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 Daily,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新媒体
426.cn,60万知识产权人的上网首页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 立场#
来源:智慧芽公众号
4.27日,智慧芽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名为《Uber这样“搞专利”,滴滴知道吗?》的原创文章,对于Uber与滴滴的专利布局特征进行分析。文章很快被多个媒体转载,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不同的声音,其中有一篇网友小Q的投稿为滴滴表示不服,详细分析了滴滴的专利布局。作为专业的IP服务平台,我们欢迎不同角度和观点在智慧芽自由表达和碰撞,在此刊登小Q的投稿,从另一个角度看待Uber和滴滴两个科技新贵的专利PK。
4月27日,微信看到一篇名为《Uber这样“搞专利”,滴滴知道吗?》的文章,里面提到 “尽管打车软件行业有其专利特殊性,但在迈向行业生态的路上,(滴滴)更不能作为技术的‘伪君子’,而是要在专利蛮荒时代就尽早进行专利规划和布局……”。滴滴在专利方面到底如何?是在蒙头大睡,还是暗自发力?笔者颇感兴趣之余,也去检索了滴滴的专利情况,发现一些有趣的点颇值得关注。
PK1:启动速度
众所周知,滴滴2012年才正式成立,时至今日已经成为中国本土移动打车领域毫无争议的第一。在短短的4年里(2012-2015年)[1],滴滴拥有116族已经公布的中国专利申请(数据来源于SIPO)[2],2件已经公布出的PCT申请[3],国际公布号分别为WO 2015/161828 A1[4](国际公布日期为2015年10月29日),WO 2016/019857 A1(国际公布日期为2016年2月11日)。
图1 滴滴成立4年内历年专利申请(单位:专利族)
如果要比较成立后同时段的专利申请趋势,就会发现一些有意思的事。我们看Uber在成立4年后有哪些专利申请呢?
Uber在创立的前4年时间里(2009-2012年),一共申请了14族美国专利,其中2010和2011年,Uber没有专利申请。
比较创始后的前4年,Uber仅专注于其当时主要业务布局地的美国本土,专利申请数量有限,这很符合Uber当时积极拓展美国市场的发展策略。滴滴在创始后的前4年,专利申请尽管也集中于主要业务布局地的中国,但已经在有限的时间里拥有了2件PCT申请,且专利申请总量已经超过百族量级。
这说明与同时段的竞争对手Uber比较而言,滴滴不仅同样重视本土专利申请,通过快速的本土专利布局来保障自己在母国市场的发展,而且在数量上还有所超越;更有意思的是,滴滴的国际化布局步伐比起同时段的Uber来说,起步更快。
如果考虑到发明专利存在最长18个月的公开期限,以及滴滴自身的专利申请公开策略,从滴滴2014年、2015年递交中国专利申请和PCT申请的快速增长势头来看,他们很可能还有一大波申请正在即将公开的路上。2016年2月11日公布的WO 2016/019857 A1也极可能预示着后续滴滴还会有一批PCT申请会被公开。
PK2:PCT撰写质量
既然滴滴已经公布出了两件PCT,就有必要考察一下它们的专利质量。检视滴滴的这两件PCT公布文本,可以发现,WO 2015/161828 A1 名为“管理供给与服务的系统和方法”(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supply or service),英文文本,长达70页,其中正文文本52页,附图17页,附图数量22幅。
图3 WO 2015/161828 A1的一张示意图
而WO 2016/019857 A1名为“服务派发系统及方法”(Servic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ethod),中文文本,长达121页,其中正文文本91页,附图29页,附图数量31幅。
图4 WO 2016/019857 A1的示意图之一
从专利撰写规模来说,滴滴显然对这两件文本很长的PCT申请下了极大的功夫。相比于业内常常吐槽的一些国内不足十页的“千元包过”专利,这样的撰写规模意味着这绝不是单纯为了快速廉价获得授权而进行的“面子申请”。很多专利审查员遇到这样的超长专利往往就知道,未来会和他/她反复讨价还价的主儿来了。
作为对比,笔者通过智慧芽数据库[http://analytics.zhihuiya.com/ [检索式:Uber Technologies;检索时间:2016年4月28日]]下载了Uber的PCT申请的公开文本,共26件,统计计算了这些文本平均每件的页数,取整为47页/件,包括示意图。如果比较滴滴目前公布出PCT文本的平均页数,Uber每件比滴滴少了48页……
好吧,滴滴把专利这么玩,Uber知道吗?
