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IPRdaily立场#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作者:杨习斌 科睿唯安
原标题:变革时代来临------汽车行业综述
全球汽车行业都面临一场技术变革,而这场技术变革发生在这个延续了100多年传统制造行业的各个链条,不仅仅影响了整车制造厂,同样波及了庞大的汽车零配件行业。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路径上,传统汽车行业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大量非原有行业的竞争者,而这些竞争者大部分都来势汹汹,希望在这次变革中分的一杯羹。
“汽车行业面临的最重大、最具革命性的创新也许就是淘汰司机了”---The Future of Autonomous Cars (无人驾驶汽车的未来) 2016 M2M 系列调研 Berg Insight
中国的汽车企业这两年格外热闹。一方面,国内车企虎视眈眈的放眼国际,不少国外的整车厂或零配件厂成了国内车企的收购目标;另一方面,新车型上市令人眼花缭乱,在新能源、人车交互、智能网联上搏足眼球。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造车新势力”也为这个火热的市场上浇了一勺油,蔚来汽车、车和家、小鹏汽车、威马汽车等公司顶着争议之声高调杀入。
然而市场端却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好。从终端零售数据来看,上半年乘用车市场共销售1062.8万辆,同比增长3.8%,终端市场平稳增长。但从月度走势来看,除了1-2月因春节因素以及去年同期较低基数市场实现高增长外,自3月份以来市场呈现较大幅度的负增长,6月下滑幅度较大,创历史新低。截止到6月库存量创2015年以来的新高度,存销比达到了3.3,远超过正常水平1.5。从这一点来看,下半年去库存将是企业的重中之重[1]。
图1. 2018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售数据
市场端不理想,竞争却日趋激烈,除了压缩成本,提升分销商能力等手段以外,技术领域的竞争从来都是主机厂们常用的方式。然而时至今日,技术竞争却有别于之前常用的套路。
全球汽车行业都面临一场技术变革,而这场技术变革发生在这个延续了100多年传统制造行业的各个链条,不仅仅影响了整车制造厂,同样波及了庞大的汽车零配件行业。在“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路径上,传统汽车行业的企业不得不面对大量非原有行业的竞争者,而这些竞争者大部分都来势汹汹,希望在这次变革中分的一杯羹。
2016年,全球汽车行业的专利数量持续攀升,增长了7个百分点。其中子领域之一可替代能源汽车的增长率为百分之十三,汽车行业探索的驱动技术持续聚焦混合动力,电动以及燃料电池领域等更清洁低排放的技术。同时可以代表自动驾驶的导航领域与转向系统两个领域增长率为分别为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九,也高于行业平均增长[2]。
图2. 2017年全球创新报告汽车子领域专利公开量与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科睿唯安Derwent Innovation
虽然创新活动持续升温,但从近日科睿唯安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报告来看,中国车企并未在百强名单的数量上有所增长,甚至在三年中持续下降,由2016年的8家变为2017年的6家,而今年则变为4家。[3]
而这个情况在全球也是如此,大量汽车行业的技术专利布局现在并不仅仅来自原有行业的竞争者。
图3. 车辆通信领域美国授权专利及申请专利权人排名
以上数据深刻的反应出汽车行业现在的竞争乱局,在车联网领域至少三分之一的新进入快速布局者来自于通信行业。专利布局,利用专利作为竞争方式,这些通信行业的巨头都深谙此道,并且通信行业是专利竞争的热点,这些存活下来的巨头个个都身经百战。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无人驾驶汽车,每个机构都想在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领域内占得一席之地。大多数主流汽车制造商都能够拼凑出自动驾驶的智能车辆,但他们也都知道,实现车辆自动驾驶需要一套庞大以及复杂的系统,无论是激光探测与测距、防碰撞技术、导航系统乃至各种小巧的传感系统。而这些技术很有可能已经在市场上受到了专利的保护。一个有趣的例子是,英特尔公司前一段时间斥资153亿收购了以色列公司Mobileye,目的是为了收购百余项专利,增强自身的神经网络运算能力,以应对大量互不相关类似精细图像识别的任务。此项收购从一个侧面代表了非传统汽车行业对于这个行业蛋糕的觊觎。
