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原标题:企业每年放弃的专利比申请的还要多
对企业来说,专利产生不了收益,每年还要交维护费,但成本又得控制。于是,就出现了放弃的专利和申请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无奈局面。
专利数量在增加,但企业却未必高兴得起来。
9日上午,科技界小组讨论会场上,一谈到专利,来自企业的委员们就被戳中了痛处,忍不住倒起了苦水。
“我们每年放弃的专利量和申请的量都差不多。”攀钢集团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孙朝晖委员声音不高,语气无奈,“维权真的很难。你明知道他在侵权,但你拿他没办法。特别是工艺专利,取证非常难。”
孙朝晖告诉记者,工艺专利,就仿佛从A地去往B地的特殊路径。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总有一条路快捷、方便且成本最低。他回忆说,其所在的攀钢曾用7年时间,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攻关钒氮合金产业化技术,一直默默无闻,鲜有人问津。2001年到2005年,是市场推广期,“也比较安静”。2005年之后,产品开始挣钱了。“一下子,全国到处都是这个东西!”孙朝晖摇了摇头,“人家肆无忌惮地侵权,你没办法。”
虽然专利在手,但他们仍感到维权困难。专利本就是充分公开的技术,一家企业若想模仿,私底下找到专利持有企业的工程师“点拨”那么一两次,就可以进行技术重现。但专利持有方若要起诉侵权,就得给出证据——“人家根本不让你看生产过程,你怎么找证据?”孙朝晖建议,能否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中采用举证倒置法,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设。
被称为“玻璃女王”的蓝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群飞委员也有同样的苦恼。听到有人谈论专利,她扭头跟旁边的委员抱怨:“我辛辛苦苦做了好几年,成功了,侵权就全上来了!”
周群飞自己的手机摄像头用到了蓝宝石工艺,这也是她企业的技术亮点之一。有委员好奇地问道:“怎么做到的?”“都要技术。比如蓝宝石的透光率没有玻璃好,我们要用增透膜提高透光率,正反面都要镀膜,膜层不能脱落,附着力要好,非常难!”她念叨着,“我们开发技术很费劲,结果人家去供应商那里买设备,在我这里找几个人,就能做了。接下来,我就要开始打专利官司了!”
企业举证难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法庭虽有,但不够多。2014年起,我国北京、上海、广州陆续建立知识产权法院,又在多地陆续建立知识产权法庭,加强了知识产权专门审判力量。“可能还需要更多、更专业的人来进行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孙朝晖说。
对企业来说,专利产生不了收益,每年还要交维护费,但成本又得控制。于是,就出现了放弃的专利和申请的一样多甚至更多的无奈局面。
“我们知识产权的维护费用已经涨到每年600万元,再也支撑不了了。每年我们会把前面的专利梳理一遍,不核心的就放弃。其实专利战略很重要的前提是专利群。”孙朝晖表示,知识产权保护的环境确实在好转,但企业期待着能更好。“我们就是希望知识产权能真正得到尊重。”
来源:科技日报
记者:张盖伦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推荐阅读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科技日报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