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 Daily,全球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新媒体
426.cn,60万知识产权人的上网首页
做投资和研究最快乐的部分有两点:
1)了解这个未知的世界。原来这个世界有那么多有趣,好玩的事情;
2)看到这个世界大的变化,时代,潮起潮落。当然,这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越到后面,越对历史,哲学感兴趣。
下面这张图是过去10年(2005--2015)全球市值最大的20家公司变化图。代表了过去十年整个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而且进入2016年,又有了新的变化:谷歌(Alphabet)已经超越苹果,成为新的全球市值最大公司。这张图可能不是特别清楚,我也简单从自己粗浅的角度和朋友们分析过去10年的市值变化,以及后面的时代背景。
2005年: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分别是通用电气,美孚石油,微软,花旗,沃尔玛,BP能源,辉瑞,美洲银行,强生,汇丰银行,沃达丰电信,AIG,IBM,因特尔,摩根大通,Total SA能源公司,葛兰素史克,伯克希尔哈撒韦,保洁和高特利烟草(飞利浦莫里斯的母公司)。
在这个名单中,我们看到能源三家,金融六家,科技三家,医药两家,消费四家。其他的两家都是类全业务的投资公司,通用电气和伯克希尔哈撒韦。
2006年:这一年的变化来自于亚洲。我们看到三家来自于亚洲的公司进入了榜单:排名第十的丰田,排名十六的三菱,以及排名十九的中石油。我们第一次在榜单中看到了中国公司。而这也绝对不是最后一次。
2007年:这一年的变化不小。随着中国A股的大牛市,榜单中的中国公司越来越多。成功在A股发行的中石油成为了全球市值第六大的公司,后面是工商银行(也是仅次于花旗的市值最大金融公司,超越了美洲银行,汇丰,摩根大通等)。中国公司在榜单中第一次超越了日本,宣告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崛起。而美孚石油超越了百年老店通用电气,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俄罗斯国家天然气公司Gazprom也成为市值第五大的公司,代表了当时俄罗斯能源经济的强盛。
2008年: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我们看到了新一轮的洗牌。中国石油终于登基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虽然中国股市也是暴跌,但十月底的四万亿让中国股市领先于全球反弹。我们看到了大量中国公司进入榜单,包括市值第四的中国移动,第五的工商银行,第十五的中国人寿,以及第十八的建设银行。这一年,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叫谷歌的公司进入榜单,排名十四。
2009年:全球量化宽松,变化不大。值得注意的是,通过对于智能手机创新的苹果第一次进入榜单,排名第九。而在苹果前面的是未来将被科技颠覆的运营商AT&T。市值最大的两家公司依然是石油,美孚石油和中国石油。巴菲特重仓的富国银行是金融危机受伤最小的美国金融股,排名二十。相反,曾经市值最大的金融股花旗,也成为金融危机最大的地雷之一,离开榜单已经第二年。
2010年:曾经的市值冠军通用电气在这一年下滑到二十。中石油又夺回市值最大的王座。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苹果已经排名第三。谷歌进入前十。
2011年:伟大的苹果终于成为了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受益于中国持续的宽松,澳洲经济支柱必和必拓排名第四,巴西的淡水河谷也进入前二十。那时,所有人都认为资源才是最稀缺的。
2012年:前三没有变化。股价徘徊了十年的微软回到了第四,成功向服务业转型的IBM排名第六,谷歌进入前十,排名第九。
2013年:这一年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三星,第一次看到了一家韩国公司。通过生产大尺寸的智能手机Galaxy,三星抢夺了大量苹果潜在用户,成为市值排名十九的公司。中国石油悄悄滑落到第四。谷歌继续前进,排名第七。这一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许多改变人类的科技公司正在快速长大,但还不足以进入到这个“光荣榜”
2014年:苹果连续第四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虽然乔布斯早已离开。谷歌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市值的公司。甚至许多人认为搜索,就是“google”,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动词。通用电气重新回到第六,富国银行上市到第十。金融危机之后的第六年,我们看到了是美国真正复苏。全球市值最大的二十家公司有一半来自美国。
2015年:苹果连续第五年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谷歌第二(虽然一周后排名就发生变化)。这一年,全球大市值公司表现都一般。相反美国的科技股出现了FANG四剑客。于是亚马逊排名第六,Facebook排名第七。曾经的中国代表性企业中石油已经下滑到十七。
我们再看2015年全球市值前二十公司:苹果,谷歌,微软,伯克希尔,美孚石油,亚马逊,Facebook,通用电气,强生,富国银行,工商银行,雀巢,罗氏化学,摩根大通,中国移动,Novartis制药,中国石油,保洁,通用汽车,AT&T。
和2005年相比,市值保留在名单中的包括通用电气,伯克希尔,强生,摩根大通和保洁。结构上,科技取代了能源,也是过去十年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大量的金融股在2008年危机中被洗牌。相反,摩根大通却一直在。中国经济带动了强大的资本市场,中国公司占比大幅提高。
伟大企业的成长永远有时代背景,在浪潮之巅看过去的发展总是让人激动不已。未来十年,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会有如何呢?
