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产业行业政策诉讼TOP100招聘湾区IP动态职场人物国际视野许可交易深度专题活动商标版权Oversea晨报董图产品公司审查员说法官说首席知识产权官G40领袖机构企业专利大洋洲律所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国际视野
豆豆8年前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原标题:日、德、美、中各国“工业4.0“们的核心差异


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后,“中国制造2025”经常在各个场合被提及。与此同时,日、美、德国的“工业4.0”概念也常常被与“中国制造2025”一起被提及。它们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在巨大的工业基础差别下,彼此又有哪些不同?


大数据与制造的关系


大数据与制造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有3个重要的元素: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1、问题:制造系统中线性或隐性的问题,如质量缺陷、精度缺失、设备故障、加工失效、性能下降、成本较高、效率低下等。


2、数据,从制造系统的5大要素中获得的,能够反映问题发生的过程和原因的数据。数据的获取应该是以问题为导向,目的是去了解、解决和避免问题。


3、知识:制造系统的核心,也就是Know-how,包括制程、工艺、设计、流程和诊断等。知识来源于解决制造系统问题的过程,而大数据分析可以理解为迅速获取和积累知识的一种手段。


大数据与智能制造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为:制造系统中问题的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可以了解问题产生的过程、造成的影响和解决的方式;当这些信息被抽象化建模后转化为知识,再利用知识去认识、解决和避免问题。当这个过程能够自发自动循环进行,即我们说的智能制造。


问题和知识是目的,而数据则是手段。在上图的要素中,把数据换成人,就是“工匠精神”,换成“自动化产线和装备”就是“工业4.0”,换成互联网就成了“互联网+”。


对知识的理解、积累和传承方式差异,决定了各国不同的制造业文化


日本:通过组织文化和人的训练不断改善,在知识的承载和传承上非常依赖人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日本制造业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通过组织的不断优化,文化建设和人的训练来解决生产系统中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日本提出的“以全生产系统维护TPM”为核心的生产管理体系,核心思想:全效率、全系统和全员参与,实现方式主要3个方面的改善:提高工作技能,改进团队精神和改善工作环境。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选择以“精益制造”作为其转型方向。


日本企业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发生问题——人员迅速到场、确认现场、探究现实,并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通过改善避免问题。最后知识落到了人的身上,人的技能提升后,解决和避免问题的能力也就提升了。


对日本企业而言,员工是最重要的价值,对人的信任远胜于对装备、数据和系统的信任,所有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都是围绕着帮助人去工作为目的,所以日本企业从不会去谈机器人换人或无人工厂。但这样的文化在近几年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日本的老龄化使得年轻一代制造业人才大量短缺,没有人能够去传承知识。日本意识到了自己在数据和信息方面的缺失,在日本的工业价值链产业联盟的架构和目标上,19条工作项目中,有7条与大数据直接相关。


日本的转型战略是应对其人口结构和社会矛盾的无奈之举,转型过程中面临许多挑战,首先是数据积累的缺失,其次是日本工业企业保守的文化造成软件和IT技术人才的缺失。


德国:通过设备和生产系统的不断升级,将知识固化在设备上


德国的先进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举世闻名。同时德国人严谨的风格及独特的“学徒制”高等教育模式,使得德国制造业风格非常务实。然而德国很早也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德国不得不通过研发更先进的装备和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弥补这个不足。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德国解决问题的逻辑是:发生问题——人解决问题——将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流程固化到装备和生产线中——对相似问题自动解决或避免。除了生产线追求问题自动解决,德国在企业管理方面也尽可能减少人为影响因素。最好的企业资源管理(ERP)、生产执行系统(EMS)、自动排程系统(APS)等软件供应商都来自德国。大量的信息录入和计划的生成及追溯通过软件完成,尽量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不确定性。


德国对数据的采集同样缺少积累,因为德国制造系统对故障和缺陷采取零容忍态度,出了问题就通过装备端改进一劳永逸解决问题。由于生产线的高度自动化和集成化,整体设备效率非常稳定,另数据进行优化的空间也比较小。


德国依靠装备出口获得了巨大经济回报,但大多数工业产品本身只能卖一次,卖一个客户少一个客户。同时,发展中国家的装备制造和工业能力近两年崛起,德国的市场不断被挤压,2008-2012年德国的工业出口几乎没有增长。于是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其背后是德国在制造系统中所积累的只是体系基础后,同时将德国制造的知识以软件或工具包的形式提供给客户,作为增持服务,从而实现在客户身上持续盈利。德国工业4.0设计框架的核心要素就是整合。


美国:从数据和移民中获得新的知识,并擅长颠覆和重新定义问题


美国在解决问题国产中,最注重数据的作用。客户需求分析、客户关系管理、质量管理、设备健康管理、供应链管理、服役期管理等各方面都大量依赖数据进行。美国企业普遍选择非常依赖数据的6-sigma体系,美国还在21世纪初提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的概念,核心是对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数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进行管理,管理对象为产品的数据,目的是全生命周期的增值服务和实现到设计端的数据闭环(closed-loop design)。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除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外,美国也擅长用知识进行颠覆式创新,从而对问题进行重新定义。例如航空发动机制造业,降低发动力油耗,大多数企业会从设计、材料、工艺、控制优化等角度去解决问题,而通用电气发现飞机油耗与飞行员驾驶习惯以及发动机保养情况非常相关,于是从制造端跳出来转向运维端去解决问题,效果比制造端改善还明显。


