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每年5万多件新专利,但能有效转化利用的不到10%—— 发明专利 为何束之高阁?
写在前面
翻开南京专利申请的档案,很漂亮的数字:全市2013年专利申请54784件、同比增长28%;专利授权19484件、同比增长5%,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729件、同比增长7.4%,继续保持全国同类城市第三位、全省第一位。但细究背后,大量的专利申请后就被束之高阁,有效转化利用的不到10%。一方面,专利申请、授权量出现“井喷”,另一方面是大量专利陷入“沉睡”,陷入“守着金山要饭吃”的窘境。究竟是什么阻碍了专利转化的步伐,如何让手中的发明更赚钱?
现状 合作有专利撑腰,国外企业立马让步
南京埃森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环境监测产业产品研发。近几年,公司把开发重点转到PM2.5监测产品开发上。目前在该领域,美国两家跨国公司垄断了几乎全球的设备研发和生产,外方底气就是靠几十项专利筑起的技术壁垒。 埃森与其中一家合作时,外方条件很苛刻,不转让核心技术,却要拿走80%利润。为了应对,埃森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并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经过努力,埃森在国内申请4项相关专利。拿到专利后,外方立马变脸,态度由冷变热,合作利润由“二八开”变为最终“五五开”。 公司总经理刘德允说,公司起步之初,由于研发力量不足,基本都是给国外大公司“打杂”,而现在,公司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申请并转化专利,从为他人做配套到对等合作,目前年产值已达上亿元。 南京康尼机电是国内门系统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公司总工程师史翔今年刚入选南京十大科技之星,“南京地铁一号线今年新增列车的车门都采用我们生产的无源螺旋门。”史翔说,这种车门利用的就是公司自主研发的新技术,靠螺母自身的运动和螺纹的自动制锁功能,实现开门和关门,结构简单而且制锁能力特别强。这一技术还打破国外垄断,使一个车门的价格降低数千元。
高校转化专利,获得1000万元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
也有不少企业和高校在申请和保护之外,通过质押、转让等运营,将专利这个无形资产变成真金白银。 江苏梦兰集团2012年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获交通银行贷款2亿元,成为当年全省数额最大的单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黄麻脱胶工艺发明专利质押到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备案后,估值1.06亿元,实际贷款质押额2000万元。 而位于浦口区的江苏九天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就是一项专利转让而成立的。公司副总、南工大教授顾学红告诉记者,这项专利是南工大膜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开发的,后来被安徽一家上市公司看中,双方合作成立了九天公司,专门负责转化研究所的膜技术专利。去年,公司“透水型分子筛膜及渗透汽化成套分离装备”项目还获得了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00万元扶持,由该项技术造出来的产品,正应用于石油化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能源、电子、环保等领域的有机溶剂脱水。
专利运营比例低,驻宁高校去年70%专利“沉睡”
不过,相比于南京庞大的专利申请量来说,像上述几家公司这样将专利转化成企业竞争力的还是寥寥无几。 江苏省知识产权高端服务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树山介绍,知识产权是可以经营的,变成资本产权,比如抵押贷款、委托运营公司推销等,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让企业摆脱传统经营模式,脱离低端制造,走向价值链的高端。“国家和省市正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其内涵是‘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目前,包括南京在内,我省企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全国排在前列,但仍停留在知识产权创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比较重视保护,忽视了‘运用’。这种知识产权认识上的误区,制约了企业手中的发明实现价值最大化。” 市科委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专利申请人共有五类,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机关团体和个人。2013年,全市创造的专利超过5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省第一。企业专利申请量比过去有所攀升,占比全市专利申请总量的41%,超过高校和科研院所,这几年企业注重对专利的运用,但总体来说,企业专利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也远低于高校专利申请增幅。高校专利申请量大约占22%,去年有1万多件,但只有10%有可能应用转化,只有20%直接面向市场应用,尚有70%左右的职务发明专利在“沉睡”。
剖析 原因一:可转化的优秀专利少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是南京市最大的专利代理公司,去年代理了1.7万件,刨去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剩下来的有效发明专利大概8000多件。 “前几年申请专利的主力军是高校,一般为了申请科研项目中有专利这道门槛。而这几年,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南京经纬公司总经理楼高潮告诉记者,以去年公司代理的专利数据为例,企业的专利大约占五分之三左右,其余五分之二是高校。 “不过,这些专利中,大多是防御型专利,比如围绕一件产品,核心专利可能只有一个,但企业会申请很多周边专利,形成一个专利池,来保护这个核心专利。真正优质的,可以转化的很少,大约不到两成。”楼高潮说,以华为公司为例,每年提交专利申请数千件,但真正能转化的核心专利屈指可数。 因为怕被克隆,也有企业不舍得把一些优秀的研发成果申请专利。南京莱斯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专利产品毛利为30—40%,而无专利产品毛利只有8—10%,两者差距很大。但公司曾有一项核心技术被其他公司窃取,引发一场知识产权诉讼,官司打了2年,损失超过500万元,虽然最终官司胜诉了,但拿到赔偿费只有80万元,得不偿失,“现在公司都采取防御性知识产权注册登记,将总成拆分成零部件,申请多个次要专利,形成一个保护圈,核心技术不申请专利,避免技术外泄。”
原因二:能运营专利的高级人才缺乏
专利运营公司和人才缺乏也是专利沉睡的重要原因。 省知识产权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学锦介绍,目前,我省专利代理机构发展到67家,专利代理分支机构达51家,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479名。而南京代理机构为22家,全省最多,但只有北京的十分之一。这些代理机构干的基本都是代理的活,很少会主动帮助企业或高校运营专利。 “不是我们不愿意运营,而是缺乏人才。” 楼高潮告诉记者,像律师一样,专利代理要有职业证书,必须要具备知识产权学历和工科学历,拿到资格证书后,5人以上才能成立代理机构。而要运营,必须要有复合型人才,他首先得是专利代理人才,要懂专利;其次,要能对专利未来的经济价值作出评价;最后,他还要有营销的本事,负责把专利变现,“公司有100多位专利代理人,只有一半人有专利代理的证件,而复合型人才,可以说几乎没有。” 杨学锦坦言,这样的人才,全省也没几个。我省专利代理队伍中,硕士及以上的专利代理人仅占19%,新兴产业领域的专利代理人只占15%。国家知识产权局有一项在美国培养运营型知识产权人才的计划,江苏每年推荐的名额只有一两个。“现在是人少活多,以去年的数据计算,全国专业专利代理人平均每人写了200多件专利,而我省专利代理人平均每人要写600多件专利,总体质量堪忧。”