截止2013年12月28日,市值在1000亿美元以上,成立时间在1900年之后的,非行政垄断型企业,有以下这些:
1911年,IBM,市值1989亿美元,IT科技
1916年,波音,市值1028亿美元,航空航天
1921年,斯伦贝谢,市值1163亿美元,石油服务
1923年,迪士尼,市值1297亿美元,文化娱乐
1933年,丰田,市值1879亿美元,汽车,日本
195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市值2900亿美元,金融投资
1962年,沃尔玛,市值2524亿美元,商业零售
1963年,康卡斯特,市值1341亿美元,文化娱乐
1968年,英特尔,市值1266亿美元,IT制造
1969年,三星电子,市值1914亿美元,IT制造,韩国
1972年,SAP,市值1015亿美元,IT软件,德国
1975年,微软,市值3095亿美元,IT软件
1976年,苹果,市值5107亿美元,IT科技
1976年,VISA,市值1392亿美元,金融服务
1977年,甲骨文,市值1678亿美元,IT软件
1978年,家得宝,市值1135亿美元,商业零售
1982年,沃达丰,市值1892亿美元,IT电信,英国
1984年,思科,市值1159亿美元,IT制造
1985年,高通,市值1233亿美元,IT制造
1987年,吉利德科学,市值1149亿美元,生物制药
1995年,亚马逊,市值1827亿美元,IT互联网
1998年,谷歌,市值3714亿美元,IT互联网
1998年,腾讯,市值1125亿美元,IT互联网,中国
1999年,阿里巴巴,市场估值1200亿美元,IT互联网,中国
2004年,facebook,市值1411亿美元,IT互联网
以上25家全球顶尖企业,你能看到什么呢?
如果将世界上所有1000亿美元市值以上的企业罗列出来,这个名单将要长的多。
如果从1900年开始做一个划分,我们看到,绝大部分的欧洲顶尖企业都消失了,而美国的顶尖企业绝大部分仍然保留在榜单上。这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
因为自从19世纪末以来,美国超过了欧洲,成长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立足于这个全球最大的本土市场,美国的新兴行业优秀企业能够通过规模优势,轻易的战胜其他地区的竞争者,获得了成长为全球顶尖企业的优先入场券。而欧洲企业,在全球产业革命的大浪潮中,渐渐地就被边缘化了。
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迁,谁就能够成就百年基业。斯伦贝谢就是这么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19世纪末,石油工业开始获得快速发展,欧洲的壳牌石油、BP石油是市场中最早的巨无霸。石油开采的难度越来越大,于是孕育了一个新兴的专业技术服务市场。1921年,斯伦贝谢成立,作为最早的石油探测和钻井服务公司,斯伦贝谢在一开始就已经奠定了技术领先的地位,1927年发表的《钻井电信号研究》是这个行业的基础技术之一。
斯伦贝谢最早作为一家欧洲公司,他的出现是欧洲科技领先水平的体现,但是如果一直扎根于欧洲,斯伦贝谢不会有今日的行业地位。二战前后,世界石油市场发生了巨大的格局变化,美国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墨西哥湾的石油开采业蓬勃发展。斯伦贝谢1940年将总部迁至美国休斯敦,将业务重心及时的转移至美洲市场,由此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空间。
在竞争激烈的石油服务市场,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靠自己的技术保持长久领先,因此依靠行业地位积累的资金不断收购,补齐短板就成了重要的法宝。从1950年代开始,斯伦贝谢几乎每一年都要收购几家公司,1952年收购forex公司进入钻井市场,1956年收购johnston testers公司成为综合性测井公司,1993年收购IDF公司成为钻井液服务供应商,2010年收购史密斯公司成为钻头生产巨头。
正是通过适应市场的业务调整和收购扩张,斯伦贝谢不断向新兴的更有发展前途的蓝海前进,在一百年的时间里不断壮大,才成就了这家石油能源产业链里“最年轻”的顶尖企业。
自192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再也没有诞生过一家石油行业的顶尖跨国企业(非国企)。
波音公司是另一个适应市场的绝佳例子。
1903年,莱特兄弟研发出世界上第一架具有实用性的飞机,并且创办了自己的莱特飞机公司。当然,今天我们知道,莱特并没有笑到最后。
1916年成立的波音公司,在早期的飞机公司中并不起眼,和很多当时的主流飞机公司一样,波音的业务以政府的军用订单为主。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后,波音才脱颖而出。
二战,是改变这一切的根本力量。二战之前,军用业务才是市场主流,但是随着二战的结束,飞机的市场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军用市场萎缩,大型民用客机市场开始兴起和壮大。1957年,在原有空中加油机基础上改进的波音707喷气式民用客机大获成功,获得了上千架的订单,波音从此在商业客机市场上奠定了领先位置。在当时所有的军用飞机公司中,波音是最早做出转型决定的,正是这次及时的转型,向蓝海市场的进军,让波音笑到了最后,成为航空航天市场的新王者。