PK3:技术视野
看完滴滴专利质量,再来看这两个PCT的专利构成。根据已经公开出的滴滴PCT申请文本,可以发现滴滴的这两个超大专利申请,都有不止一件中国专利申请作为基础。
表1 滴滴PCT专利申请的在先申请情况
可以看出,滴滴申请PCT的策略是将已经申请的技术联系紧密的中国专利进行组合,合并为一个成体系的、大发明专利之后再进行撰写、递交。如果考虑到滴滴这4年来超过百件的中国专利申请,以及其专利申请势头,未来滴滴类似的PCT申请很可能还将显著增加。
这意味着滴滴不仅重视专利的国际化布局,而且甚至比Uber还要重视国际专利布局的质量。
这说明滴滴的专利战略是极具国际视野的,而滴滴能这样玩,更反映出他们并不像一般人们印象中那样只是“商业型的滴滴”,而是高度重视研发并且有着充足技术发明成果储备的现代互联网企业。
查看滴滴目前公布出的专利技术分布景观,也能得到这一结论。
图5 滴滴专利申请技术分布景观
可以看到,滴滴的专利申请涉及到了订单分配、运力调度、地图定位、车辆监控和定价支付等,可谓遍布移动出行的整个技术领域。大数据时代的滴滴,更是引领了智能交通、美好出行的潮流,在用户画像、数据预测等领域积极部署抢占技术的高地,这也说明滴滴的技术研发实力与其积极进行专利保护的实际。
PK4:专利战略
谈到这里,笔者想起Yahoo!的例子。事实上,已经发展了4年多的滴滴,在专利领域也许和Yahoo!走过的路非常相像。
图6 Yahoo!历年专利申请(单位:专利族,数据来源于智慧芽)
Yahoo!在2005年以前并不重视专利申请。如上图所示,在1999-2004年间,Yahoo!一共才递交了25个专利族的申请。从2005年开 始,Yahoo!开始重视自身的专利申请工作,并开始大力建立完善自身专利挖掘和申请的流程。相比1999-2004年间,在2006年一 年,Yahoo!的专利申请量就超过了前些年的总和。从此,Yahoo!的专利申请工作迅速走上了轨道,并逐年增加,很快就累积了数千个专利族。
滴滴在创立之初的2012-2013年,在专利申请方面步伐较慢是事实,不过近两年他们的表现已经说明,滴滴不仅开始高度重视专利战略,并且已经与国际接轨。这意味着他们拥有了一流的内部法务和外包服务团队。参看Yahoo!的专利申请数据,我们也应该能看到未来滴滴在这方面发展的一些影子。
总结:Uber的玩法,滴滴知道的不要太多
通过滴滴与Uber专利策略和一些战术细节的对比,可以发现新锐的互联网企业重视专利申请,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和特征。前文的数据和信息显示,作为Uber竞争对手的中国本土企业,滴滴在专利策略的启动速度、执行高度、申请数量、海外布局质量等多个方面,应该说并不落后于同时段的Uber,在很多方面还有着显著的超越。
那么这就回答了那篇文章标题提出的那个问题:对于Uber在专利方面的玩法,滴滴到底知不知道?从滴滴的数据和表现来看,笔者认为,滴滴不仅知道,而且知道该怎么和Uber来玩——做好技术研发,积极进行高水准的国内外专利布局——做好自己,来应对来自外界的风浪。
滴滴目前无论从业务还是专利方面,都在积极走向海外。面对Uber进驻中国的直接竞争,作为本土企业的滴滴“把战火烧到对手后方”的策略无疑也是值得称道的。
[1] 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4月28日。
[2] http://www.pss-system.gov.cn/sipopublicsearch/search/searchHome-searchIndex.shtml [检索式:滴滴(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OR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检索时间:2016年4月28日]
[3]https://patentscope.wipo.int/search/zh/search.jsf. [检索式:BEIJING DIDI INFIN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MITED;检索时间:2016年4月28日]
[4]国际申请号为PCT/CN2015/077389。
[5] 国际申请号为PCT/CN2015/086075。
[6][http://analytics.zhihuiya.com/ [检索式:Uber Technologies;检索时间:2016年4月28日]
来源:智慧芽公众号
编辑:IPRdaily 彭莹
IPRdaily致力于报道国内外最新、最热的知识产权产业动态,努力为创新、创造、变革者提供最专业、最高效、最具价值的信息交流分享协作平台,同时也是资本机构在知识产权领域投融资的第一入口。
IPRdaily的小伙伴期望能与你们互动交流,如果你们想
寻求报道,可发到baodao@iprdaily.com;
稿件投稿,可发到iprdaily@163.com;
想与小秘书本人聊天,微信号:iprdaily2014(添加验证请说明供职单位+姓名)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