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产业申请专利专利申请专利申请专利申请专利申请科技科技律师事务所 专利布局难奏效Uber中国市场先发优势缩水|产业|领先的全球知识产权产业科技媒体IPRDAILY.CN.COM
返回
顶部
我们已发送验证链接到您的邮箱,请查收并验证
没收到验证邮件?请确认邮箱是否正确或 重新发送邮件
确定
产业行业政策诉讼TOP100招聘湾区IP动态职场人物国际视野许可交易深度专题活动商标版权Oversea晨报董图产品公司审查员说法官说首席知识产权官G40领袖机构企业专利大洋洲律所

专利布局难奏效Uber中国市场先发优势缩水

产业
阿耐9年前
专利布局难奏效Uber中国市场先发优势缩水

IPR Daily,知识产权第一新锐媒体

专利布局难奏效Uber中国市场先发优势缩水


先是一份刚刚公开的专利暴露了其行踪,而最新消息则显示,海航集团宣布将在2016年与中国优步以及Uber Global携手打造无缝连接的出行平台。


对于Uber这个一直企图将业务触角延伸至各个产业链的出行“巨头”来说,一切皆有可能——这种想象也在不断刷新其天价的估值;不过,政策上接连碰壁、法律上的诸多隐患未除、市场上滴滴快的、Lyft等竞争对手的联合围剿都给Uber的前景蒙上了一层阴霾,在这种情况下,具有“先发优势”的专利能否成为Uber反击的一个武器?


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来看,由于这个行业的专利特殊性,很难说在时间上占据优势的Uber就能够掌握最终的主动权——而这对其此后的盈利能力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屡败屡战的专利布局


种种迹象显示,Uber在愈发密集地编织自己的专利之“网”。


公开检索显示,以Uber公司等相关名义申请的专利有88件,知识产权专业人士、美的集团中央空调事业部相关负责人陈得宗指出,Uber的专利申请有着明显的时间节点,起初几年的申请力度较小,从2013年开始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


同年,这家在2009年成立的公司业务迅猛提升,据当时的媒体报道,2013年12月31日新年前夜Uber当天收入同比增加了367%,覆盖的市场比2012年多出42个,不过隐患也渐渐埋下了伏笔,2012年,三个对手就悄然而至:Lyft、滴滴打车、快的打车都在这一年成立了。


根据检索结果,合并之后的滴滴快的通过“北京滴滴无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杭州快迪科技有限公司”共申请专利112件,第一件专利于2014年4月24日申请,名称为“基于城市叫车需求分布密度的出租车运力调度系统”。“相比之下,Uber的部分专利申请时间早,成为行业基础专利的可能性更大。”陈得宗指出。


与此同时,Uber的专利集中在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欧洲以及中国这些核心市场,而陈得宗同时也指出,需要注意的是,其尚有25件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处于国际阶段,最终有可能进入任何一个国家。“不管是从申请时间还是行使范围来看,Uber的专利相对于目前的竞争对手肯定更加有力。”


据了解,Uber的专利申请集中在动态地理搜索、智能服务系统、用户反馈、信息推送、屏幕显示、收费系统以及数据处理等领域,这似乎覆盖了打车业务的许多环节,但现实情况却是,这些专利尚无法起到“保护”作用。


根据此前《彭博社》的报道显示,Uber或公司创始人2013年至少在美国提交了13项专利申请,调价模式专利是其中之一,但当中10项专利申请已经被美国专利和商标局驳回,有的是因为“过于明显”,有的则是覆盖的内容不受保护。


此次切入“在线旅游”市场的相关专利也同样引发质疑。


专利资料显示,此项专利公开时间是在2015年12月24日,但仍未获批,专利发明者为Howard David Jaffe,是Uber全球采购和供应链业务掌门人,该专利指出是一种系统和方法, Uber设想借此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出行服务,其中包括机票、酒店和Uber用车服务的价格明细。


“这看起来并不能成为一个专利。”一位国内打车软件相关人士就指出,大家都可以这样去做,在技术上和操作上并不存在什么特别之处。


行业专家也持相同的态度,易观国际分析师张旭就表示:“模式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已经有很多其他领域的先在者,比如你通过百度地图也可以进入这样的服务链条,Uber的只不过是加入了自己的用车服务而已。”


即便是在法律人士看来,这个专利也更像是一种商业方法,“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商业方法的专利获批都有很大的难度,比如银行和期货等行业,有很多类似专利一直都存在很大争议。”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专利代理人谢 认为。


