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中国专利
IPR Daily,全球视野的知识产权新锐媒体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披露,自2011年起,中国专利部门受理的专利申请量已超过了日本和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一大专利申请国。2015年国内专利数量继续保持显著增长,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首次超过100万件。而与此同时,美国在2015年专利数量却迎来这么多年来首次下跌。如今,中国在专利数量上远超美国。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增长,是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科技扶持力度持续加大的表现和结果。但在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迅速膨胀的背后,仍存在着诸多隐忧和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近些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按照学者们的测算,如果以全要素生产率(TFP)用来衡量技术创新程度,一般与专利数量成正比关系。然而,随着中国专利的增加,TFP增长却在减少。2000到2007年申请专利数开始增长,当时TFP平均值为4.9%,而2008到2011年,申请专利数增长迅猛,首次超过100万件,而TFP则降低到了2.3%。
在专利数量膨胀的同时,科技创新的贡献率却出现了下降,这种悖论的出现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是一件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从专利本身来讲,至少还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专利质量不高。专利申请数量猛增的背后,是中国专利整体质量较低、“虚胖”严重的现实。在很长时期里,我国在专利类别上,含金量较高的发明专利数量只占1/3左右,远远低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在有效期限方面,法律规定有效期长达10年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在中国的平均有效期只有3到4年。原本长达20年有效期的发明专利,在中国也只有6年左右的寿命。
二是专利转化率低。专利只有转化成生产力才有意义,否则就会变成“纸上谈兵”的垃圾专利。然而,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专利技术转让实施率(即全国专利技术转让合同数量与全国专利授权数量之比)竟然只有0.29%,这与发达国家5%左右的实施率存在巨大差距。大量专利不能顺利进入市场应用,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因为缺乏实用性,有的是因为效益无法预测导致企业不愿购买。但最重要的则是在专利与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组织和孵化机制,使许多专利一出生就被束之高阁。
三是专利保护体制不全。在我国,虽然已初步形成了以《专利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法》为核心的专利保护法律体系,但各种侵权行为仍大量存在,严重损害了发明人的权益。不仅如此,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专利保护意识薄弱,被恶意侵权的事件频频发生。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平均每1.3亿美元出口中仅有1件国际专利申请,而中国当年的国际专利申请量也仅为美国的27.5%,与美日等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四是专利行业分布很不均衡。国内大部分专利集中在电子通信领域,在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企业中,涉及电子以及通信领域企业超过半数,但在光学、发动机、运输、半导体、基础通信程序、音像技术、医学技术等7个领域专利分布数量并不高,与国外形成明显差距。
由此可见,中国虽然已成为“专利大国”,但离”专利强国”仍差距甚大。中国的专利技术要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就要做到:首先,大力鼓励专利中介组织和孵化机构的发展,规范收费标准和服务流程,健全公共专利信息基础设施,在专利和市场架起一座信息畅通的桥梁。其次,加快完善专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各种侵权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激发全民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最后,要建立开放竞争的市场体制,让市场机制在专利技术的优胜劣汰中发挥主导作用,使企业在提高专利质量方面尝到更多甜头,激发全社会创新的热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作者: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IPRdaily王梦婷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