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原标题:从10座混凝土建筑,看当代中国的“粗野主义”
粗野主义,于“二战”后主要在欧洲、日本等地流行,展现不被修饰的混凝土的材料特性,力图真实地表达结构,塑造粗犷鲜明的建筑形态。经典的粗野主义建筑,如马赛公寓、昌迪加尔法院等,对后世建筑师产生了深远影响。
直至今日,混凝土建筑仍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活跃在我们的视野当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混凝土消费国之一,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混凝土建筑作品。受建筑师个人审美倾向或施工工艺限制等影响,一些作品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粗野主义的特点。
意大利学者阿尔伯托·博洛尼亚(Alberto Bologna)在他的专著《今日中国的粗野主义:混凝土与先锋建筑》(Chinese Brutalism Today: Concrete and Avant-Garde Architecture)中,关注着中国近20年来粗野主义建筑的概况。下文将按建成年份顺序分享书中提到的10座建筑,或能从中一窥“中国式粗野主义”的现状。
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
设计: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四川省成都市,2002
△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主体位于河滩和竹林间最大的一块空地上。路径串联起各区域,沿途逐渐架起,临空穿越慈竹林并引向莲池上的入口。博物馆采用展厅环绕中庭的布局,利用建筑体块之间的间隙组织光线、展品和风景。
针对当地低下的施工技术以及事后改动随意性极大的情况,建筑师采用“框架结构、清水混凝土与页岩砖组合墙”这一特殊的工艺,以组合墙内层的砖作为内模,以保证混凝土浇筑的垂直度,同时成为“软衬”,以应付事后的开槽改动等。整个主体部分清水混凝土外壁采用凸凹窄条模板,一是为了形成明确的肌理,增加外墙的质感和可读性;同时,粗犷而较细小的分格可以掩饰由于浇筑工艺生疏而可能带来的瑕疵。建筑师希望找到一种方法,它既在当地是现实可行、自然恰当的,又能够真实地接近当代的建筑美学理想。[1]
△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
宁波博物馆
设计:业余建筑工作室
浙江省宁波市,2008
△ ©业余建筑工作室
宁波博物馆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占地60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二十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愿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2]
该设计“不是对于传统建筑的模仿,而是源于材料本身,从而得到一种全新的建筑意向。”例如,使用竹模板浇筑的混凝土墙面,为生硬的混凝土注入了自然的意向和感受。
据称,博物馆的用材都是来源于当地拆迁的“废料”,而这正是王澍设计博物馆的初衷,正如他所言:“博物馆就是关乎过去、关乎时间的载体。”
△ 图片来源:宁波博物馆官网
△ 宁波当地瓦爿墙做法 ©业余建筑工作室
泰山桃花峪游客中心
设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山东省泰安市,2010
△ ©张广源
泰山桃花峪游客中心位于通往泰山的道路旁,南侧是由彩石溪汇流而成的水库。设计用长长的坡道将上下山的游客流线以立体的方式组织起来,互不干扰但能进行视线交流,并将湖水引入建筑内部。建筑形态充分呼应地貌特点,如彩石溪的石头一般棱角分明,混凝土更模拟了石头的肌理。当人们在“石头”间行走时,可以看到泰山雄伟的景象,建筑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3]
倾斜的形体,清水混凝土外露,都给施工带来挑战。施工中出现了很多缺陷,但是在设计时也早有预案,在浇注完成后用人工剁斧的办法修整缺陷,而剁斧产生了粗糙肌理表面与浇注完好的光洁表面形成对比,产生了有趣的效果。
