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贾年龙
原标题:拿什么导产业创新发展的航
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编制了《专利导航工作手册》,紧接着又在2015年发布了《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实施导则》,对产业运营类专利导航实施思路和操作方法进行指引。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现有的产业专利导航并未如预期所想般发挥其对于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作用。于是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那就是到底应该怎样才能推动导航产业创新发展。
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产业专利导航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专利分析来解决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和问题,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将专利信息分析和专利运用融入到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中,从而提高产业自主发展实力、增强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更加重视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关注技术层面的创新方向、技术竞争态势、技术发展问题。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产业专利导航实际要解决的问题仍然是产业问题,应当更加关注创新资源配置、导航产业招商引资或引智等问题,当然知识产权融入产业、经济、科技、金融各个方面,以专利数据作为一种信息获取来源,与产业理论模型结合,从而揭示产业竞争格局、凝练技术创新方向、防范风险。
预期所想达到的导航目标
笔者以为以上两个观点都各有道理,只是在不同的指导思想下,必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专利导航工作思路、侧重点以及成果表现形式。暂且不去评论两个观点和做法的优劣,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应当拿什么导产业创新发展的航。怎么才算导起产业创新发展的航?比较抽象的来讲,这个目标在大家的心里,是我们预期所想的、所希望达到的一个目标。
早在2013年针对专利导航试点编制的《专利导航工作手册》中就指出:专利导航试点工程聚焦产业发展,强调发挥专利信息对产业发展决策的引导力,进一步提高产业发展规划、产业运行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推动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强调发挥专利制度对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力,进一步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创新资源向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聚集,使产业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价值链竞争地位的不断改善。
根据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专利导航首先是要规划产业发展,包括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运行决策。第二、发挥专利制度对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力,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动资源向关键技术领域聚集。第三、使产业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价值链竞争地位的不断改善。
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上总结的三点都是在谈产业。据此,这里也有三个问题希望引起大家的思考:
其一,专利作为一种信息源,是否通过对它的分析处理就足以解决以上产业问题?这是值得思考的。如果不够,那么我们就可能需要融合产业规划方面的方法和思路,获取其他信息源作为补充。
其二,是否应该规划在关键技术上去参与竞争,是否应当在具有优势的产业环节上加强发展,是否应当涉足空白区域,到底怎样规划和配置创新资源?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产业基础(包括产业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发展阶段)和区域发展战略。或许不是一上来就去抓前沿技术、引企业、招人才。
其三,如何才能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竞争地位的不断改善。这实际上是一个措施落地的问题,试问产业规划怎能成为企业的规划。
产业信息与专利信息融合
由于专利制度的发展,专利信息包含了绝大多数的技术信息,通过对专利信息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产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态势、技术发展趋势、竞争主体、人才等信息,在各种专利分析以及专利导航中广泛采用。而源于非专利的政策、行业信息、市场信息、行业主体、技术信息,可以与专利所揭示的信息互补或相互验证,丰富完善的信息维度可以更好的支撑产业规划和战略制定。如图1所示,产业信息与专利信息之间存在部分融合之处,但产业信息可以提供更多从专利信息得不来的信息。
图1 信息模型
注:红色字体表示可通过专利信息分析的内容
产业专利导航的框架
要实现产业信息与专利信息的融合有时候是不容易的。现有《产业运营类专利导航导则》的分析框架是将产业分析和专利分析单独作为两个章节进行分析,针对某个具体分析时,难免形成信息的隔离。因此,有必要在分析实务过程中形成一种产业研究与专利分析融合的分析架构。如图2所示,产业专利导航架构仍然分为产业方向、区域定位、发展路径三个阶段。而产业研究与专利分析贯穿到在产业方向、区域定位、发展路径的各个阶段。