在历史上,波音不是第一架飞机的研发者,不是第一架民用飞机的开创者,但是波音在民用客机市场上改进的产品,最好的适应了客户的需求,在安全、空间、舒适性和性价比上,最大程度的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于是波音就成功了,持之以恒,就将这份领先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波音的成功告诉我们,具有灵敏的市场反应能力,时刻坚持产品的微创新,是成就伟大企业的一条重要道路。
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样很重要。
1920年代,好莱坞的电影产业开始兴起,迪士尼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投身创业的浪潮。1928年,迪士尼推出首部以米老鼠为主角的世界最早的有声动画片,掀起社会热潮,随后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第一部宽银幕动画片小姐与流氓,直到近一百年后的1990年代,仍然是迪士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数字技术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正是这些领先的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让迪士尼的动画片始终拥有着同时代作品中最好的视觉体验,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但迪士尼的探索不仅于此。迪士尼之所以能够超越同时代的所有文化媒体企业,获得更大的商业成就,在于他建立了文化行业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
迪士尼认为,对于电影产业来说,故事不是最重要的,形象才是核心。
围绕着永恒的角色形象,延伸出来迪士尼乐园和玩具销售的下游产业链,才使得迪士尼拥有了更大的市场规模、更低的成本支出、更长久稳定的利润回报。
迪士尼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创新的产品可以带来一时的成功,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带来一辈子的成功。
金融并购是获得规模成本优势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康卡斯特就是这么做的。
1960年代,有线电视行业开始兴起,康卡斯特在这个时候只是美国一个三线小城市的有线电视服务商。作为同质化竞争的行业,想要在产品上实现创新并不容易,经过十几年的管理经验积累,在成本效率上发挥到极致之后,康卡斯特走上了大规模收购扩张的道路。1986年,收购group W cable公司,将规模扩大一倍,1988年收购Storer Communications Inc公司成为全美第五大有线电视运营商,1992年收购amcell,1994年收购Maclean-Hunter‘s 美国业务,成为全美第三大有线电视服务商,1998年收购Jones Intercable公司,2000年收购Lenfest Communications公司,2002年斥资475亿美元收购AT&T Broadband Cable Systems公司,从此成为美国第一大有线电视服务商。
无论是创新的商业模式,还是金融并购手段,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规模效益,如果不能创新,简单而快捷的收购兼并就是达成目标的最佳策略。
策略并不是越复杂越好,简单而有效的执行才是最重要的。
股神巴菲特创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就是典型例子。
二战以后,美国的金融证券市场走向成熟,投资大师格雷厄姆建立的价值投资论受到欢迎,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成批买入优质蓝筹股,投机风潮褪去,稳定的股市使得认同企业内在价值的证券投资者获得了成长的沃土。
1956年,伯克希尔哈撒韦成立,巴菲特成为价值投资学派最忠诚的信徒,在企业价值被低估时买入,在企业价值被高估时卖出。如果你在这一年将1万美元交给巴菲特打理,今日这份本金将增值为2.7亿美元,这就是股神点石成金的魔力。
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成功告诉我们,在正确的地方,正确的方向,坚持做正确的事情,最后就获得了伟大的成功,就是这么简单。
二战,对于20世纪的全球产业发展史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主导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是石油能源化工、钢铁机械汽车飞机火车轮船航天军工,在此之后,他们的光芒都被掩盖了,IT产业的创新成为舞台中央最耀眼的明星。25家全球顶尖企业,有14家来自IT行业。
在其他的行业,同样是创新的技术和服务,孕育了新生的商业机会。