原因三:为申报课题项目,专利重数量不重质量
很多专利也沦为申请项目和课题的“敲门砖”。 南京一家企业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向国家发改委申请项目,必须要有专利,而且《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对企业核心知识产权也有考核要求,其中必须要有6个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或者1个发明专利或者4个实用新型专利,所以企业为了享受税收减免等政策,经常是为了凑数量而去申请专利。“把专利转化成产品,并赢得市场认可,困难重重,相比之下,仅仅申请个专利,赢得眼前的税收减免更实惠。” 而在高校,专利申请大多作为科研战略储备,转化的积极性也并不是很高。一位高校课题组负责人向记者透露,该课题历时3年,也申请了2个发明专利,也有企业上门来谈,但因为专利估值谈不拢,最后不了了之。教师们也忙于新的课题,这些专利也就束之高阁。还有的老师积极性比较高,但专利发明人是老师,可能权利人却是高校,老师即使想转化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破题 出台政策扶持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
201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宁授予南京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改革的“试验田”。 试验田究竟该如何精耕细作,使庞大的专利转化为南京转型升级的引擎?前不久,市领导对全市知识产权进行专题调研,提出南京要以知识产权应用为重点,推动知识产权从最基础的专利申请代理服务,向包括专利信息分析、知识产权评估转让、金融担保等在内的高端服务延展,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产业链。 5月22日召开的全市知识产权与质量强市工作会议上,市政府出台《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和检验检测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涵盖了一批知识产权公共平台、创新模式、财政扶持等含金量颇高的政策。其中,涉及强化知识产权运营的政策也很多,比如,将鼓励企业、高校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在南京市专利产业化基地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鼓励紫金科创特区、高校、科研机构等委托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代理、托管、运营等服务,鼓励南京市企业购买知识产权并在本地实施产业化;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将金融机构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纳入科技信贷风险补偿体系;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现代服务业与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实践成果,围绕产业需求,拓展服务内涵,创新第三方检验检测产业链的商业模式、专业化服务与市场运营方式,加快检验检测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 对于知识产权运营所需的人才,《意见》明确,南京市将积极引进、培养知识产权和检验检测高端技术人才,引进的相关产业高端人才可优先申报南京市“321”人才计划。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100名,培养具有国际检测认证资格的人才5000名。 按照规划,到2015年,全市专利技术交易额将达到30亿元,形成南京的“高端品牌”。
他山之石
天津:全国唯一知识产权交易所9个月融资两亿 2013年9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确定天津滨海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为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作为全国唯一知识产权交易所,不仅要制定企业发展规划,明确专利运营服务模式,建设专利运营服务平台,培养不同类型的专利运营人才和不同层次的专利运营人才,还要在服务创新、服务知识产权转化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知识产权新交易模式,建立知识产权柜台交易平台,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创新成果的转化实施和二次开发。截至目前,有79家企业通过交易所挂牌交易,落户项目129个,融资金额超过2亿,并在成都设立了西南业务中心。
深圳:建立知识产权鉴定评估服务平台 今年5月,深圳首家本土知识产权鉴定评估专业机构——深圳市公标知识产权鉴定评估中心揭牌,将围绕专利、商业秘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和商标等知识产权门类,就侵权技术鉴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论证企业合作契约条款及企业遭遇侵权诉讼后的技术分析、专题技术培训和知识产权托管等,开展全方位对接式服务。最高人民法院中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理论研究基地、深圳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公标知识产权鉴定评估中心四方签署战略合作,将共建知识产权鉴定评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深化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合作、共建深圳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等。
广州: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变为银行的常规贷款品种 2009年9月,广州开展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仅3个月,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达到13.08亿元,有效缓解了相关企业的资金压力。主要做法是,由企业提出申请、中介机构评估、银行审核贷款的流程。政府用一定的财政资金,对无形资产评估费用和高于常规贷款品种以上的贷款利息进行补贴,使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成本不高于常规贷款品种。以“有形手”牵“无形手”,用政府引导来促进市场主导,将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逐步转变为银行的常规贷款品种,最终使之变成企业和银行、中介机构之间的纯粹市场行为。
来源:南京日报 来自:iprdaily
《知识产权日报》英文“IPRdaily”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锐知识产权产业媒体,由一群长期从事知识产权服务的信徒建立,我们中有资深媒体人,有投资者,有观察者,有代理人,有律师、有IPR风险控制专家,还有创业者。我们将客观敏锐地记录、述评、传播、分享知识产权行业的每一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知识产权日报” 欢迎关注微信账号: “IPRdaily” 《知识产权日报》读懂知识产权&未来 ------------------------------------------
版权声明: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无意之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
文章不错,犒劳下辛苦的作者吧