在产业方向阶段,我们不仅需要研究产业的概况,还要了解市场的空间与发展,以及技术动向。在区域定位阶段,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产业竞争情况,还要分析国内外的竞争环境和竞争优势形成的原因,以及我们需要提升竞争力的方向,同时还需要对对标区域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从他们的产业发展中借鉴学习发展思路,同时规避他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发展路径规划阶段,需要选择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产业发展环境的建设以及如何将产业规划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引导企业在产业规划的思路下发展。当然,在发展路径规划时,更多的是在面临多维度信息时如何进行决策的问题。产业发展多数情况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充分吸收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竞争战略等方面的知识,分阶段、有计划、有战略地规划区域产业的发展。
战略规划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
如前一节所述,产业发展难以一蹴而就,在进行产业布局和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时,并非可以随意作出的。而这一点在产业专利导航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有利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整合产学研力量,要实现产业创新发展,必须解决好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问题。《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路径探析》指出,根据产业区域发展实际,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模式包括了创新链推动产业链以及产业链拉动创新链两种模式。
创新链推动产业链融合,是通过技术创新链推动产业链的形成,进而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这是一种先由技术革命引起产业和产品结构变化的模式,主要出现在发达国家和技术引领型企业。
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融合的模式,是在缺乏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充分采取产业链拉动创新链的发展逻辑,先有产业,再有技术创新,最后实现两者相互促进的理论。具体而言,首先,一个国家需要借助发达国家的创新技术作为推动自身产业发展的基础。其次,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学习,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并在熟练掌握引进的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随着国家技术储备力度进一步的加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在产业链的不断发展拉动下,创新链正在升级发展成为新的创新链。最后,在新的创新链的驱动下,产业链不断升级发展,直至成为一个新的产业链。
虽然,根据产业集聚理论,建立园区的方式可以快速构建起后发的产业优势。然而,集聚效应的发挥来源于以下因素:①地理空间降成本;②专业化分工与合作;③创新合作;④知识外溢;⑤外部规模经济;⑥竞争与学习借鉴促进产业结构升级;⑦ 文化生态环境。可见,产业集聚效应也并不是随意形成的,需要精准的招商引资,并处理好集聚区内的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因此,根据产业基础和竞争情况,适当选用不同的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模式,在产业导航规划中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考虑,应当综合当地的区域发展规划来思考和规划区域产业发展战略。
架起产业规划与企业规划的桥梁--企业创新路线图
从专利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专利所承载的技术、法律、经济、市场、战略信息来分析产业的区域布局、竞争态势、创新力、产业趋势、技术动向。但是专利和产品本身并没有直接关系。有专利无产品、有产品无专利都给导航工作带来一定偏差。即使如此,在形成产业规划后,其是否可以实施,产业创新发展是否能由实施主体——企业来落实,成为了产业专利导航结果与理想偏差的重要因素。企业是否愿意在产业规划的框架下做事,能否解决好产业规划与企业规划的一致性问题,是导航落实的第一工作,同时也是难点所在。实务中,即使是根据产业规划引进对口企业后,引进企业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往往也并不乐观。
另外,只有实现产业化、产品化才能算作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日本学者出川通最早提出“魔川-死谷-达尔文海”的概念。其表明,要实现成果到产业化过程中,企业还会经历的多重风险。实现产业创新发展,不仅需要迎合产业发展的趋势,还需要企业的持续研发投入、金融资金的支持、未来产业的市场推广和接受。因此,需要为产业创新发展做好政策和创新环境建设等工作。
图3 企业创新路线图—W模型
国外学者提出EVERSHEIM等提出的企业创新路线图法,如图3所示,其提出的W模型从战略视角和操作视角定义了企业创新过程的七个步骤,分别为:目标设定、未来分析、想法产生、想法评估、想法细化、概念评估、实施计划。可见,产业规划从未来分析方面给了企业一定的指导,但是要让企业将其作为自身战略并形成操作计划去落实还有很多路要走。反过来想,我们在产业导航之时,定位区域产业时,综合考虑区域企业的现有市场、经营方向、实现技术升级或产业链转型的难易程度等,把定位真正的做下去,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目标和建议,并且引导、支持、监督企业落实,才能充分发挥起专利导航产业发展的作用。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贾年龙
编辑:IPRdaily王颖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注:原文链接:拿什么导“产业创新发展”的航(击标题查看原文)
如有想看文章主题内容,欢迎留言评论~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人才。汇聚了来自于中国、美国、欧洲、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及成长型科技企业的管理者及科技研发或知识产权负责人,还有来自政府、律师及代理事务所、研发或服务机构的全球近100万用户(国内70余万+海外近30万),2019年全年全网页面浏览量已经突破过亿次传播。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