建筑师根据现场落架后拍下来的照片显示需修整的位置,在电脑上调整出随机的云纹图案,再将修改后的立面图发给施工队,在现场分格放线,手工剁凿,一幅幅巨大的混凝土壁画很快便跃然而出,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它随光线和视角而变化,这种变化使图纹效果更加自然。这种处理方法也来自泰山石的启发,成为地域性特征的隐喻。[4]
△ ©张广源
桥馆
设计:非常建筑
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2012
△ ©曹扬
桥馆是四川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规划建设的博物馆之一,同时也将作为聚落中的一座桥来使用。桥被看作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是街道的延续,而博物馆既是桥的组成元素又是两岸城市肌理的联系。因此在策略上,博物馆-桥是两个独立建筑物的相加,又构成一个整体,同时具有稳重的博物馆和拱起的薄拱桥两种品质。
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不断反思古典主义的原则。比如,博物馆盒子没有典型古典主义建筑所具备的基座,而是支撑在倾斜的柱子上。更为明显的是,混凝土表面的粗糙肌理颠覆了古典主义的优雅感。整个混凝土结构由于当时的技术不甚熟练,造就了一种粗砺质感。桥馆以其“粗野古典主义”特色和富有历史沧桑感的外观引导参观者们追问历史的意义。建筑师认为,对于混凝土材料本身,高精细手法并非表现混凝土质感的唯一途径,采取别的形式也能传达混凝土的美。[5]
△ ©曹扬
海边图书馆
设计:直向建筑事务所
河北省秦皇岛市,2015
△ ©夏至
图书馆位于沿中国渤海湾海岸线上的一个度假社区。设计理念在于探索空间的界限,身体的活动,光氛围的变化,空气的流通以及海洋的景致之间的共存关系。图书馆东侧面朝大海,在春、夏、秋三季服务于社区居民,同时免费向社会开放。
设计是从剖面开始的。图书馆由一个主要的阅读空间、一个冥想空间、一个活动室和一个小的水吧休息空间构成。建筑师依据空间功能需求的不同,来设定空间和海的具体关系,定义光和风进入空间的方式。其中,阅览空间内部做成“看台”的形式,使读者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大海。
在建造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木纹混凝土的浇筑。木纹的想法源自风留在沙子上的印记、脚印、车辙……一种隐隐的时间凝固的诗意。建筑师希望在图书馆的材料上留下建造过程中的痕迹。木纹的质感也使原本坚硬的混凝土有了一些温暖。[6]
△ ©苏圣亮
△ ©夏至
台州当代美术馆
设计: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浙江省台州市,2015
△ ©田方方
台州当代美术馆,位于台州具有独特历史底蕴的沙门粮库文创区内。美术馆试图以现浇混凝土的粗砺与平行筒拱空间的细腻营造崭新美术感的空间氛围,筒拱的结构非常好地结合了展厅的灯光设计,并且在空间上沟通着建筑的内外。
许多浇筑的错误或者并不精确的甚至是极其粗放的施工,在建造的过程中产生,这样的时刻只有建筑师自己才能看到。因为项目资金的原因,这一刻保持了很久,所以也被更多的人看到。
结果即便在这样的仍然算是工地的建筑里,还没有成为美术馆的美术馆举办了两次艺术展以及一次热闹的圣诞派对。即将新婚的情侣看中这样的地方,逃课的学生在这里游荡。这废墟般的空间所赋予的人的身体的自由,使这其中的任何物体已然成为艺术的一部分。[7]
△ ©田方方
木心美术馆
设计:美国OLI建筑设计事务所
浙江省嘉兴市乌镇,2015
△ ©沈忠海
木心美术馆坐落于木心的故乡乌镇。通过一座桥,将人引入几个高低错落的混凝土盒子,建筑、桥、草、水构成了一幅木心的水墨画,这就是江南水乡中的木心的世界。
建筑采用了木纹清水混凝土。混凝土是一个非常古老、真实的材料,无需装饰,浇筑即成。它坚硬,牢固,又不乏柔度和细腻。建筑师觉得这也是木心的品质,是一种适合木心美术馆的材料。建筑采用浅色木纹凹凸清水混凝土,试验过许多不同的配比,最终采用普通水泥,加入钛白粉等调色料,经过多次样板墙的试验,才达到最终满意的颜色效果。远观,它有浑然一体的粗旷感;近看,它有细腻的木纹纹理。[8]
△ ©沈忠海
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
设计:李兴钢建筑工作室
天津市,2015
△ ©张广源