这一百年来,再没有孕育一家顶尖的银行和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来自证券投资行业,VISA来自信用卡行业。
这一百年来,再没有孕育一家顶尖的商业百货公司,沃尔玛来自连锁超市,家得宝来自连锁建材卖场。
这一百年来,再没有孕育一家顶尖的传统媒体公司,康卡斯特来自有线电视行业。
这一百年来,再没有孕育一家顶尖的化学制药公司,吉利德科学来自生物制药行业。
这五十年来,再没有孕育一家顶尖的汽车、飞机、机械、石油、化工顶尖企业,在那些科技变革缓慢,市场成熟的行业里,行业格局已经固定,传统垄断巨头的存在,遏制了新生企业成长的空间。只有通过创新的科技产品、创新的商业模式,在全新开拓的蓝海市场,新生企业才有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可能性。
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机会,就是IT科技行业的变革浪潮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巨大蓝海。最早的明星是IBM。
1911年,IBM在纽约成立,早期主要从事穿孔卡片数据处理业务,也就是员工考勤用的打卡机。
1932年,IBM投入100万美元建设第一个企业实验室,并且与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展开技术合作,从此奠定了IBM在技术上的雄厚积累。到1935年,IBM的卡片统计机已经占领了美国85%的市场份额,1950年代进一步成为美国国防部的电脑系统承包商,在1960年代大型计算机行业兴起的时候,IBM水到渠成的成为了行业龙头。到1974年,IBM生产的计算机数量是世界上其他所有计算机厂家生产总量的四倍,是这个行业绝对的垄断者。
可以说,一部IT产业的早期发展史,就是IBM的企业成长史。
但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即使积累深厚如IBM,仍然数次差点在阴沟里翻船。1976年,苹果公司推出的PC电脑给计算机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市场主流从大型机向小型机发展。面对个人电脑带来的冲击,IBM迅速转型,以横向开放的商业模式,将挑战者苹果击败,继续在新兴的个人电脑市场上称霸。
1993年,在新一代挑战者康柏和戴尔的冲击下,IBM再次陷入巨大亏损。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IBM意识到,消费者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聚焦于渠道,而自己的优势在于技术积累,高昂的成本无法与新生代企业竞争,于是再次做出转型,向高价值的企业服务市场发展,重获新生。
一百年来,IBM的业务重心不断转变,在讯息万变的IT科技产业上犹如大象般翩翩起舞,他的成功,是适应市场,以科技创新和优秀管理敏锐感知市场水温变化,迅速调整方向进军新兴蓝海的典型代表。
IBM的成功,孕育了另一个传奇微软。
1975年,比尔盖茨创办微软,在早期只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型软件公司。苹果的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
1980年,IBM为了推出全新的个人电脑与苹果抗衡,广泛将零部件外包,英特尔赢得了芯片合同,微软赢得了至关重要的操作系统合同。这份合同是微软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由于时间紧迫,程序复杂,微软甚至以5万美元的价格从一位程序员Tim Patterson手中买下了一个叫QDOS的程序,然后稍加改进后提供给IBM,这个系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MSDOS。随着IBM PC的普及,微软的操作系统很快就成了行业的标准。
此后,微软加强研发,在新一代的WINDOWS系统中引入苹果的视窗化技术,一代代的更新,伴随着个人电脑行业的壮大而不断强大。
微软的成功告诉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势发展,是小企业上位的一条重要捷径。
英特尔的故事同样有趣。
1947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工程师肖克利发明了晶体管,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现代IT工业的里程碑式创新,肖克利也由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但创新并不是企业成功的必然保证。1955年,肖克利离职创办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吸引了大批才华横溢的年轻工程师加入。只是在糟糕的管理之下,这家新生的企业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号称“八叛逆”的八位传奇工程师再次离职,合伙成立了硅谷早期声名显赫的仙童半导体公司。1968年,“八叛逆”中的诺伊斯和摩尔再次离职,成立了英特尔。