中国:选择了精益体系,缺乏数据积累


中国制造业在2000年后质量和管理改革大多选择了精益体系,一方面因为中日文化相似性,更多因为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数据的积累和信息化基础,这个问题目前依然存在


制造中价值链的位置是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各国在价值链布局也不同


生产活动中,价值要素分布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想法创新与需求创造、原材料与基础使能技术、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产品和服务。在整个价值链要素分布中,中国在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环节具有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成本和生产能力方面),但是在其他各环节都处于劣势。不同国家在价值链的分布和布局也不同。


美国:牢牢占据生产要素的上游,努力向下游延伸


美国在生产活动要素分布中,在想法创新和需求创造、原材料和使能技术,以及产品增值服务端具有明显优势。美国工业系统核心竞争力来源于6s生态体系:航天航空(space/aerospace),半导体(semiconductor)、页岩气(shale gas)、智能化服务创值经济(smart ICT service)、硅谷创新精神(Silicon Valley spirit)、可持续人才资源(sustainable talent pool)。


美国白宫在2012年3月提出了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NNMI),在制造业4大领域建立9个研究创新中枢。牢牢掌握工业价值链中价值含量最高的几部分,即使德国的制造设备再先进,中国制造系统再高效,都可以从源头确保核心竞争力。


德国:充分发挥关键装备与零部件、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的技术优势,通过服务增值增强盈利能力与竞争力


德国在关键装备与核心零部件、生产过程与生产系统两个环节有明显技术优势,中小企业为核心的隐形冠军企业和学徒制双元教育,为德国工业提供了扎实基础。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工程专业人才历来被看做德国的经济支柱。然而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导致德国的工业装备需求停滞不前。


德国提出“工业4.0”的核心目的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增强德国制造的竞争力,为德国的工业设备出口开拓新的市场,二是转变以往卖设备而服务性收入占比较小的状态,将重心向产品端向服务端转移,增强德国工业产品的持续盈利能力。


日本:在产品环节丢失大量市场,但产业装备竞争力在向上游转移


以往日本制造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于生产过程和生产系统、产品及服务端。近两年,日本最强势的传统产业汽车和消费电子不断被韩、美、中占据。在背后,其实是日本创新方向的转变,在上游原材料和关键装备及关键零部件领域拥有更多话语权。索尼在丧失消费电子领域老大地位后,在医疗领域取得突破,已经占据全球内窥镜80%以上的市场份额。日本在《2015年制造业白皮书》中,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将加强在材料、医疗、能源和关键零部件领域的投入。


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在10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2015年中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将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作为发展主线,力争在10个重点领域实现突破性发展。


根据之前的分析,作者给中国制造提出的建议:着重填补中国工业基础技术的缺口,改变核心零部件和先进材料过度依赖进口的现状;努力提高生产效率,从粗放生产模式想精益模式转变;重视工艺和制造过程的研究和生产过程的管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研发核心生产设备和智能设备,并对设备的使用进行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同时,要注重原始想法的创新,提升产品的服务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以顾客端的价值缺口为导向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利用增值服务提升中国工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智能制造

作者:李杰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美、中、德、日各国“工业4.0“的核心差异

本文来自智能制造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豆豆投稿作者
共发表文章4690
最近文章
关键词
首席知识产权官 世界知识产权日 美國專利訴訟管理策略 大数据 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商标 商标注册人 人工智能 版权登记代理 如何快速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材料科学 申请注册商标 软件著作权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 专利预警 知识产权 全球视野 中国商标 版权保护中心 智能硬件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躲过商标转让的陷阱 航空航天装备 乐天 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著作权 电子版权 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专利年报 游戏动漫 条例 国际专利 商标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费用 专利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 版权商标 知识产权侵权 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法律和政策 企业商标布局 新商标审查「不规范汉字」审理标准 专利机构排名 商标分类 专利检索 申请商标注册 法规 行业 法律常识 设计专利 2016知识产权行业分析 发明专利申请 国家商标总局 电影版权 专利申请 香港知识产权 国防知识产权 国际版权交易 十件 版权 顾问 版权登记 发明专利 亚洲知识产权 版权归属 商标办理 商标申请 美国专利局 ip 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商标 融资 驰名商标保护 知识产权工程师 授权 音乐的版权 专利 商标数据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法 专利小白 商标是什么 商标注册 知识产权网 中超 商标审查 维权 律所 专利代理人 知识产权案例 专利运营 现代产业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http://www.iprdaily.cn/article_17758.html,发布时间为2017-11-30 10:28:52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回复
    还可以输入 70 个字
    请选择打赏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