新能源汽车领域相较前两个领域发力更早,很多传统汽车企业都在其中有着充分的专利布局。但是由于电池行业涉及大量物理、材料、化学领域的基础学科技术,所以无论是在电池电极材料还是在电池管理上技术的快速迭代和跟进以及整合成为了行业重点。而这些技术很多来自于基础研究领域对于应用研发的渗透,很多看上去的工程问题同时在基础研究领域也成为重要的热点。譬如科睿唯安与中国科学院共同合作的《2016年研究前沿》中工程领域有限的几个高热点议题中就出现了“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充电状态估计和老化机制”这样偏向解决应用问题的前沿方向。[4]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催生了大量并不在原有竞争序列内的新车企。由于新能源技术的应用,很多需要大量技术沉淀以及专利或know-how去保护支撑的制造方法、工艺、流程不再成为无法绕过的大山。恍然间,通过快速的电池技术、驱动技术的整合以及注入互联网基因作为亮点,同时通过代工厂生产这样的造车模式似乎可行并且吸引了大量投资人眼球。蔚来汽车、威马汽车、拜腾汽车这样的新车企冉冉升起。虽然不少传统汽车行业的从业人员对此不屑一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车企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汽车行业技术变革红利的分享者。
至少在以上三个领域,知识产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谁能占得先机。通信行业的巨头通过标准必要专利的布局在通信领域赚的盆满钵满,谁能完全否认在汽车行业未来每辆汽车的生产和销售没准需要向这些通信巨头支付高昂的专利授权费用?同样,掌握自动驾驶成套技术或者核心技术同时进行了专利布局的专利权人未来也许同样可以仅仅通过专利授权实现盈利或者被亟需此项技术的大厂高价收购。从下图可以看到丰田的技术研发趋势明显在往智能驾驶、电池、混合动力传输技术等方面迁移。
图4. 丰田汽车的研发趋势
数据来源:科睿唯安Derwent Innovation
当然,汽车行业中的传统巨头正在通过跨界合作来应对这些竞争[5]。譬如:
英特尔与宝马公司的合作
优步与沃尔沃公司的合作
谷歌母公司字母表公司与菲亚特克莱斯勒的合作
而中国的车企也同样再做类似的工作。譬如汽车+互联网模式成新常态,12家车企成功牵手11大互联网巨头[6]。
广汽与腾讯在智能驾驶汽车生态圈领域的合作
威马与360在汽车安全领域的合作
长安与华为在车联网领域的合作
北汽与百度在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领域的合作
上汽与阿里成立了斑马汽车,主攻互联网汽车
比亚迪与中兴在无线充电车联网的合作
在变革之下,将视野放回榜单,也许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一边是汽车行业技术的变革,另一边我们榜单中传统车企入围榜单的数量却逐年减少。面对跨行业的竞争,汽车传统行业的阵痛还会继续。今年入围的企业却无一不是有独特的长处才能在竞争中胜出。无论是上汽集团超大的体量还是比亚迪对于电池技术的精研,这些都是中国车企在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也许未来三年到五年以后,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现在看上去完全不同。届时可能从技术或专利上都无法区分哪些是互联网公司,哪些是传统汽车公司,哪些是通信公司,哪些是电池电气制造公司。甚至我们无法区分我们是在造车还是在造轮子上的计算机。正是多维度的技术同时快速渗透进一个传统行业造就了这个行业的变革。而这些变革在给行业带来阵痛的同时也给这个行业带来了机遇。哪家公司能够快速整合资源技术,哪家公司就能在这轮机会中实现弯道超车,这个“弯道”对于相对发展起点较晚的中国车企来说尤为重要。
欢迎您关注
《2018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文后
链接直接获取报告!
备注及参考文献:
[1] 2018年上半年乘用车市场特征总结及全年展望 | 中国汽车报
[2] 科睿唯安《2017年全球创新报告》
[3]《2016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2017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2018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百强》
[4] 2016年研究前沿
[5] 科睿唯安《2017年全球创新报告》
[6]参考信息来源: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56643
温馨提示
点击以下链接下载《2018年中国大陆创新企业白强》报告!
http://discover.clarivate.com/2018report
来源:IPRdaily中文网(IPRdaily.cn)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推荐阅读(点击图文,阅读全文)
IP生态新格局!「G40亚太知识产权领袖闭门峰会」震撼来袭!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IPRdaily.cn 中文网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