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曾经的外贸公司员工关某因犯侵犯商业秘密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4年,罚金400万元。”
外贸公司的员工掌握着公司重要客户的资源,在尚未离职的情况下就自立门户成立新公司,和老东家抢生意,向同样的客户提供同样的产品。近日,经宁波市鄞州区检察院提起公诉,曾经的外贸公司员工关某因犯侵犯商业秘密罪被法院判刑。
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甲公司”)2003年注册成立,主营外贸采购业务。关某2007年入职,2012年开始负责甲公司和公司长期客户S公司外贸购销业务。2018年7月,关某提出离职。令甲公司没想到的是,关某离职后,公司和S公司的业务量出现了严重下滑。老东家调查后竟然发现,关某作为和S公司深入接触的业务员,2014年就和他人成立了乙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下称“乙公司”),2016年乙公司就开始和S公司有交易往来了,而且,乙公司提供给S公司的产品和甲公司几乎一模一样。
甲公司认为,是关某将S公司带至乙公司合作,并导致甲公司在与S公司的交易中损失惨重,于是,2019年6月甲公司报警。公安机关抓获关某并侦查终结后,于2020年10月将该案移送鄞州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那么,甲公司与客户S公司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人及特定电子邮箱、交易历史、交易习惯、客户需求等经营性信息,性质上是否属于商业秘密呢?
“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具有三性,即非公知性(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性(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保密性(即权利人对之主动采取了保密措施)。通过我们的审查,甲公司的经营信息符合商业秘密的三性。”承办检察官表示,最终确定“2016年至2018年底,关某利用工作期间获取S公司的客户信息等资料,以乙、丙公司名义和S公司交易出口销售额合计1057余万元;给甲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合计81.5万余元”。
尽管被查,但关某还没有停止经营行为。甲公司在2021年10月又向检察机关提供了新线索,称关某于2019年开始以他人的身份新成立了一家公司和S公司进行交易,涉案金额高达千万美元。
“考虑到关某仍未停止侵犯甲公司商业秘密的行为,犯罪金额可能会很高,而且拒不认罪,拒绝赔偿,可能存在毁灭证据、串供的可能性,因此我们于2021年11月30日对关某决定逮捕。”承办检察官说。
经查,2019年1月至2021年11月期间,关某以另外两家新公司名义和S公司交易出口销售额合计5228余万元;给甲公司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合计495.5余万元。
日前,鄞州法院审理后认为关某违反保密义务,使用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高额损失,情节特别严重,其行为已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其有期徒刑4年,罚金400万元。
据悉,关某已于2月6日提起上诉。
(原标题:员工侵犯老东家商业秘密,一审判4年)
来源:浙江法治报
记者:高敏
编辑:IPRdaily赵甄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全球领先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浙江法治报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