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黑科技:新型塑料袋溶于水变“牛奶”,竟然还能喝!
塑料在高温中不断变换形态,覆盖了消费社会里每一个个体。10年里,当“限塑令”将“环保有价”的理念推向公众时,科技也不断追逐消费者的环保需求,名目繁多的“环保塑料袋”上了货架、筛选塑料比重法、降解再生的化学手段等成为大热的环保课题。一家中国企业以聚乙烯醇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水溶性购物袋,样式、价格近似普通塑料袋,为智利乃至全球“禁塑”提供了一种新解决思路。
新型塑料袋为什么会溶于水? 塑料在高温中不断变换形态,覆盖了消费社会里每一个个体。智利发明家展示了一种新型“塑料袋”——完全溶于水且非石油衍生物。 实验者将白色的塑料袋放在透明的水瓶中,不一会,白色塑料袋果然与水发生了溶解。科学家表示,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开展生产,用以解决传统塑料袋带来的环境问题。
购物袋扔进水里能喝下去?这不是在开玩笑。
一家中国企业以聚乙烯醇为主要原料生产的水溶性购物袋,样式、价格近似普通塑料袋,为智利乃至全球“禁塑”提供了一种新解决思路。
智利政府于本月3日颁布“禁塑法”,将禁止全国所有超市、商铺向购物者提供塑料袋。由此,智利将成为拉美首个全面禁止商家提供塑料袋的国家。
路人手提塑料袋。新华社发(豪尔赫·比列加斯摄)
新型购物袋遇水即溶还能喝
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面对记者们的“长枪短炮”,智利SoluBag公司总经理罗贝托·阿斯泰特真没少喝溶进水里的购物袋。
记者们为了拍到更好的画面,一次次要求阿斯泰特:“麻烦再演示一遍!”
阿斯泰特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聚乙烯醇环保袋塞进玻璃壶,展示其入水即溶的过程,待其变成乳白色液体后,一次次举杯饮尽:“祝大家身体健康!干杯!”
阿斯泰特将聚乙烯醇水溶性购物袋溶于水中后,一饮而尽。新华社记者王沛摄
这种新型环保水溶袋,看起来与普通塑料袋一模一样,但其主要原料聚乙烯醇是水溶性生物降解材料,对人体无害,其余添加材料也全为食品级。
而研发这种水溶袋的,是一家来自中国的企业。
“一个普通塑料袋需要400年才能降解;而一个聚乙烯醇水溶袋,降解只需5分钟,可谓‘看得见的降解’。”
“感谢中国公司的材料和技术,让我们将来得以在智利生产聚乙烯醇水溶袋,为智利‘禁塑’提供了解决方案。”阿斯泰特对记者说。
聚乙烯醇水溶性购物袋溶于水中。新华社发(豪尔赫·比列加斯摄)
原材料中国造 量产后价格低
发明这种“能喝的购物袋”的,是一家来自中国广东的公司。
公司总经理李玲玉告诉记者:“如果将聚乙烯醇水溶袋丢进大海,它会在海水中迅速溶解消失,最终可通过微生物完全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造成‘白色污染’。”
“用于制作聚乙烯醇水溶性购物袋的原材料是在中国发明的。是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项目之一。现在我们与智利公司合作,将其用于制作购物袋,我们负责生产原料、提供技术支持,智利公司负责产品的市场和销售。”李玲玉说。
目前聚乙烯醇水溶袋尚未投产。阿斯泰特用于演示的袋子,均在广东省清远市生产。
聚乙烯醇水溶性购物袋溶于水中。新华社记者王沛摄
目前中智两国公司已共同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了有关这种新型购物袋的两项发明专利申请,其中一项同时提交了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
“自2015年起,我们一直在优化配方、降低成本。若水溶袋像普通塑料袋这样量产,我们可以达到近似普通塑料袋的价格。”李玲玉说。
阿斯泰特计划在智利设厂,于今年年底开始投入量产,向全球销售。
“如果水溶袋比普通塑料袋价格高3、4倍,我相信在‘限塑’的国家,大家仍然不会使用。所以,实现量产、降低成本,使其达到与普通塑料袋一样的价格,是真正的解决之道。”阿斯泰特说。
下雨天也不怕
在经常下雨的国家,拎着这种购物袋从超市出来,是不是就糟糕了?
“不会!我们可以设计不同水溶温度的产品,从常温25摄氏度左右,到75摄氏度,到超过90摄氏度,均可。在经常下雨的国家,可以使用遇热水溶解的产品。”李玲玉回答。
阿斯泰特也向记者展示了两种聚乙烯醇产品,一种外观与普通塑料袋一致,常温下遇水可溶,用于替代塑料袋;另一种外观与无纺布袋一致,超过90摄氏度可溶,用于替代现在市面上的无纺布袋。
阿斯泰特展示聚乙烯醇水溶性无纺布袋。新华社发(豪尔赫·比列加斯摄)
延伸阅读:
环保塑料袋成巨大商机?最终仍被送进填埋场或焚烧场;
塑料会赢吗?
“限塑令”落地十载,效果究竟如何?
真实的答案也许只有垃圾填埋场知道。纪录片导演王久良把镜头对准了平均使用时限25分钟、降解却需要至少200年的塑料制品。
但在成为垃圾山之前,它是日使用量30亿个、随手可得的塑料袋;它是日流动量上亿个、辗转全国各地的快递袋;它是一天可以垒成几百座山峰、间接喂饱了超过2000万张嘴的外卖盒;它还是农村的“白色海洋”。
塑料在高温中不断变换形态,覆盖了消费社会里每一个个体。10年里,当“限塑令”将“环保有价”的理念推向公众时,科技也不断追逐消费者的环保需求,名目繁多的“环保塑料袋”上了货架、筛选塑料比重法、降解再生的化学手段等成为大热的环保课题。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项目是否真正落地,那些“环保塑料袋”被丢弃后又去了哪里。
10年过去了,裹上层层面纱的塑料从来都没有缺席。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在官网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就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
关于限塑的努力,还在继续。
环保还是商机?