体育馆位于校前区北侧,建筑主体包含室内体育活动中心和游泳馆两大部分,以一条跨街的大型缓拱形廊桥将两者的公共空间串通为一个整体,并形成一个环抱的入口广场,沟通建筑东西和南北。
运动场地空间的屋顶和外墙,使用了一系列直纹曲面、筒拱及锥形曲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元,带来大跨度空间和高侧窗采光,在内明露木模混凝土筑造肌理,在外形成沉静而多变的建筑轮廓,达到建筑结构、空间与形式的统一。
建筑外部材料主要采用清水混凝土饰面,结合具有天津大学老校区建筑特色的深棕红色页岩砖拼贴饰面;室内还采用了具有吸音功能的本色木丝板材墙面,以增加空间的温暖感和舒适性。相比于通过表观处理而获得的夸张、恣意的建筑形象,本设计中裸露的结构产生的建构之美,以及由此带来的沉静、朴素和富有韵律的空间,呈现出一种更加恒久的特征和诗意。[9]
△ ©孙海霆
阿那亚启行青少年营地
设计:清华建筑设计院简盟工作室
河北省秦皇岛市,2017
△ ©布雷
阿那亚启行营地位于阿那亚社区中部的带状沙丘上。一条连续螺旋坡道起始于沙丘一侧,环绕建筑的两个庭院上升,逐渐达到最高点后重新落回到沙丘的另一侧。坡道顶部可远眺大海并鸟瞰阿那亚全景,而在其之下则是一个平坦的儿童游戏空间。在结束部分,坡道迅速地下降,与地面上的儿童游戏场地相连接。当没有冬夏令营时,坡道向当地居民开放。
建筑使用了两种主要材料:混凝土和木。其中混凝土用于所有的教学和公共活动部分,木用于宿舍部分。
混凝土的选择是在设计的早期就确定的。当一笔画的大坡道成为建筑的主要定义者后,混凝土就成了唯一可行的选择。虽没有参数化加工或BIM之类先进的技术,但施工人员在以往建筑的施工中,练就了一套成熟的素混凝土工法。对于大坡道的连续变化曲面,模板工不厌其烦地手工切割和支护,加上搅拌工严格均匀的振捣,使混凝土部分的施工效果超出了预期。诚然,这种手工为主的施工难比机械预制的精确与光滑,但其朴素与诚恳却是这一建筑最需要的性格。[10]
△ ©布雷
龙门文化中心
设计:西线工作室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2017
△ ©谢劲松
位于贵州省黔南的龙门文化中心是三都县的门户,是水族的象征。设计遵循了“山”这个字的形状,以致敬水族的语言。
青铜常用于水族祭坛上,受此启发,建筑师使用穿孔青铜钢板来造顶。这种模式使得板材更轻,与重型混凝土结构形成鲜明对比。透过阳光,一旦进入室内就会创造出一种戏剧效果。混凝土在松木模板内浇注,十分结实。松木是三都地区最常见的材料之一,在这里,当代的混凝土结构与当地的传统木结构相呼应。
龙门文化中心的标志性和独特的形态,向当地文化和传统建筑致敬。通过独特的材料和建筑形态以及重建一个神圣空间来唤起水族文化记忆,将参观者带入到一段神奇的旅程中。[11]
△ ©谢劲松
参考资料
[1] 刘家琨,汪伦.鹿野苑石刻艺术博物馆[J].城市环境设计,2009(12):62-65.
[2] 方振宁,王澍,陆文宇.宁波历史博物馆[J].建筑知识,2011,31(10):74-75.
[3]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官网
https://www.cadri.cn/cn/project/detail/9
[4] 崔愷.“泰山石”——泰山桃花峪游客中心设计随笔[J].建筑学报,2011(10):52-53.
[5] 非常建筑.十年大事记馆[J].建筑学报,2012(12):10-17.
[6] 直向建筑官网
http://www.vectorarchitects.com/projects/31
[7] 新作 | “废墟”及其自由:台州当代美术馆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8] 林兵.木心美术馆[J].建筑学报,2016(12):38-43.
[9] 新作 | 另一种诗意:天津大学新校区综合体育馆
[10] 张利.无知,好奇,执念——关于阿那亚启行营地的设计[J].建筑学报,2017(10):79-81.
[11] 西线工作室官网
http://www.china-west-line.com/portal/article/index/id/74/cid/4.html
来源:有方空间
编辑:IPRdaily王颖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青年有为!寻找2021年“40位40岁以下企业知识产权精英”活动正式启动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有方空间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