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专利申请2014年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科睿唯安
原标题:中兴备受煎熬,华为未来如何?
美国商务部在美东时间 4 月 16 日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 7年,直到 2025年3月13日。理由是中兴违反了美国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国技术的制裁条款。由于美国公司在这 7 年内都不得卖东西给中兴,对中兴而言,未来不论是产品开发、规划、制造、销售等环节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无疑将重挫中兴的发展。
中兴通讯是高科技企业的代表之一,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兴通讯2016年国际专利申请世界第一,并且连续8年专利申请位居世界前三位,力压高通、三星、索尼等企业[1]。
中兴通讯是中国制造和创造的代表之一,然而,这样的企业在美国的制裁面前也显得脆弱不堪,因为在关键零部件和核心科技严重依赖美国。中国的通讯和互联网领域都离不开美国高通、Intel、微软、甲骨文等公司的芯片和基础软件。甚至中国芯片界今年的一个大新闻竟然是中国终于可以买到ASML的新一代大型光刻机,在很多核心的领域,不但不能制造有时候连买都成为问题[2]。
有人提到,美国对于中兴如此严厉的制裁,要当心中兴无法继续产品制造时,会彻底退出产品市场转而成为NPE(非实施主体)。就像曾经的诺基亚一样,当中兴成为一个彻底的NPE时,反而会对美国企业乃至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通信全产业链企业造成冲击。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免让人想到中国通讯领域的另一家巨头企业——华为。如果华为作为一个NPE又会对业界产生怎样的冲击呢?
首先来看华为的业务发展,华为在全球170多个国家都有业务,公司的员工总共约15万人。从业务覆盖面和员工人数来看,若通过同样的方式制裁华为,影响面将更大。
根据科睿唯安近期发布的《2017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中文版报告显示(文末链接可获取70页全文报告),华为成为通信行业唯一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与诺基亚、爱立信等企业比肩。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华为继2014年、2016年上榜之后,此次第三次登榜,成为中国大陆唯一一家上榜企业。再次充分验证了其“满足全球需求的全球回应”公司战略以及一家国际性创新企业所应有的创新实力。在科睿唯安去年发布的《2017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报告中,华为被列为中国第一梯级的创新机构。
我们不妨再来回顾一下华为这30多年的创新和创新保护的历程。创新不能是无源之水,那么源泉必然是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既然2014年、2016年和2017年华为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一家全球创新百强企业,我们就来看一看华为对于研发的投入。以2016年为例,华为销售营收5216亿元,研发投入高达764亿元,占比高达14.6%,位居中国企业第一,全球第八,已经超越了苹果公司。在人力的投入方面,上面提到的15万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约46%。
华为并非是自己闭门造车式的研发,而是主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开放式创新。早在2000年之前,华为就广泛地开展了与国际巨头公司的联合开发,并设立有联合实验室。并且这样的国际合作和研发一直在持续着。著名的“一个人的研究所”(华为为意大利的微波专家设立,现在已经是多人团队)也足以说明华为对于创新和人才的重视。
在1995年华为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在1997年就开始了美国的专利申请。可以看到由于较早参与了国际舞台的竞争,华为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起步很早,并且从一开始就比较重视国际布局。早在2002年华为的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就突破了1000件,在中国连续7年蝉联第一。在2008年,华为PCT的申请量达到了全球第一。再看华为连续上榜全球百强的年份,2016年华为PCT的申请量为3692,位居第二;2017年华为PCT的申请量为4024件,位居第一。
华为对于创新的保护不仅仅体现在专利的申请和地域的布局,还包括了标准必要专利的专利策略。华为通过广泛的参与标准组织以及积极提交标准提案,逐渐成为标准必要专利的重要持有者之一。在2001年华为递交的标准提案不足20份,而在2015年提案量已经超过5400份。同时,华为已经加入300多个标准组织、联盟和社区,企业专家担任重要职位超过280个,并在2016年当选IMT2020 FG主席。
持续的研发投入、着重保护研发成果以及合理的专利保护策略使得华为在专利领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在2015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了769件专利。由此可以管窥这个年轻的通信公司在专利领域的成长和实力。
显然,如果华为成为了NPE对于业界的影响将更加巨大。当然这一切也仅仅是一种猜想和分析。
中兴事件,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事件必然会开创性地让中国更加专注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势必会向高科技行业进行倾斜。
注释:[1] [2] 引自“专利分析与布局”微信公众号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2017全球百强创新机构》中文版报告
https://pan.baidu.com/s/14XQ_RfcEo6RnbNgbi0q-vw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科睿唯安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推荐阅读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cn 中文网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