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知识产权推动国家国家表演
IPR Daily,全球视野的知识产权新锐媒体
戏剧编剧荒?剧本荒?莫慌!
剧本荒、编剧荒,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随着戏剧市场的不断增容和扩大,剧本荒的情况在戏剧领域显得尤为严峻。戏剧编剧有多缺?为啥缺?
扩大的戏剧市场和短缺的编剧之间,矛盾日益凸显
近日,中国剧协进行全国各地的剧本创作和剧作家现状的大型调研活动,发布了《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书中指出,创作机构、院团编剧锐减,编剧人员老化,编剧能力下降……编剧已经成为戏剧发展的瓶颈。这也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戏剧编剧和戏剧创作生态的关注。
专家指出,戏剧剧本荒,早在20多年前就初露端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剧作家集体崛起,他们用立体多元的创作支撑起了中国剧本创作的黄金期。然而,进入90年代,中国剧作家急剧分化,剧本创作开始滑坡,各省市的创作队伍相继进入了萎缩衰退的阶段。
据《中国剧本创作白皮书》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目前全省都没有一个专业戏剧编剧,仍活跃的60岁以下的创作人员仅有5人,且都是业余的;广西坚持一线创作、并能达到国家级层面的剧作家就一两个人,而40岁以下,能独立完成大型剧目创作的剧作家基本没有,只有四五名集编、导、演于一身的中青年剧作家坚持从事小戏小品创作;海南省地方剧种琼剧的编剧队伍“溃不成军”,只有海南省琼剧院有1名专业编剧,其余的剧团都没有编剧……
而在细分的戏曲、歌剧、音乐剧等领域,剧本荒、编剧荒显得更为严重。国内的地方戏发展不均衡:有的地方剧种已经消亡,有的徘徊在消亡边缘,已经无力创作。在迅速发展的音乐剧领域,缺少好的剧作家和剧本,也成为掣肘。而作为舞台艺术皇冠的歌剧,需要编剧具备音乐、戏剧等多种功底,对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大多数歌剧都是有经验的老编剧在操刀,青黄不接的现象十分严重。
可以说,扩大的戏剧市场和短缺的编剧之间,矛盾日益凸显。
剧本荒背后是戏剧市场机制尚未完善、戏剧产业链的尚未形成
戏剧编剧林蔚然在中央戏剧学院戏文系专业毕业后,在《新剧本》杂志担任主编。出于兴趣和工作的原因,她一直坚持写戏剧。去年,她编剧的小剧场话剧《秘而不宣的日常生活》上演,描摹了现代人情感和生活状态。但她坦言,戏文系像她这样坚持做戏剧创作的并不多。“我们一个班19个人,只有我和另外一个还在做编剧。”林蔚然说。
戏剧剧本荒,和青年人才不足有关,即使是戏剧文学专业毕业,也未必选择继续写戏剧。在中国戏曲学院戏文系的教师安莹看来,戏文系的学生真正做戏剧编剧很少。“前五六年,戏文系学生进媒体很多,这两年,学生做影视编剧的多。”安莹说。据了解,即使是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等科班出身的戏文系学生,大多数都会选择转行。留下做编剧的,也有很多转向了报酬更高的影视圈。业内人士透露,同样是编剧,一线的话剧编剧一个剧本可以取得上10万元的报酬,而一线的影视剧编剧一集就可以上10万元。“影视剧的报酬更高,很多好编剧自然转到了影视圈。”
此外,这背后也暴露了国内戏剧教育的短板。安莹也指出,国内的戏剧教育尚未成熟,大学阶段的学生训练不足,还没有达到职业编剧的水准。
当然,作为戏剧编剧的安莹也指出,编剧是技术性极强的手艺人,大部分编剧群体不具备职业编剧该有的职业技能。在这个方面,编剧创作者自身也要反思,提升能力。
戏剧剧本荒,从更深层次而言,是戏剧市场机制尚未完善、戏剧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在戏剧走向市场后,很多剧院和剧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设立专职编剧的岗位。戏剧已经越来越多以项目制来运作,寻找适合该剧的编剧。但可惜的是,随着戏剧市场的扩充,我们相关的配套机制、专业的人才储备没有跟上市场。
戏剧版权机制亟待建立
今年春节,中国的小剧场话剧《黄粱一梦》到法国巡演。这个源自中国唐代传奇小说《枕中记》的故事,将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美学与当代的戏剧表达语汇结合,以中国式哲学的古韵古风引发对现世的思考。《黄粱一梦》由青年编剧、导演黄盈操刀,已经巡演70多场,多次受邀参加国际戏剧节。和黄盈一样,很多青年戏剧创作者本着热爱,一直坚守在戏剧领域。黄盈介绍,除了戏剧本身品质外,好的版权机制也保证了他们团队的创作。比如他被国家话剧院看中的话剧《枣树》,于去年复排上演,并签订了编剧分成的条款。
据介绍,在发展成熟的国外市场,大都有相对完善的戏剧版权机制。每演一场,就有相应的版权收益,给知识产权者尊重,也有利于甄选真正的好剧。“你的戏能够长久演,就可以获得长久的版权费。”安莹说,在目前国内戏剧界,很多时候都还没有版权的概念,这一课亟须补上。
此外,要解决剧本荒,也要鼓励更多年轻人进行戏剧创作,给年轻人提供舞台,形成良性的体制机制。《新剧本》杂志在成立30周年之际,推出了青年编剧人才培养计划,面向全国青年戏剧创作人才,计划选拔30名青年戏剧创作人才进入计划当中,着重培养青年编剧的全方位编创能力,为青年编剧的今后发展作铺垫。北京剧协驻会副主席杨乾武提到,未来北京剧协将继续加大力度推新人新作,打造以剧作家为中心的剧场,让更多好的剧本能够有机会呈现在舞台上。
而国家大剧院、国家话剧院等专业机构,也在积极推动戏剧青年力量的培养。国家大剧院成立了话剧团,国家话剧院近日推出的小剧场话剧,更多采用了年轻力量。话剧导演田沁鑫多年来都十分注重年轻人的培养,在话剧《北京法源寺》中采取了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新生代。由她监制的话剧《英雄24小时》全部采用了年轻创作力量。
此外,学校教育同样重要。专业戏剧教育应与实践相结合。编剧训练营、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也有利于年轻编剧的成长。更重要的是,戏剧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其中。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珏
编辑:IPRdaily王梦婷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