利用各种学习机会努力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同时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好奇,我很快自学通过了代理人考试和司法考试,有了一个从整个法律体系的广阔视角回看专利审查工作的机会。这时我已经感到,即使面对同一件事物,不同维度的认知能力是如此重要。
虽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我还是接受了新的挑战。十余年过去了,我可以从审查员、服务机构、从企业、从运营者等角色去审视知识产权行业,利用复合的经验去增强对它的理解,我确实是幸运的。而我也不会忘记,这份幸运是从国知局审协开始的,我始终对那里怀着一份特殊的感情。
IPRdaily:在您的工作履历中,你所任职的知识产权部门曾涉及很多领域,比如有电学、工业、人工智能等,在你看来这些领域的知识产权问题最大的不同表现在哪里?
高琛颢:确实,我曾供职的企业涉及不同的技术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不得不去了解和学习这些技术领域的特点和技术知识,也算是知识产权工作之外的额外收获吧。
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些不同技术领域的经历反而让我强烈感受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共性。我有时会跟朋友开玩笑说,我们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就是一个手艺人,带好自己的工具箱, 在企业即插即用地解决知识产权管理问题。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最核心的,还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利用自身知识产权领域知识和能力为企业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果能对企业技术有深入理解则是更大的加分项。
IPRdaily: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的 AI 相关专利申请已经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 那么与此而来,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都有哪些?
高琛颢:确实,从专利数据库的统计结果来看, 中国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已经领先于包括美国的其他国家,这是中国人工智能市场高速发展的缩影,正如商汤为代表的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在商业拓展、融资等方面表现优异是一样的。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对应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特点,大量美国专利申请集中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研究而中国专利申请在应用层技术则分布广泛。这样的特点使得中国专利可以保护中国丰富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但企业发展也有可能在底层硬件、算法方面等受制于国外先进技术专利。同时,专利质量的差距仍然是造成中美专利价值差异的重要因素,例如,在我们看到中国大学经常占据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排行榜前列的同时,如何将这些专利背后的技术切实转化为产业生产力并利用专利对其进行切实的保护,我们还需要向美国高校学习很多东西。
最后多谈一句,近一年来多家中国企业被美国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商汤也是其中一员。虽然面对困难,但是这也是一个让我们各个行业甚至整个国家认识到差距,看清努力方向的机会。作为知识产权行业人,希望我们都踏实、务实地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共同提升整个中国知识产权行业的水平。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记者:王晓笛
编辑:IPRdaily王颖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10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70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