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 六国化工(600470.SH)因为上马了第二套湿法磷酸净化项目而陷入一场纠纷:第一套湿法磷酸净化项目的技术转让方四川大学、中化重庆涪陵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称“中化涪陵”)认为,第二套项目仍然用的是第一套同样的技术,六国化工违背了合同约定。
2008年,中化涪陵与安徽六国化工签订了《技术转让合同》,湿法磷酸净化技术成功有偿转让。四川大学本以为此合同可以垂范日后的技术转让,但是没想到遇到了技术受让方私自拷贝项目的麻烦。
《技术转让合同》明确,“甲方(六国化工)不得将乙方(四川大学)所有的知识产权用于本合同项目以外的其他项目和任何第三方项目。”
拷贝自有项目
相比于热法工艺制磷酸,近年来,湿法技术更受欢迎,大有取代热法技术的趋势。
因为热法工艺制磷酸电耗大、成本高,受能源价格上浮影响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而且生产过程产生大量粉尘和有毒气体;而湿法磷酸的主要原料硫磺,近年来供应充足,硫酸价格连年下降,湿法磷酸生产成本也持续下降,许多企业开始投资湿法磷酸项目。
但困扰新老工艺交替的一个重要难题是,湿法工艺所生产的磷酸杂质含量较高,在这种背景下,湿法磷酸净化技术在国内炙手可热,净化之后可以达到热法磷酸的标准,可代替热法磷酸生产工业级或食品级磷酸盐产品。
记者从六国化工了解到,该公司2003年便启动精细磷化工发展规划,并将目标锁定为“打造成具有完整磷化工产业链的企业”。六国化工还认为,湿法磷酸净化是其产业链延伸的重要一步,2008年筹建第一套湿法磷酸净化项目——5万吨工业级湿法磷酸净化项目,并认为“项目将增加公司收入2亿元以上,增加每股收益近0.2元”。
关于该项目的历史公告称,六国化工与四川大学、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草签了《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磷酸净化和磷酸盐项目整体技术转移EPC(设计、采购、施工)合同》,合同约定:公司将项目的合同装置的设计、采购、施工以及培训、联动试车、投料试车、性能考核、合同装置验收的工程交由四川大学和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实施,合同总价(不含电气仪表工程)为人民币8000万元整。
六国化工的公告中确认了四川大学的说法,第一套项目的技术确实来自四川大学。
随后,六国化工又启动了第二套湿法磷酸净化项目建设。记者试图电话采访六国化工,但是六国化工证券部门电话一直无人接听。
在政府公开信息《江西六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00kt/a精制磷酸盐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环保审批情况的公示》中,记者看到,江西六国“新建一套湿法磷酸净化装置,规模50kt/a,以湿法磷酸为原料,采用萃取净化工艺,经预处理、萃取净化、后处理三个由粗到精的净化过程,深度净化制取工业级磷酸。”
2011年12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将江西贵溪化肥有限责任公司(现为“江西六国)51%股权转让给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转让完成后,六国化工的股权结构为: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占51%,江西省投资集团公司占32.32%,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占10.74%,中国昊华化工(集团)总公司占5.94%。
技术转让方被架空
湿法磷酸净化技术路线是溶剂萃取,技术资料称实质上就是利用一种溶剂或多种溶剂混合后处理湿法磷酸,根据湿法磷酸各组分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来达到分离组分的目的。
在湿法磷酸净化技术中,溶剂萃取法具有所得产品纯度高、生产工艺和设备相对比较简单、能耗低、原料消耗少、生产能力大、分离效果好、回收率高、环境污染少、生产过程易于实现自动化与连续化,而且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等优点。目前,溶剂萃取法已成为国外用来净化湿法磷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许多发达国家已正式用溶剂萃取法生产工业级和食品级磷酸。
据国内企业描述,国外湿法磷酸净化技术虽然已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不愿意转让技术或高价转让。
溶剂萃取法净化湿法磷酸的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中国多个科研单位都曾先后做过实验室试验及中间试验。清华大学比较了不同萃取剂正丁醇、TBP、异丁醇和异戊醇对磷酸萃取的效果;昆明理工大学开发了以混合醇(乙醇+丁醇)为溶剂的沉淀法净化工艺;华东理工大学的江玉明等研究了以二丁基亚砜为溶剂的萃取法净化技术;华中师范大学研究了以混合萃取剂(CHeOH+CHN)为溶剂的萃取法净化工艺;上海化工研究院以异丙醚和磷酸三丁酯作为萃取剂对湿法磷酸进行净化,进行了多级逆流萃取与反萃取,获得了高浓度净化磷酸。
湿法磷酸净化是一大难题,国内多个技术团队涉足这一领域,并没有取得可以工业化应用的实质性突破。而四川大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其技术获得众多国内企业的认同。
为了获得一个经济可行的技术,四川大学和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从2002年8 月开始着手进行湿法磷酸净化的试验研究工作,于2003年5月建成了五氧化二磷1000t/a净化磷酸的中间试验装置,并于2003年7月打通了流程,获得了符合《工业磷酸》(GB2091-1992)中合格品质量要求的净化磷酸产品,其中多项指标已达到优等品的要求。
2004年l0月,该新工艺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验收和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工艺在技术上有重大创新,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对促进我国磷化工和磷酸盐工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国际水平。
与宏福的合作只是在1000t/a的小装置中获得了突破,如果证明技术的经济性,还要在更大的项目中验证。四川大学又选择了另外一块试验田——中化涪陵。通过中试放大等过程,四川大学技术成功在中化涪陵实现产业化。四川大学付出的代价是技术转让成果与中化涪陵6:4分成。
据四川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第二套项目没有跟四川大学签EPC合同,也未得到四川大学的技术授权。如果其他企业再效仿其行为,日后科研经费保障都成问题。
来源:21世纪网 整理:iprdaily 网站:http://www.iprdaily.cn/
“IPRdaily”是全球视野的知识产权科技媒体,由一群长期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信徒建立,我们中有资深媒体人,有投资者,有观察者,有代理人,有律师、有IPR风险控制专家,还有创业者。我们将客观敏锐地记录、述评、传播、分享知识产权行业的每一天。 微信订阅号: “IPRdaily” IPRdaily|读懂知识产权&未来 ------------------------------------------ 版权声明: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