这或许也是业内对Uber的专利布局不以为意的原因所在,就像谢 所说的,打车软件这个行业特点决定了专利的特殊性,“基于商业策略和方法的专利对于竞争来说是最有效的,比如软件方面的体验和定价策略等,但这方面也恰恰是很难被确权的。”


因此,Uber尽管在专利申请上屡战屡败,却又不愿意轻易放弃,《福布斯》杂志网络版引用美国专利市场研究公司Envision IP执行代理人毛林·沙哈(Maulin Shah)的说法,Uber希望支付额外的费用让那些专利审查员们再次审核其提交的11项专利申请


“这些专利目前并非完全否定,还有博弈的空间,而结果或许也会影响整个行业。因为行业的基础专利可能大多在Uber手上,对其他竞争对手来说,专利问题始终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剑。”陈得宗指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行业属性,某家企业想通过专利壁垒而实现行业垄断的可能性不大。


先发未必制人


毫无疑问,Uber已经成为共享经济的明星代表,但在专利蛮荒的市场,这种优势并不能一劳永逸。


这一点,正如达特茅斯大学塔克商学院市场营销教授彼特·戈尔德(Peter Golder)所说的,“先发优势并不一定能稳住消费者,一段时间里的领先者未必会成为最后的赢家,Netscape和MySpace就是最明显的先例。”


事实上,Uber也正在不断遭受后来者的市场瓜分,Lyft新增的Lyft Plus高端服务业务,把触角伸向了Uber具有更高盈利水平的细分市场;与陌生人拼车的应用Hitch;提供点钟租车服务的Getaround和Relayrides;与此同时,一些城市的出租车司机正计划成立自己的组织;甚至如一些人所预测的那样,苹果可能会以克隆其他流行应用程序的方式,植入叫车功能,ApplePay就是前车之鉴。


即便现在,如戈尔德所说的“Uber可能会像任何类型的中介一样被技术挤出市场”的质疑或许还只是被投资者一笑而过,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Uber的营收正在受到“价格战”的侵袭,就像著名的估值和财务专家、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埃斯瓦斯·达莫达兰(Aswath Damodaran)所言,对于Uber来说很难建立巩固地位,不像科技类企业那样赢家通吃,“竞争已经迫使Uber降低在一些城市的提成,我认为这也会是未来的趋势。”


单纯依靠供需匹配的出行业务很难成为Uber的业绩推手,这些变相的“份子钱”也难以支撑Uber的未来蓝图,一位业内人士就指出,“打车软件并不能通过单纯的打车业务来获得盈利,投资者更看重的是远期的商业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切入在线旅游也是变现的一种尝试,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李宇恒认为,Uber依靠叫车软件这一爆款进军在线旅游,是由一个产品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转变,体现了Uber打造平台公司的野心。“倘若Uber Travel这一系统能够顺利运行,Uber将依靠该系统的数据信息优势对其他竞争对手构成业务壁垒。”


不过,在滴滴出行副总裁、商业事业部总经理朱磊看来,这个效果或许有些夸大了,他认为在线旅游只是Uber一个小范围的试点,并不会成为一个战略性的业务。


“旅游行业涉及过多的环节和利益节点,出行在其中并没有太大的权重来重构整个产业,因此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朱磊指出,“细分的场景,比如酒店、物流等,需要更精确的服务才能做出附加值出来,需要很长时间的变现过程。”


但是,与之相对应的是,Uber的天价估值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些还看似遥远的“合理”想象,甚至其拥护者认为市场的估值还过于保守了,比如有媒体报道,来自标杆资本(Benchmark Capital)的比尔·科尔利(Bill Gurley)表示,公司的估值可轻松达到1500亿美元;另一名董事比尔·马里斯(Bill Maris)更是抛出了2000亿美元的天文数字。


对于现在的Uber来说,这些似乎还属于可望而不可及的“未知数”,“对于打车软件来说,只有当活跃用户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变现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现在还处于补贴阶段,入口属性大于变现属性。”张旭认为。


这一点也得到了朱磊的印证,后者明确指出,“商业变现的阶段还没有到,竞争还没有结束,补贴还将继续。”朱磊说,另一方面,变现应该基于优势资源,比如试驾、购车的支持服务等,“要考虑投入产出比,就要考虑两方面,巨大的行业,巨大的优势,基于这两点来选择切入口。”