1971年,英特尔推出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1980年代成为IBM PC的芯片标配,此后随着个人电脑产业的兴起而不断发展壮大。
英特尔的成功,不可否认是技术创新的成功,从微米到纳米制程,从4位到64位处理器,从奔腾到酷睿,从硅技术、微架构到芯片与平台创新,在IT计算机行业的最前沿技术领域,英特尔一直是创新的领导者。
英特尔的成功,同样是管理的成功,正是安迪葛洛夫这位优秀的管理者加入,使得英特尔没有再次重复肖克利和仙童公司的覆辙,在半导体行业实现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壮大。
英特尔的成功,同样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成功,没有肖克利,没有IBM,英特尔无法获得今日这般显赫的传奇。
IBM同时孕育了SAP的成功。
1970年代,是IBM大型主机风行的时代,IBM通过出售大型计算机给企业客户,并且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软件解决方案,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五位IBM德国分公司的软件工程师认为,为每一个企业重新开发软件,费时费力,不如设计一套统一的标准软件提供给客户更好。他们的建议遭到了IBM决策部门的拒绝,很明显,这样的方案最终将损害IBM的利润。无法实现理想的这五位工程师最终选择了离职创业,他们推出的企业标准管理软件很快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蓝海市场。
SAP的成功告诉我们,如果你发现了客户的痛点,而市场又无法满足时,只要你能够拿出切实可行的创新产品,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IBM还是甲骨文的摇篮。
1970年,IBM的研究员埃德加考特发表了一片著名的论文《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奠定了关系型数据库软件的理论基础。但是IBM的软件部门因为立足于层次式数据库软件,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利益关系而迟迟不愿意推出相关的产品。
1976年,为IBM开发软件的埃里森读到了这篇论文,立马意识到其中的巨大商业价值,立马拉上两个同事创办了甲骨文公司。甲骨文的软件一推出就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并且很快获得了美国中央情报局和海军情报所的订单。从此之后,甲骨文公司一直引领着数据库软件市场的发展,并且伴随着数据库软件在企业中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壮大。
甲骨文的成功告诉我们,一旦意识到市场机会,执行比埋头研发更加重要。
IBM的地位如此重要,几乎所有IT产业上的明星都与她有着纠缠不断的故事。
苹果的兴衰起伏,尤其让人唏嘘。
1976年,两个电子产品DIY发烧友乔布斯和沃兹在车库里创办了苹果公司,他们的小型个人电脑一开始就以令人惊艳的创新在市场上受到瞩目,并迅速成长为PC市场上的早期领导者。但是很遗憾,只有创新而缺乏优秀管理能力的苹果最终被IBM打败了,创始人乔布斯也被迫离开,在1990年代成为一家被人遗忘的公司。
苹果的早期失败再次告诉我们,创新的产品只能带来短暂的辉煌,但市场的较量是持续的,只有优秀的管理配合持续的创新,才能保持长盛不衰。
1997年,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将在市场上久经打磨的创始人和灵魂乔布斯重新请回,一场商业史上最伟大的王者归来开始上演。从ipod随身听,imac个人电脑,macbook air笔记本电脑,到iphone手机,ipad平板电脑,苹果公司以持之以恒的创新精神,不断刷新着世界对于完美科技产品的期待。
2011年,随着乔布斯的逝世,苹果的创新精神似乎也逐渐远去。
苹果公司的成功,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创新的启示,更是如何保持持续创新的难题。
思科对这一点有着自己的解决之道。
1984年,思科系统公司由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中心的两位主任创办,他们最早设计了叫做“多协议路由器”的联网设备,将校园内不兼容的计算机局域网联通成一个网络,从此开创了互联网时代。
立足于不断壮大的互联网设备市场,思科获得了飞速的成长。但是他们很快认识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光靠自身的研发是不可能持续保持技术的领先的。
怎么办呢?思科的解决方案是:收购。通过早期建立的领先积累,不断在市场上收购新兴的技术和团队,然后通过自己的庞大分销渠道,在行业中确保了长久的领导者地位。简而言之,思科专注于成为一个创新科技产品的分销平台。
思科的成功,是创新者的成功,同样也是收购策略的成功。
高通则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
