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黄晶 卢学红
在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成立15周年之际,中关村知识产权促进局联合IPRdaily于2018年11月22日至2018年12月15日期间共同推出了“中关村知识产权故事”有奖征文活动。经过一个月的评选,现将获奖优秀文章发布。
一切未命名
讲述中关村知识产权故事的《专利凶猛》,本身也成了中关村的故事。
“你们的书,在京东的‘财经-热卖榜’上排第六呢。”双12这天,一位朋友告诉我们。上京东一看,果然。而其时位列第十位的,竟是著名的《创业史》。巧合的是,也在同一天,稍后不久,另一位朋友竟也告知:“当当网,又断货了。”
2018年12月12日,本书列京东“财经-热卖榜”第六位
这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自2014年8月《专利凶猛》初版一个月内售罄、出版商加印的第二版于当年12月再次断货以来,直到去年8月,在一些地方局同仁的催促下,我们才第三次印售。当时想,时隔3年再版,不求畅销,但求长销,眼下这批书,至少能再卖个三五载,能保证读者不再无处求购。不料才一年多,又基本清空库存。
这一天的两条信息,令我们两位作者,两位平均年龄刚好40岁、与我国改革开放同龄的作者,在这行将于热烈中走向2019年的历史刻度上,忍不住想要说点什么。
时光回到5年前。我们中的一位,上世纪末从北大毕业后,10多年来一直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一线工作的黄晶发现,国内的图书市场上,没有一本能把专利、把知识产权写得通俗易懂,令人读来有益有趣的书,而国外或其他领域,就有一些书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例如美国人所著《烧掉船舰:微软称霸全球的知识产权战略》,软件销售领域的《圈子圈套》。这个发现,让他萌生把自己十多年的从业经验写出来,创作一本知识产权主题小说的想法。后来,在北京12330的领导支持下,这个想法终于落地。
与此同时,位于北三环蓟门桥的国家知识产权局大楼内,有一位女公务员,正在历次随局领导赴企业的调研中,因听到这些刚开始接触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类文艺作品的强烈呼声,而觉得体内热血翻涌。她觉得,爱好写作,有专利审查经验,现在又从事宣传工作,创作知识产权类文艺作品这件事,似乎非己莫属。她,就是我们中的另一位,卢学红。
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我们同为好友,且也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的原专利管理司徐俊峰副处长,介绍我们相识。一种职业和情怀上的共振,让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徒然成为知音,成为合伙人。这并非一场寻常的合作。作为作者,无论是写作此书的过程,还是随后带给我们的价值实现感、精神欣悦,都是我们的一场共同修行。
实际写作远比想象中困难。长达一年的共同创作中,一次次咖啡馆长谈,一趟趟去不同“原型”家里拜访,一回回互相怀疑和鼓励、争论和妥协,终于,我们利用业余时间,舍弃了所有周末,熬了无数个夜晚,砍掉所有过量的知识点和感情线,写就这18万字。
完成全书共历时一年。2013年8月开始构思,国庆后落笔,到次年5月底定稿,最后于2014年8月出版上市。这一年中,我们无数次想象过这本书将要面临的命运。“相信我,一定能畅销”,是一(huang)位(jing)的儒系自信,而“尽人事,听天命”,则是另(lu)一(xue)位(hong)的佛系态度。后来的事实证明,结果诚如儒系青年黄晶所言。
现在看来,这本书的销量背后,反映的是读者群体的某种现实需求。在写作技巧上,这本作为我们两人“处女作”的小说并无过人之处,只老实、平实、真实地讲述了一个以中关村某家企业为原型的知识产权故事。读者看重的,无疑是本书所承载的专业价值。
从实际反馈来看,这本书的现有购买者,是一个不断扩大、更趋年轻的读者群。起初得知本书的人,多为我们二人的圈内好友,是国内外的知识产权人。在此基础上,读者群逐渐发酵。最初的扩散途径,是地方知识产权局、服务机构的培训项目。迄今为止,单次购买量最大一笔订单,是一次购买500本,出自广东最大的专利代理所。
4年来,这本书所到达的地方,包括美国、加拿大、欧洲、日本、韩国、港澳台、多地驻华使馆等国家和机构,其时空范围均远超实际预期。
