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 Daily,知识产权第一新锐媒体
【小D导读】
上周颁布的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明确了“专利代理专业人员”这一职业,在专利代理行业发展了三十余年后,专利代理人终于有了“名分”。
「名分」是别人给的,仅代表外界对这个职业的初步认可,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每种职业的人里又会再分出个三六九等,所以,我们不能仅满足做“有名分”的代理人,还要做“有身份”的代理人。那什么样的代理人才是“有身份”的代理人?
回答这个问题前,先明确另一个问题:代理人是怎样一类人?归根结底,代理人是手艺人。对手艺人而言,声誉是“命根子”,没有声誉,无以立足。具体到代理人,如果没有声誉,客户怎么能把自己的技术成果托付于你?所以,具有良好声誉的代理人才能成为真正“有身份”的代理人。
代理人声誉无用论
俗话说:手艺人越“老”越吃香,所以很多资深医生仍在坐诊,很多资深律师仍在执业。但在IP圈,代理人们在从事一段时间的实务工作后,往往退离一线,选择转型。很多代理人在入行时接受的前辈指教是:“熬几年,以后自己开所,或者去大所做合伙人,或者去甲方做管理。”所以实务工作只是被当作过渡,而不是值得一直去做的事情。
代理人转型后,有时也需要声誉,但这时的声誉和作为代理人的声誉就是两码事了,他们可能会去读个JD或MBA,重新开始,偶尔写点文章,参加些会议,没人会在乎他们的实务做得怎么样。这也难怪现在有些合伙人一方面发表着高屋建瓴的大论,另一方面却任由不入流的案子挂在他的名下。这么看来代理人的声誉似乎没什么用,难免有人觉得也就没有积累的价值了。
对代理人来说,如果打算转型,代理人声誉对他可能不那么重要,所以也就没有积累声誉的动力。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转型,那些没有机会转型,又不愿意一直做下去的人,要么一直纠结,要么就转行,换一个行业重零开始,这个代价是很大的。
代理人为什么要转型
对于转行,这里不过多讨论。对于转型,这里就有一些可说的:有很多导致转型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酬劳低和工作强度大。代理人年轻的时候可以拼体力,多加班,收入还算凑合。随着年龄的增长,结了婚,有了孩子,支出逐渐上升,收入却没同步,也不再能拿那么多时间去加班,这时要想平衡生活与工作,不得不另谋出路。
代理人的酬劳主要来自服务费提成,酬劳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服务费低,知识产权的价值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被充分认识。十几年前吃碗面只要5毛钱,现在5块钱都不止,但这段时间专利业务服务费却一直没怎么涨,实属业界良心。
另一方面是提成比例低。知识产权业务可以粗略分为支撑部分(流程和管理等)和实务部分,业务的价值主要来自代理人完成的实务部分,但代理人却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服务费。过去,事务所掌握着业务资源,因此事务所在提成分配问题上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同时,因为事务所的数量较少,在提成问题上事务所之间也存在着某种默契。
工作强度大,这一方面与行业的供求关系有关,另一方面还是与话语权有关。
关于供求关系,专利业务量在近几年呈井喷式上升,以申请了为例,2014年专利申请量比2010年翻了一番,2015年上半年的申请量比2014年上半年又上升20%左右,专利代理人的数量虽然一直在上升,却不足以承载目前需求。
关于话语权,传统的事务所与代理人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分配业务就是分配任务的,分你多少就做多少,不要抱怨完成任务是多困难,请给我结果。对此,很多代理人没有太大商量的余地。
因此,代理人赚不了多少钱,还得拼死拼活的干,干几年难免就想转型了。
趋势与憧憬
伴随着互联网+和其他各股势力,很多行业的痛点也变成了行业发展的突破点。我们看到知识产权行业也开始有了变化和变化的趋势。
前面提到服务费和分成比例导致的代理人酬劳低。
关于服务费,让人欣慰的是,近几年来人们逐渐开始愿意为知识产权买单了,各大视频网站现在都有一定比例的付费会员,人们也开始接受iphone的成本不仅仅是硬件的成本,这都是以前不曾有过的,而且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相信IP圈的春天快要到来。
顺便说一句,我认为好的服务是不会免费的,边际成本趋于零的产品才会免费,例如杀毒软件。手艺人售卖的是自己的时间,不管工作一小时还是一年,单位时间的成本不会明显降低,某种程度上讲,这和洗脚妹差不多,付出多长时间,就要得到多少酬劳。如果这样的服务可以免费,那要么说明这项服务花不了多少时间,要么说明这里面隐藏着其他的东西,比如美容院发出的免费护理的邀请,很多人都收到过。
关于提成比例,也有望有提高,一方面,现在事务所越来越多,新的事务所为了吸引人才,需要给出了更合理的分配方案,之前事务所之间的默契逐渐将被打破;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事务所的运营成本,事务所有更大的空间为代理人提高提成比例。因此代理人有更大的余地去选择提成比例更优厚的事务所。
进一步的,互联网时代信息越来越透明,客户不再好糊弄,无论拿出什么噱头,客户最重视的还是专利质量。好的技术方案能否转换成好专利,取决于专利代理人的手艺,因此随着声誉的积累,代理人会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基于话语权大小的变化,事务所与代理人的关系会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合作的关系。作为一个发展方向,事务所可以转变成为支撑平台,这个平台负责业务的流程和其他辅助工作并抽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代理人处理实务并获得更大比例地服务费。事务所不用担心无法盈利,当平台上聚集了大量的代理人以后,薄利多销也可获得可观的收入,沃尔玛里的商品单价比小区口的便利店低,但利润比小区口的便利店高得多。做便利店还是沃尔玛,是事务所们今后要面临的选择。
业务量大的问题也会有所改善。
上文提到业务量与行业的供求关系和话语权有关。
关于供求关系,根据规律,一个行业在迅猛发展时从业者也在快速增加,例如会计行业或律师行业等,不久的将来,相信IP圈也将面临饱和,到时代理人的业务压力也会相对减小。行业饱和后将出现优胜劣汰,促进行业水平的整体提升。到时候,没有积累好的声誉,就难免被淘汰。
关于话语权,在上述平台化的事务所里,客户、代理人和事务所是三方合作的关系,既然是合作关系,那么代理人在业务量超出可承受范围时就可以选择不接单。会不会因为没有接单而得罪客户?小米也曾产能不足,也搞过饥饿营销,但不影响粉丝对小米的喜爱,2015年上半年小米照样卖了近3500万台手机。所以如果有实在的东西,就不怕客户等,该怕的是把业务办砸了,毁了自己声誉。
在互联网+时代,代理人比以前有更多的机会去积累自己的声誉:一方面是被动积累,客户群体现在有很多渠道进行交流,可以对接受的服务进行评论,大量的评论信息构建了一个信用体系,代理人的声誉都可以在信用体系里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是主动积累,代理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为自己积累声誉,这一点可以参考儿科医生崔玉涛的经验。
相信以后,声誉良好的代理人即使不转型,也能在专利实务的路上走得很悠然,成为越老越吃香的新典范。试想一个积累了良好声誉的代理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档期来选择是否接受客户委托,而且获得的报酬是每笔业务一半以上服务费,是不是挺好?我相信,这会实现。
来源:微IP
作者:胡俊
编辑:周海峰 IPRdaily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PR Daily立场。本文由 xxx 授权IPR Daily发表,并经IPR Daily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IPR Daily)及本文连接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