1985年,高通公司成立,早期主要从事移动通信技术在运输行业的应用服务,1989年最早推出了基于CDMA技术的移动通信解决方案,从此成为这个新兴的通信行业的标准制定者。从2G到3G到4G技术的演进发展过程中,高通公司累积了4000多项CDMA专利技术,始终主导着移动行业的技术发展步伐。
随着智能手机时代的来临,高通的移动微处理器第一个支持安卓操作系统,随着安卓的广泛普及,高通也成为了移动芯片行业的霸主。
高通的成功,和英特尔的成功是很像的。在一个高技术领域,通过高投入的研发,遥遥领先的技术水准,广泛的专利壁垒,封杀了几乎所有的竞争者生存的空间。除非行业发生大的变革,高通的地位就是无人可以威胁的。
随着IT技术的日益普及,很多传统行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谁能够适应时代,最早将IT技术引入到传统行业,谁就获得了颠覆巨头的能力。
沃尔玛就是这么做的。
1963年,家乐福在欧洲推出超市大卖场的商业模式,沃尔玛很快就将它拷贝到美国去。1980 年代沃尔玛再次率先引入新兴的IT技术,对物流和库存进行了全面流程改造。在IT技术的帮助下,沃尔玛的连锁扩张战略得到有效执行,大规模的全国性铺开分店,又进一步降低了渠道成本。规模优势一旦建立,在马太效应之下,对传统百货渠道的蚕食一步步加强,最终在1990年代超越了百年老店西尔斯百货,成为新一代的零售之王。
沃尔玛的成功,是适应市场的成功,及时引入新兴的商业模式,及时引入最新的IT技术,强化流程管理,降低成本,从此不断走向强大。
家得宝的成功法则和沃尔玛如出一辙。
家得宝1978年成立,1983年开始引入IT校验技术,通过仓储和物流的流程改造,以连锁建材百货店模式改造传统的建材流通渠道,从此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家得宝仅仅用了2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仅次于沃尔玛的全球第二大零售巨头,其成功的秘诀和沃尔玛一样:引入全新的连锁仓储店商业模式,引入IT技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最后通过规模优势实现不断壮大。
金融行业通过引入IT技术诞生了VISA。
VISA的前身是美洲银行的支付业务部门,1958年推出第一张具有创新循环信用功能的BankAmericard卡,1973年推出电子化授权系统,1974年推出电子清算和结算系统,1976年改组为VISA银行卡公司,向国际业务扩张。1983年,VISA推出全球ATM网络,让世界各地的持卡人可以全天候24小时在自动提款机上提取现金,为现代商业和休闲旅行带来了便利。1993年,率先将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电子支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的欺诈风险,确保金融安全。
VISA的成功,是金融支付行业率先引入IT技术,不断开拓新的应用,走向蓝海市场的典型。
新兴行业不仅是IT技术,还有生物基因技术。
近一百年,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医药行业的市场越来越大,但是全球顶尖的医药公司几乎都是19世纪成立的化学制药先驱。
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传统的化学药对某些病毒的治疗一筹莫展,比如艾滋病和癌症等。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市场,谁先在生物基因技术上获得突破,谁就有可能获得伟大的商业机会。
吉利德科学就是这么一家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公司:1987年在硅谷成立,是近二十年来新兴的唯一一家来自非IT行业的顶尖企业。从目前的临床测试来看,吉利德离成功的门槛已经越来越近。
吉利德科学的成功,是医疗行业生物制药科技革命的代表,是向艾滋病等抗病毒药蓝海市场拓展的代表。
新兴的技术带来了巨大的蓝海市场,但是如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注定了只满足于本土市场是无法进入顶尖企业行列的。
沃达丰就是一个成功的跨地区扩张案例。
沃达丰1982年成立,早期是英国拉考尔电子公司的一个移动电话技术部门,1985年独立出来,建立了英国第一个模拟信号网络,到1987年沃达丰已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服务公司之一。
但是英国的市场空间毕竟有限,1999年沃达丰和美国的airtouch通讯公司合并,2000年再次和德国曼内斯曼公司合并,从此一跃成为欧美市场第一大电信服务公司。
沃达丰的成功,首先是立足于移动通信市场的成功,在移动通信取代传统固话通信市场的大环境格局下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其次是金融并购策略的成功,通过英国-美国-德国三大市场的规模扩张战略获得进一步的规模优势,从此跻身顶尖企业行列。
落后地区的企业要想跻身顶尖行列,进入美国市场是非常重要的。
