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R Daily,知识产权第一新锐媒体
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有情怀的人,可能他们会说我立足于解决某行业的痛点,我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等。特别是互联网初创项目,很可能只是个idea演化而成的。从情怀出发,最终还是要落地,走向商业化运营。
简单来分类的话,兹认为互联网初创企业可以模糊的大致分为这么两类:一类(以下简称A类),是有独特技术内容的,技术是其核心,可复制性差;一类(以下简称B类)是以idea为主,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为主,或者挖掘了某一细分市场领域,可复制性高。
互联网发展到现在,已经进入相对白热化的阶段,竞争十分激烈,也出现了巨头,特别是以idea为主的项目,必须要做到细分领域的巨头,才能有存活的空间,也需要强大的后续资源配套。故而一个项目的成败,不仅仅是项目本身的好坏,后续是有“金主”、“贵人”相助尤为重要,可以理解为资源整合的能力有多强大。
除了关注普遍的市场容量、市场增长速度等,就一些更为具体的关注点展开一些讨论。
A类项目关注点:
1、技术成熟性:研发能力理应是如BAT实力强,研发投入也很大。此类项目的技术可能是比较细分领域,研发投入并不是很大,但是比较专注。大公司就没有特别花费人力物力去投入到一个很细分的领域,这时就给了一些项目技术机会。
那么这时需要考察该项目技术的成熟性,或者是考察技术后续发展是否有瓶颈,后续还需要投入多少的精力、物力。由该项技术衍生的产品是否成熟。
2、技术开发和应用依托的资源:现在是大数据时代,技术最终面对的是市场。首先该项技术的来源是否需要基础大数据分析?大数据来源于哪?大数据来源是否有垄断性?
3、技术的应用(盈利模式):鉴于是细分领域的技术,也属于轻量级的技术产品,后续的应用很可能是与大公司进行合作(自身单独去开拓市场花费的精力大,效果不一定好)。在市场化运用时,可以作为某一插件嵌入到其它大公司的软件中,作为某一部分功能。或者更为甚者,可以被大公司收购(或者买断)这一项技术。
B类项目关注点:
此类项目技术不是最关键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如何清晰实现才是最关键的。可以采用演绎法(或者从自己就是该项目的对象客户)去考察项目。
1、市场拓展方式:有些就是作为一个平台,联系需求方和供给方,不过是瞄准了市场上某一个独特(或者是发现创造)了一个领域。用微信方式等成立了自己的平台。如家庭厨房等就是这样的例子。这时市场拓展方式是很必要的,也是该种项目最关键的,要把量做上去,使用方多了平台才有价值。如何进行线下、线上推广?现在很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补贴,那么这样的项目就需要“大户人家”进行支持,不仅仅是资金上的,还是其他资源方面给予的支持。该类项目容易复制,必须要抢占市场最先,要取得先发优势,市场份额做到最大才是最保险的。渠道是项目成败的关键,同时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2、产品成熟、人性度:该类产品并不是技术为主导,不像杀毒软件,对象可能更为物化些,直接面对的是人(如打车软件等)。这时产品的用户体验显的尤为重要,需要根据用户的体验及时更新产品,这也是该类项目的竞争激烈所在。技术如何跟上消费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对产品进行更新迭代。
3、需求的频率:该项目瞄准的市场需求是高频还是低频?如果是低频需求,那么该项目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用户用该软件的动力有多大?如果是求大概率事件,那如何把用户群扩大,增加粘度是需要考虑问题。
4、需求的实现度:也可以叫做订单转换率。通俗的说,就是需求能够被实现的成功率有多大。如打车软件,用户的叫车服务被实现的成功率有多大?
5、对于市场变化的判断:互联网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如随着wifi、及时通讯的普及,那么要重新看下现在的项目是否符合趋势?或者说是否由于新变化导致项目的市场空间被挤占、缩小,那么项目是否还有存活空间,是否要及时调整方向?
6、数据来源:大数据时代,谁赢得了数据就赢了一大步。如果项目本身数据的来源、获取都具有排他性,那无疑给项目增加了很多砝码。
7、盈利模式:特别对于社区化的项目,会牵扯到各方,各方的利益如何平衡、如何定价都是需要落实到实处的。项目的后期的盈利点在哪?是否具有可现实性?
总体来看,A类项目自身的内容物多点,B类项目很多是一个平台、桥梁,把某两类资源对接起来实现需求,B类项目就更强调资源的整合能力、平台的重要性、数据库的强大性、用户体验的关键性。正如很多人提到,互联网项目,需要在细分领域做到70%的市场份额才能够存活下去,安全系数会高,这也需要强大的资本、平台背景做支撑,前期不断“烧钱”的可能性很大,为了争夺市场。
来源:投行小兵
作者:郑刘婧
编辑:IPRdaily 王梦婷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