亦步亦趋的中国市场


如果说商业变现还是Uber需要应对的全球性远虑的话,那么在当下的中国市场则面临着棘手的“近忧”。


在最初的商业模式中,Uber的竞争法宝并非价格,反而会是一般出租车的两倍左右,节假日的时候甚至会更高,“对于Uber的营收模式来说,成熟市场是可以做的,但是在中国市场,消费者习惯的是互联网免费的文化,所以商业模式完全不同。”朱磊指出。


这种差异化来自于方方面面,也迫使Uber在中国市场要打破之前行之有效的“路径依赖”,就连Uber创始人、全球CEO特拉维斯·卡拉尼克(Travis Kalanick)都指出,“中国和世界其他地方太不一样了”,为此Uber称将为中国业务史无前例地设立单独实体、单独管理机制和单独总部。


但至少在目前的中国市场, Uber与对手依然相差悬殊,滴滴出行在2016年1月11日当天公布的2015年全年订单数显示,在过去一年里,滴滴出行全平台,包括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巴士、试驾、企业版订单总量达到14.3亿,超越了已成立6年的Uber刚刚在2014年圣诞节实现的累计10亿订单数。


“滴滴快的更有可能快速实现数据变现,至少在中国市场是这样,因为滴滴快的提供的出行服务范围更广,用户规模更大,手上拥有的数据资源更多,并且有‘国产’情怀做支撑。” 李宇恒认为,Uber在中国市场的劣势显而易见。


或许也正因此,Uber在中国市场呈现出来的状态,更多的是像朱磊所言,“亦步亦趋,被动跟进。”


2015年12月7日,滴滴出行宣布12月12日正式推出卖车业务,朱磊透露,滴滴快的会持续对汽车相关领域,包括汽车销售、金融和后市场等的领域进行探讨和尝试;此后12月21日,Uber宣布将与广州汽车集团在股权投资、汽车销售、维修保养、二手车、汽车信贷、保险及租赁以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等方面开展战略合作。


与此同时,面对中国本土竞争对手的“烧钱大战”,Uber也似乎没有休战的准备,在此前的“2016年战略发布会”上,中国优步战略负责人柳甄就表示,Uber在伦敦运营3年才盈利,“我们不在乎现在营收多少是否盈利,更看重的是营收趋势。”另外她还表示优步在中国的投资额可能将远超此前计划的63亿元。


但在一些业内人士来看,Uber在中国市场的前景并不乐观,知名观察家、雄心资本发起人王冠雄就撰文指出,Uber在融资能力、执行力、政府关系等诸多竞争层面都落后于滴滴快的,再加上传说中的“外资互联网之中国魔咒”的因素,“Uber在中国市场败局初现,互联网专车的市场份额已定。”



来源:中国经营报

编辑:IPRdaily 王梦婷

阿耐投稿作者
共发表文章7163
最近文章
关键词
首席知识产权官 世界知识产权日 美國專利訴訟管理策略 大数据 软件著作权登记 专利商标 商标注册人 人工智能 版权登记代理 如何快速获得美国专利授权? 材料科学 申请注册商标 软件著作权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专利侵权纠纷行政处理 专利预警 知识产权 全球视野 中国商标 版权保护中心 智能硬件 新材料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躲过商标转让的陷阱 航空航天装备 乐天 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 著作权 电子版权 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 中国专利年报 游戏动漫 条例 国际专利 商标 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费用 专利管理 出版管理条例 版权商标 知识产权侵权 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法律和政策 企业商标布局 新商标审查「不规范汉字」审理标准 专利机构排名 商标分类 专利检索 申请商标注册 法规 行业 法律常识 设计专利 2016知识产权行业分析 发明专利申请 国家商标总局 电影版权 专利申请 香港知识产权 国防知识产权 国际版权交易 十件 版权 顾问 版权登记 发明专利 亚洲知识产权 版权归属 商标办理 商标申请 美国专利局 ip 共享单车 一带一路商标 融资 驰名商标保护 知识产权工程师 授权 音乐的版权 专利 商标数据 知识产权局 知识产权法 专利小白 商标是什么 商标注册 知识产权网 中超 商标审查 维权 律所 专利代理人 知识产权案例 专利运营 现代产业
本文来自于iprdaily,永久保存地址为http://www.iprdaily.cn/article_11743.html,发布时间为2016-01-23 15:25:05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

    我也说两句
    还可以输入140个字
    我要评论
    回复
    还可以输入 70 个字
    请选择打赏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