丰田的成功之路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丰田汽车公司1933年脱胎于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的汽车部,作为汽车工业的后来者,第一桶金来自1937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陆军卡车订单,1950年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46亿美元巨额订货,让丰田再次打了鸡血,从此飞速发展。
从一开始,丰田就认识到,作为汽车行业的后来者,不可能在技术创新上跟欧洲、美国的巨头抗衡,因此强化管理、降低成本、以经济型节油性的小车与西方巨头展开差异化竞争,就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丰田发展出了“精益生产管理”模式,1966年推出的低价经济型车“花冠”大获成功,从此奠定了在日本汽车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使得美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巨大的格局变化,大型车滞销,经济型节油性小车畅销,美国的汽车巨头一下子就懵了,丰田抓住契机,全力进军美国,先后推出了专为美国市场开发的佳美和凌志车型,从此鲤鱼跃龙门,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
丰田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创新,成功必须建立在比较优势之上。在缺乏创新能力的情况下,在早期可以将低劳动力价格和精益管理作为优势,重点开拓低端市场,然后耐心等待市场格局的变化,在机遇到来之时实行弯道超车。
韩国的三星电子同样是这一策略的优秀执行者。
三星电子公司1969年成立,是1938年创办的三星公司进军IT行业的子公司。1970年代,三星电子开始进入冰箱、洗衣机和电视机领域,1983年进入内存芯片领域,1997年进入手机行业。
三星电子能够不断扩张,进入美日巨头垄断的家电、半导体和手机行业,并且发展壮大为行业领导者,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善于学习,在早期以低劳动力价格优势,一步步挤压抢占西方巨头的市场份额,这是三星在家电和半导体行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在手机领域,三星一向以外观设计多样化著称,在非核心技术上与西方巨头展开差异化竞争,等待弯道超车的机会。从1997年到2010年,三星等待了十三年,直到智能手机时代来临,苹果颠覆了传统的手机行业,却墨守成规以不变应万变,三星抓住机会推出大屏智能手机,满足了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从此崛起为新一代的行业领导者。
三星电子的成功,和日本丰田汽车的成功是一样的,作为一个来自发展中地区的技术落后者,要想超越巨头,只有通过低成本价格优势和差异化竞争,在市场发生巨大格局变化中及时抓住机遇来获得成功。
最近二十年,全球信息产业革命进入互联网时代,随着技术的革新,成功的顶尖企业不断涌现。
亚马逊公司1995年成立,是世界上最早一批的电子商务公司之一。但是,在2000年的网络泡沫破灭后,几乎所有的同类型公司都破产了,只有亚马逊公司,从一家网络书店向电子产品、影音软件、各种品类的商品不断扩张,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
早期的亚马逊并不是发展速度最快的电子商务公司,却是经营最稳健,管理最严格,资金运营效率最高的公司,正是这种高超的管理能力让亚马逊熬过了网络泡沫破灭的寒冬,成为电子商务行业的领导者。
2000年以后,亚马逊通过全球扩张,终端物流中心的搭建,云计算技术的应用,一步步成长为可以与沃尔玛抗衡的零售巨无霸。
谷歌1998年成立,作为最早一批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之一,通过率先推出的广告商业模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先者。随着搜索引擎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信息入口,谷歌的广告收入不断壮大,一步步取代了传统的媒介形式,成为互联网时代最早的行业领导者。
2000年以后,谷歌对创新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先后推出了谷歌地图、安卓操作系统等一系列伟大的产品,并且在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可穿戴眼镜设备等IT前沿领域继续探索。
谷歌的成功,同样是创新的成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技术创新者之一。
facebook2004年成立,是21世纪最新一家崛起的IT互联网巨头。facebook是美国最早一批的社交网站之一,通过持续的体验改进,很快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2006年后从校园市场向全社会网络发展,2008年超越myspace,自此一直引领着西方的社交网络市场。
