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经济学代理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知识产权
IPR Daily,全球视野的知识产权新锐媒体
前不久去南锣鼓巷,在胡同里看到很多画人像素描的人。在众多画师中,我很快注意到一位画师,他正全神贯注地画一位姑娘,姑娘长得不怎么好看。人像已经画了大半,画的和姑娘非常像,但怎么看都不好看。我心想,这姑娘看到画像很可能难以接受,不但没有PS效果,姑娘五官上的缺点还被放大了。
对画师而言,画得像是素描人像的基本功,从这个角度来看画师无疑是成功的。如果姑娘长得好看,画的像姑娘自然高兴。但姑娘长得不可爱,还画得像姑娘就难以接受了。毕竟那个姑娘会收藏自己很丑的画像呢,更不用说拿给别人看了。
毫无疑问画师是专业的,但那是画师的专业角度,而姑娘是需要被美化的。画师想着自己的专业要画得像,却没有在乎姑娘的爱美之心。
这就是专业偏见。
我们每天都在接触专业偏见。一家公司经营非常成功,经济学家会分析战略是公司成功的关键,市场营销专家会认为成功是因为目标群体定位的准,管理学家会认为管理的创新才是成功的重点。
作为知识产权从业者,你可能会认为公司良好的知识产权布局是成功的秘诀。这么多视角,那么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视角呢?
其实一个都不是。马克·吐温曾说:“如果你唯一的工具就是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这句话是对“专业偏见”最好的概括。查理·茫格根据马克·吐温的说法,将这种现象称为“拿锤子的人”。
他说:“人们经过培训会称为经济学家、工程师、营销经理、投资经理等等,人们了解一些其专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后,就到处试着将所有遇到的问题用这个模式来解决。”
作为极为“专业”的知识产权从业者,或多或少,都会用“知识产权”视角去理解很多事情,尤其是从知识产权法律的视角去分析问题。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情况有什么不好呢?每个人专注于自己的领域,这不是很好吗?法律行业中也在刮“专业化”之风,“专业化”势在必行。
其实“专业偏见”的危险在于,自己领域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不适用。从一个视角出发,几乎无法解决问题,至少很难解决问题。最紧要的是,从一个视角出发,很难正确理解问题,没有对问题正确的理解,就更谈不上解决问题了。即使在自身的专业领域,“拿锤子的人”也有将锤子过度使用的趋势。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对知识产权的过度解读。
“专业化”固然好,但习惯了从一个视角看问题,这种不完整的思维模式,往往让人无法了解事情的全貌。“专业化”绝不是思维模式的固化。所以说,“专业化”不是知识的圈定,也不是领域的单一化,更不是思维模式的单一化。
相反“真正”的专业化需要我们具有多种思维模式。要求我们不能拿着锤子到处找钉子,而是拿着“带着很多专用工具的瑞士军刀”,全方位拆解问题。
每个人都是不完整的思维模式的囚徒,为了避免专业偏见,最好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之外,给自己加上几个额外的工具。避免做“拿着锤子的人”,做一个带着很多专用工具的“瑞士军刀”。
对于做专利的人而言,专利天然要求从业者具备多种思维模式。法律和技术是必修课。法律思维很重要,技术思维必不可少。但无论是专利还是其他知识产权,都是为商业服务的,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商业思维。
去年,我在微IP发布了Blog“专利代理人最重要的能力”,引用一位产品经理的话总结道:“专利代理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某一项技能,二是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让正确的事情相继发生,就需要“瑞士军刀”,而不是“拿着锤子的人”。
拿着有几种工具的“瑞士军刀”,同样有助于对自身领域的理解。瑞士军刀拥有越来越多的专用工具 ,你的思路也会因此变得更清晰 。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隅。
来源:微IP
作者:香槟
编辑:IPRdaily王梦婷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