2014年,作者黄晶向英国专利局局长赠送本书
而现在,我们的一个主力读者群,是各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或者学院的学生。这是他们的入门书,呈现属于他们的未来。
2018年12月,作者卢学红在重庆知识产权学院和学生们交流
当当网曾反馈,新书刚上架时,还以为作者自己在冲量。因为和其他书籍多为单本销售不同,此书的订单,每次都是几十本。直至后来发现全国各地都在下单,才撇清对作者的怀疑。
换言之,一本几年前的旧书,至今还能畅销不衰,其根本理由,是国外社会对中国知识产权的越发关注,是国内公众对知识产权的更多渴求。这种趋势,与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的现状不谋而合。而一项伟大事业的发展进程,也通过一本小书得以体现。
正如当年面世6天即超过韩寒《我的国》等书而位列当当网当日销量榜首、出版1个月即告售罄时,我们坚持认为的那样,书的成功,“并非我们写得好,而是因为我们站在了知识产权事业的风口上”。
2014年8月12日,本书列当当网当日销售量榜首
而今,风口犹在。且随着2016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坚定有序推进,形成风口的风力越发强劲。一本符合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大风向、大趋势的书,就这样成为时代的幸运儿。
这本书也引领了知识产权行业的追风潮,随后版权、商标类似的小说相继出现,甚至今年,还传出海峡对岸也有人要写一本台版专利凶猛。
有一个可笑的悖论:作者们抵制盗版,却又把盗版书看成是市场的认可。作为知识产权人,我们竟也不例外。完成写作后,书商大姐给了两个封面供选择,一是板着脸的教科书,一是俗里俗气的“小黄书”。我们都一眼相中了“小黄书”的设计,因为“它看起来实在像小推车上的盗版书”。是一语成齑,也是“好梦成真”,断货期间,某宝上,与高价二手书并列的,是诸多廉价的各类盗版书。
作为作者,我们无比感恩。在广义上,我们感恩祖国的繁荣,没有40年的宏大中国改革开放场景,就没有这本书的诞生。在中义上,我们感恩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示范园区15年来对于创新的投入和关注。并非有意设计,但是书中所叙故事的时间跨度,几乎与中关村示范园区的创建,惊人一致。经过15年的孕育,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说,中关村示范园区已经成为知识产权故事的富矿。讲述中关村知识产权故事的《专利凶猛》,本身也成了中关村的故事。
在众多的读者反馈中,独有两个令我们一直难忘。一位女读者反馈,说她妈妈看了书之后,终于知道女儿平时在做什么,于是对女儿的职业充满了自豪感。还有一位女读者反馈,说婆婆看过书之后,对自己这个儿媳妇更好了。万没想到,这本书还能成为知识产权人与亲人间沟通的桥梁。这让我们格外有价值感,觉得是在替我们知识产权人代言。
感激之情,从未正式而广泛地进行表达。借此之机,谨以此文,向不知名的你、身处各方而默默支持我们的读者们,表示由衷和诚挚的感谢。
日复一日的繁忙和琐碎,甚至让我们自己都淡忘了这本书的存在。似乎是故意提醒我们一样,在我们自己都快遗忘时,常常会意外而惊喜地得到读者反馈。我们这才会想起来,我们曾经做过一件如此有意义的事情。这让我们和所有人一样的日复一日,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感谢北京12330,没有你们具有前瞻性的创新立项,这一切都无从谈起。无比感谢我们的书商大姐,没有您的知识产权情缘,没有您的争取和努力,就没有后面的一切。
今年的中美经贸争端所表明的事实之一,就是中国的知识产权实力已不可小觑。与生机勃勃的知识产权事业相比,我们的知识产权文学创作才刚刚起步。稳健前行的知识产权事业,已然为文学创作积累了肥厚沃土。
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学创作的疆域,仍是来者寥寥的开阔地,一切未命名。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黄晶 卢学红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cn 中文网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