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原标题:面对即将到来的注册商标使用权拍卖福林堂后人忧心如焚 希望维护好百年品牌
昆明本土的老字号、拥有百年历史的“福林堂”,因负债导致68件系列注册商标被法院强制拍卖,这也是云南第一例老字号注册商标被拍卖。
26日下午,昆明北市区北仓园丁小区
年过七旬的李荫拿着一份25日的《春城晚报》,看着头版“福林堂注册商标将被拍卖”几个黑色大字,心中异常沉重。
家中的门铃不断响起,一个又一个亲朋进到家中,最大的71岁,最小的58岁,他们大多数十年未见,有的甚至是从未谋面。“我们都是福林堂李家后人,有第十代的,也有第11代,第九代的因为年龄太大不能出门,我们这一次相聚,就是为了福林堂商标使用权被拍卖的事。”
福林堂是他们渗入骨血的荣耀与牵挂,他们希望老字号不要丢掉原本的荣光。
十代子孙心血
“我们的一世祖李德康熙末年就到昆明了。”很自然地,众人从祖先的创业史开始说起。
李荫是第11代孙,辈分虽小,年龄最大,他是李玉卿二子李保真的后人,“老祖们最早在大板桥行医,后来五世祖带着六世祖,于道光初年到了昆明北郊马家营一带。”李家后人说,1857年李家六世祖李荠林——李玉卿的父亲创建了福林堂。“当年,李玉卿只有几岁,不可能创立招牌。李荫说,福林堂最早也并非在光华街,而是马家营一带,“当时云南水患,瘟疫流行,我们祖先为穷苦百姓治病不收诊费,只要求重病愈者在后堂植树的做法,光华街是城里,不可能栽树。”
从在昆明行医,到有了招牌,李氏一族花了百年。
19世纪80年代,刚刚创建字号二三十年的福林堂几乎算是遭遇了“灭顶之灾”——李荠林与李玉卿因感染鼠疫相继死亡,李玉卿妻子窦氏遭遇打击精神失常,留下年仅14岁、11岁、9岁的3个幼子。
李荠林妻子张氏苦苦经营,请了姓周的管事先生料理事务,送了3个孙子做学徒,长孙和次孙在祖母的主持下,经营福林堂。长孙李保卿(瑞生)管账,次孙李保真(复初)负责制药。在他们的努力下,福林堂名声渐响,1912年,兄弟俩买下光华街沙朗巷2号大宅院作为中药的加工及制药作坊。
上世纪50年代,福林堂生意极为红火,1956年公私合营,李荫和第十代孙李存德都还记得当年的场景:鞭炮从3楼上挂下来,一直铺到了对面的茶铺,李存德的父亲和李荫的祖父开心地拍手欢呼。
关注从未停止
公私合营以后,家族男性第九代和第十代继续在福林堂做事。李荫祖父第九代李炳然是老门市的经理,父亲李存仁率先使用机器磨药取代了盲人脚推风火轮磨药的传统做法。“我父亲是曾祖李保真(复初)一手带出来的,对药材有真知灼见。”
“最后划归药材公司时,那些老职工对福林堂充满了感情,也使福林堂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尽管后来,李氏后人几乎无人再在福林堂工作,但他们一直关注着福林堂的发展,但自2000年以后,他们开始了不满与担忧:与一心堂、健之佳等医药连锁企业相比,福林堂的发展太滞后。
对于李荫来说,这种担心在2013年尤为突出。“我到福林堂一看,原来挂着的对联只剩下了一副,我问店员大堂原来挂的那个对联牌匾呢?他们说不知道。”李荫自此对福林堂的现状愈发担忧。
而68件注册商标使用权即将被拍卖的消息传出后,整个家族都沸腾了。“看着祖辈们辛苦创下的品牌就要被拍卖,非常难过。”
品牌属于云南
一位后人说,“如果要卖福林堂,我们祖辈在上世纪40年代就可以,但我们的祖辈没有卖,而是选择把它留在了云南,这不仅是我们家族的品牌,更是云南的品牌。”李存德称,福林堂几经变迁,发展过程中遭遇了各种变迁与灾难,但到上世纪90年代,福林堂依旧是块金字招牌,发展良好,“经历了这么多艰难福林堂都屹立不倒,如今我们更应该让它经久不衰。”
他们认为,福林堂不应该忘记老字号最重要的东西——担当、厚道与品质。
“从1938年昆明跑警报起,福林堂永远是24小时值班,永远留了一个值班窗口,所有的药材先祖们一定是到药材生产地拿最地道的,他们跑到西藏去拿藏红花,跑到四川拿贝母。”关于这个话题,有回忆的子孙讲得很多。
李荫等族人称,他们并非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希望企业管理者能够审慎处理老字号,保护好老字号。
走访:老店火热 分店冷清
25日,记者走访了部分福林堂药店,与依旧热闹的老店相比,分店则显得分外冷清。
在光华街的老店上,我们感受到了人们对老品牌的信任。商标拍卖的阴影似乎一点也没影响到福林堂的日常营业,这里依旧人满为患。
“我还是个孩子时,就跟着妈妈来福林堂抓药治病了,小时候抬头仰视福林堂牌匾的事儿仿佛还在昨天。”如今,王女士65岁了,但福林堂带给她的安心和信任却始终没有变过。
王大妈带着孙女来抓药,孙女脾胃不好,在福林堂抓药调理身体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她坦言,对老品牌的药总是有更多的信赖感。关于福林堂商标拍卖一事,她感到惋惜和痛心。“可惜啊,这么多年的老牌子了,是我们几代人的记忆,以后的福林堂不再是记忆中的福林堂了。”对在昆明土生土长的王女士来说,福林堂3个字除了是一个老品牌,更多的是一种老昆明情怀。
“该买的药还是会买的,商标变化而已,我觉得不影响。”在福林堂大观路店外,一名25岁的白姓女孩告诉记者,对于福林堂商标一事,虽然觉得较为可惜,但是不会影响她的购药,商标易主后,她仍会继续购买其品牌的药品。
老店其他店员各自忙碌着,抓药、卖药、为其他客人介绍药品。提及商标被拍卖一事,他们均都知晓,但不愿对此事过多谈论。
一位年长的店员神情黯然:“我从15岁起就在福林堂工作,48年了,人生能有几个48年?”她说,自己退休后又被返聘回福林堂,在这小小的一方药店里,有她大半辈子的感情和回忆。“品牌经营不易,一个品牌做了百年真的不容易。”
延伸:“福林堂”涉多起借贷纠纷
25日晚,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查询到多份有关“昆明福林堂药业有限公司”的判决文书,其中多为民间借贷官司和银行借贷纠纷,判决文书显示:除自己的贷款被诉外,“福林堂”还卷入了上亿元的银行汇票承兑业务担保诉讼官司中。
来源:云南网
作者:熊波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云南网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