facebook的成功,是持续微创新的成功,不断改进的产品体验,让facebook超越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领先者,发展成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巨头。
在互联网时代,不再是只有美国的创新者独领风骚,中国的创业者也开始加入进来,跻身于全球顶尖企业的行列。
腾讯1998年成立,最早是ICQ即时通讯产品的跟风者,通过产品的改进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交网络平台。2003年后,腾讯进入迅速成长的网络游戏市场,并且依靠社交平台的流量优势和优质产品体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娱乐公司。
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产品,及时向移动通讯平台转型,再次获得巨大成功,成为世界上用户量最大的移动社交平台。
腾讯的成功,第一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成功,第二是适应市场发展及时转型的成功。
阿里巴巴公司1999年成立,最早是一家面向中国外贸行业的信息服务公司,2003年推出淘宝交易市场,与ebay易趣展开竞争。淘宝通过创新的支付宝担保交易技术解决了电商行业的信任问题,通过免费的C2C交易商业模式迅速聚拢了市场人气,只花了三年时间就将ebay驱逐出了中国市场,成为这个行业新的领导者。
2010年后,阿里巴巴推出天猫商城、阿里云服务、菜鸟网络、余额宝、众安在线保险等新业务,在互联网商业、物流、金融等领域持续扩张,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互联网巨头之一。
阿里巴巴的成功,第一是创新商业模式的成功,第二是适应市场不断向新的蓝海发展的成功。
以上25家全球顶尖企业,他们有哪些共同的成功因素?
a,立足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市场,立足于一个新兴的持续高速增长的蓝海市场,在行业发展的早期格局未定之时进入。
b,要么是行业最早的创新领导者,从推出的第一个产品之时开始就一直引领着行业发展的步伐。
c,要么是最早一批进入的行业竞争者,通过微创新改进产品体验,通过优秀的管理不断进步,实现在一大堆的竞争者中突围而出。
d,要么是新兴发展中地区的追赶者,通过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在低端市场上不断扩张,以差异化策略与行业龙头竞争,然后在市场环境发生突变时实现弯道超车。
e,将IT技术引入传统行业,提升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是传统行业新兴巨头获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动力。
f,质量只是企业获得成功的基本要求,但并不能保证企业超越竞争对手,因为你的任何一个优秀的竞争者都把质量看的很重要,对于消费者来说,前三名的产品质量没有区别。
g,创新的产品,优秀管理之下持续的微创新体验,创新的商业模式,是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关键原因。
h,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是企业在一个快速成长的市场中持续保持领先的重要竞争力,因此收购扩张就不可或缺。
i,基业长青的企业,总是那些能够不断适应市场变化,具有敏锐触觉及时转型的企业。
j,价格策略获得成功的前提是通过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成本降低,而不是自杀式的营销扩张。
k,……
最后一点,不是总结,只是预言:
19世纪的创业机会集中于欧洲市场和传统行业,20世纪的创业机会集中于美国市场和IT行业,21世纪的创业机会集中于中国市场和互联网新兴行业。
为什么?
因为中国拥有13亿人口,快速稳定增长的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在这个市场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将获得相对于西方企业更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他们拥有着无敌的竞争力。
在可预见的十年内,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在新兴的IT互联网行业,中国也已经成为和美国并肩的全球创新中心,孕育顶尖企业的沃土已经具备,就看各位的造化了。
来源:雪球、少数派投资
编辑:IPRdaily 彭莹
IPRdaily致力于报道国内外最新、最热的知识产权产业动态,努力为创新、创造、变革者提供最专业、最高效、最具价值的信息交流分享协作平台,同时也是资本机构在知识产权领域投融资的第一入口。
IPRdaily的小伙伴期望能与你们互动交流,如果你们想
寻求报道,可发到baodao@iprdaily.com;
稿件投稿,可发到iprdaily@163.com;
想与小秘书本人聊天,微信号:iprdaily2014(添加验证请说明供职单位+姓名)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