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破解知识产权交易规模与风险的"魔咒"
在打造亚太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进程中,上海面临着管理体制多头分散、交易机制相对单一、体量能级还不充分等问题,需要参照各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经验,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思路,进一步提升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规模和能级。
从世界范围看,根据标的物标准化的不同模式,可以把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分为能级逐次提升的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信息平台模式。
其主要职能是促进交易双方信息匹配,提供从发明创造到商业化的一站式服务,包括信息发布、知识产权认证、技术推广、商业化补助、会场展示、教育培训等。新加坡知识产权交易市场、中国香港技术交易所等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其特点是政府支持、风险较小,提供的服务属于交易中心的底层功能,尚未实现知识产权的证券化。
第二种是合同许可模式。
权利人许可授权专利需求方使用知识产权的标的物,但不转让标的物所有权。交易中心和权利人就许可费或知识产权应用提成(债权)达成分成协议。权利人还能对知识产权进一步加以改良或应用,或通过技术银行的专利池机制,持续发酵知识产权尤其是防御性技术的潜在价值。
第三种是衍生公司模式。
交易中心向权利人或合作伙伴提供投资资金,共同成立新公司,并获取相应股份。这种模式往往与高校的技术转移中心联系密切,新成立的公司还可以到三板或创业板上市融资。
第四种是权益融资模式。
权利人将标的物独占许可给交易中心,通过交易中心或其下属公司,设计形成标准化的知识产权单位许可权,以合同约定的价格在一级市场上吸引投资者(风投),过程与首次公开募股有些类似。同时,允许多余额度的单位许可权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
上海要想破解知识产权交易中规模与风险的“魔咒”,既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避免冒进扩张或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要积极通过资本运作,提升交易规模和能级。
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模式选择,应从信息平台模式为主,转向合同许可模式与衍生公司模式为主。上海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不仅要起到撮合交易的平台作用,而且要发挥科技创新的需求引导作用,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智力供给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需求对接起来。为此,可以将部分科技管理的行政审批、技术认定权限下放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功能定位,应由核心功能与延伸功能两大类组成,实现“科技+金融”的双驱动战略。核心功能包括成果信息发布、价格发现、交易转让、大数据分析与再研发及成果转化管理等。延伸功能包括股权投资、质押融资、技术孵化、专利保险、知识产权论坛和人才培养等,旨在扩大交易中心的辐射力,促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的发展。
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运营建制,应以多元股权下的混合所有制为宜。知识产权交易既有相当的竞争性,又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需要依靠大量的前期资金投入,包括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交易中心采用多元股权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建制,既有助于整合现有资源,也能为交易中心提供信用背书,保障交易流程的透明化和规范化。
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建设目标,应秉持国际化、市场化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突出国际化,推进创新主体运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能力建设,充分利用人民币国际化的契机,形成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交换平台,实现股权跨国并购的可自由兑换等。体现市场化,完善知识产权投融资政策,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业务。坚持专业化,在为知识产权标的物插上金融翅膀的同时,做好交易风险防范与管控。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凌 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IPRdaily.cn LoCo
校对:IPRdaily.cn 纵横君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本文来自解放日报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