在王久良的镜头里,塑料袋是垃圾填埋场绝对的主角。
50多米高的垃圾山上,有价值的东西都被收走了,唯有劣质塑料制品无人问津,其中包括无法统计数量的“环保塑料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化教研所教授刘建国,并不讶异这些“环保塑料袋”的命运。“环保塑料袋需要严格的条件才能降解,比如温度、含水率、特定反应器等,在自然环境下很难降解。”他注意到,这些“环保塑料袋”的去向,依旧是和各类垃圾混杂在一起,再被压缩称重,最终送进填埋场或是焚烧场。
和普通塑料袋唯一的区别,只在于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环保需求,多花了一些钱而已”。
他调查发现,大量标有“可降解”标识的塑料袋,其实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混杂在一起的产物。出厂后,就加价摇身变成了“环保塑料袋”,那是巨大的商机。
回到老家,他发现了一个几乎被塑料包围的农村。儿时离家还未听说过的地膜如今成了农田的“主人”。
他发现,农村是一个几乎“没有管理的塑料世界”。有环保人士下乡,在老乡家里吃饭,一次性塑料餐具摆上了桌子,用完后,老乡随手就扔进火炉,塑料碗杯速度消失,然后变成看不见的致癌物二恶英,排向空中,再随降水循环到农田和河流。
这些被城市淘汰的劣质塑料制品,随着消费浪潮涌入农村。由于一些乡村没有专门的环卫人员和垃圾回收系统,塑料制品借助风和雨,进入河流或沟渠,留在江河湖海和农田山脉。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
大片的塑料大棚和地膜占领了农田,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在短短30年时间里,地膜的使用量增加了200多倍。研究农村白色污染十余年的蒋高明发现,引发蝴蝶效应使农田样貌大变的,跟城里人的餐桌有很大关系。
他说,为了生产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农村大量建造塑料大棚。而耕地的“白色海洋”地膜,则是为了改善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延长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生产季节,最终提高其产量。
在拍摄《塑料王国》时,这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注意到了一组数据,从1995年大规模进口洋垃圾到2008年左右,整个洋垃圾回收产业反映在经济价值上都是一条完美向上的曲线。美国1吨9美元的垃圾,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后,能以上千元的价格卖给小作坊,经过处理后,一吨塑料颗粒的售价甚至直逼五位数,价格“快赶上原材料了”。
“我以为人可以低到尘埃里,却没有想到能低到垃圾里。”一次放映活动上,一位大学老师看完影片后哭了。
我们该怎么办?乐观点!
在拍摄《塑料王国》和《垃圾围城》之前,王久良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科班生。那时候,有些“意识流”的他想做一个名叫《超级市场》的展览,“一种概念化的东西,货架上摆满的不是新商品,而是摆满喝完牛奶的空盒子,吃完冰淇淋的塑料桶什么的,让垃圾填满货架。”
《塑料王国》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表面上看,这些产业在当地可能是支柱,养活了数不清的农村家庭。但当个体利益的获取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利益基础之上时,这又变成了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砍掉这个行业是必须的,要看到更多受影响的人,他们的利益谁来保障,谁又去发声?”
今年1月起,国家开始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洋垃圾”,砍掉了这个盘桓20余年的产业。王久良从中看到了希望,他想,如果真的征收垃圾税、自上而下地去推动改革,也许希望就在前方。
这项事业,如今还在推进之中。
京东物流绿色包装项目负责人也坦诚,塑料快递袋用量极大,一次性包装在成本上有很大优势,目前在快递行业依然占据主流。“推行循环快递包装在社区末端回收存在困难,包装回收体系和社会基础设施不健全,也缺乏法律法规来支撑回收企业进行回收。”
刘建国说,包括塑料袋的问题在内,中国的很多问题都集中在超高速的经济发展上。这些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才逐步解决的,而中国需要在20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去解决,他希望民众能给予多一点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能从自身出发,更全面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消费行为,反思自己的消费需求。
“其实就是人类走了一段弯路而已。”蒋高明说,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及时纠正就好。他甚至希望,有关塑料袋使用、滥用、限制、反思以及今后的种种都能被记录下来,写进教科书,成为历史里永远的一面镜子。
https://v.qq.com/x/page/u07509xdhvm.html
来源:IPRdaily综合新华社、新科技前沿
编辑:IPRdaily赵珍 校对:IPRdaily纵横君
“投稿”请投邮箱“iprdaily@163.com”
「关于IPRdaily」
IPRdaily成立于2014年,是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媒体+产业服务平台,致力于连接全球知识产权人,用户汇聚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以色列、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公司、成长型科技企业IP高管、研发人员、法务、政府机构、律所、事务所、科研院校等全球近50多万产业用户(国内25万+海外30万);同时拥有近百万条高质量的技术资源+专利资源,通过媒体构建全球知识产权资产信息第一入口。2016年获启赋资本领投和天使汇跟投的Pre-A轮融资。
(英文官网:iprdaily.com 中文官网:iprdaily.cn)
本文来自新华社、新科技前沿并经IPRdaily.cn中文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iprdaily.cn/”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